2023年12月30日,岁末的寒意笼罩着秦陵基地,但地下核心会议室内却暖意融融、气氛庄重。这座深埋于地下百米的会议大厅,此刻被全息投影技术打造成了科技感十足的展示空间——四周的环形屏幕上,交替浮现着灵能探测卫星的深空轨迹、机甲驰骋的极地画面、灵能物流车穿梭的公路网络,以及遍布全国的安检站点分布图。联盟核心成员、各国代表、技术骨干与觉醒者代表齐聚一堂,身着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有序引导,一场关乎人类2023年防御成果与2024年战略方向的总结部署会,即将拉开帷幕。
马宏身着笔挺的联盟指挥制服,胸前佩戴着灵能防御勋章,稳步走上主席台。他目光扫过台下座无虚席的会场,声音通过全息扩音系统传遍每个角落,沉稳而有力:“各位同仁,各位代表,2023年是人类灵能防御体系奠基的关键一年。面对深空仙族的潜在威胁,我们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在灵能技术研发、防御装备量产、安全网络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天,我们在此总结过往、规划未来,为2024年的全面防御与深空探索,凝聚共识、积蓄力量。”
话音刚落,会场后方的主全息投影屏骤然亮起,一幅覆盖全球的灵能防御网络图谱缓缓展开,红色节点代表已部署的防御设施,蓝色线条则是灵能物资运输专线。“首先,我们来看2023年的核心成果。”马宏抬手示意,图谱上的数据随之滚动更新,“第一,灵能觉醒者队伍稳步扩编。截至12月25日,全球登记在册的灵能觉醒者已达1000人,其中具备机甲驾驶、灵能技术操作等专业能力的骨干力量320人,由陈阳同志带领的觉醒者突击队,完成了极地机甲测试、灵能安防演练等多项关键任务,成为防御体系的核心战力。”
台下的陈阳听到自己的名字,微微挺直了脊背。他穿着觉醒者作战服,肩上的肩章标识着他的队长身份,脸上带着军人特有的坚毅。作为觉醒者代表,他不仅要在会上发言,更要向各国代表展示人类觉醒者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第二,核心防御装备实现量产与实战验证。”马宏的手指轻点,投影屏切换到机甲、卫星、武器系统的三维模型,“‘凌霄-2型’机甲完成极地低温测试,各项性能达标,全年量产50台,已部署至国内重点防御区域;‘天关’灵能探测卫星成功入轨日地L2点,1光年探测范围覆盖太阳系边缘,抗干扰技术解决了太阳风暴带来的数据丢失难题,2024年3月将正式传回深空数据;灵能狙击炮、护盾发生器等关键装备完成迭代,10个护盾节点在国内主要城市落地,形成初步防御屏障。”
会场内响起轻微的议论声,各国代表纷纷点头,不少人拿出终端记录数据——联盟的装备研发速度,远超他们的预期,而这些装备,正是未来人类共同抵御仙族威胁的底气。
“第三,灵能技术民用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马宏继续说道,投影屏上出现灵能物流车与安检设备的运行画面,“‘双十一’期间,灵能物流车在义乌完成实战测试,效率提升32%、成本降低21%,‘秦陵-义乌-文昌’专线即将全面贯通;春运前,100个火车站、机场推广灵能安检设备,误报率控制在0.1%以内,安检效率提升50%,构建起覆盖交通枢纽的灵能安全防线。同时,秦陵基地深空信号分析中心、灵能充能站等基础设施建成投用,为技术研发与装备部署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些成果,串联起2023年联盟的奋斗轨迹——从深空探测到地面运输,从军事防御到公共安全,灵能技术如同一条主线,将人类的防御体系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汇报完成果,马宏侧身示意,张杰起身走上发言台。他穿着带有灵能晶体装饰的技术工装,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难掩眼中的光芒。作为联盟首席技术官,他要向所有人阐述2024年的技术核心方向:“各位,2023年的技术突破,为我们奠定了基础,但面对仙族可能存在的先进文明,我们仍需加速创新。2024年,技术研发将聚焦三大重点:一是月球前哨站技术研发,包括月面灵能供电系统、低温适应型设备、月球资源开采装置,为载人登月勘探和长期驻留提供技术支持;二是仙族信号解析与追踪,基于‘天关’卫星传回的数据,建立仙族灵能信号特征库,开发信号追踪算法,精准定位可能出现的仙族舰队;三是‘凌霄-3型’机甲研发,优化灵能推进系统与武器系统,提升机甲在月球、深空等极端环境下的作战能力,计划2024年实现量产。”
张杰的发言简洁明了,每一项技术重点都直指核心——月球是人类走向深空的第一步,也是抵御仙族的前沿阵地,而信号解析与机甲升级,则是“发现威胁、应对威胁”的关键。台下的技术代表们频频点头,不少人已经开始在脑海中规划后续的研发计划。
“技术是核心,部署是关键。”张杰发言结束后,马宏再次上台,投影屏切换为全球战区划分图,“2024年,我们将全球划分为8个战区,分别是北美战区、欧洲战区、亚太战区、非洲战区、南美战区、中东战区、极地战区与深空战区。各战区将设立联合指挥中心,共享‘天关’卫星数据与灵能防御网络,联盟将向各战区提供机甲、护盾等核心装备支持,同时协助当地建设灵能充能站与维修基地,形成‘全球联动、分区防御’的格局。”
这一部署,体现了联盟的开放与合作——抵御仙族威胁,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各国代表对此表示认同,不少人已经开始与身边的联盟官员沟通战区合作的具体细节。
接下来,轮到陈阳发言。他走到台前,目光坚定地扫视全场,声音洪亮而有力:“各位代表,觉醒者是人类灵能防御的中坚力量。2023年,我们完成了极地机甲驾驶、灵能战术配合等多项训练,在实战化演练中验证了觉醒者与灵能装备的协同作战能力。2024年,我们计划将觉醒者队伍扩编至2000人,选拔优秀成员组建月球特遣队,开展月面作战模拟训练,熟练掌握‘凌霄-3型’机甲与月球前哨站防御系统的操作,确保一旦出现威胁,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作战!”
陈阳的发言充满力量,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觉醒者们的勇气与担当,让各国代表看到了人类抵御外敌的决心,也让大家对2024年的防御部署更有信心。
会议进行到后半段,进入2024年核心计划讨论环节,当马宏提出“载人登月勘探”计划,宣布联盟将联合各国开展载人登月、建设月球前哨站时,会场内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一名欧洲代表举手发言,语气中带着顾虑:“马主任,载人登月项目的成本极其高昂,据我们估算,仅前期勘探与前哨站地基建设,就需要至少500亿美元。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各国的财政压力都很大,这样庞大的开支,是否值得?而且,月球环境恶劣,技术风险极高,一旦出现意外,损失将不可估量。”
他的发言引发了不少代表的共鸣,一名美国代表补充道:“我们认同月球探索的战略意义,但成本分摊问题需要明确。如果仅由少数几个国家承担,显然不公平;如果平均分摊,一些国家可能难以承受。此外,月球上的资源归属与利用,也需要提前达成共识,避免后续产生纠纷。”
一时间,会场内的议论声变大,不少代表面露犹豫,甚至有人私下交流,对登月计划的可行性提出质疑。马宏早有预料,他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看向张杰:“关于登月计划的成本与价值,张杰博士已经做了详细的调研,下面请他为大家解答。”
张杰走上台,投影屏立刻切换到月球背面的三维地形图,上面标注着多个红色高亮区域:“各位代表,大家担心成本与风险,我们完全理解。但首先我要强调,月球不仅是探索深空的前沿阵地,更是人类未来的灵能资源补给站。根据‘天关’卫星的前期探测数据,月球背面的虹湾区域,蕴藏着丰富的高纯度灵能晶体矿,储量预计达到1.2亿吨,是地球已探明储量的3倍。这种灵能晶体的能量密度极高,是现有灵能储能模块的5倍,开采后不仅能为月球前哨站提供充足能源,还能运回地球,支撑全球灵能防御体系的运行,其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不可估量。”
他顿了顿,点击屏幕,调出成本测算表:“关于成本,我们已经优化了登月方案。利用灵能推进技术,载人飞船的燃料消耗可降低40%;月球前哨站采用模块化建设,部分组件在地球预制,月面组装,可节省25%的建设成本。经重新测算,前期总投入可控制在300亿美元以内。至于分摊方式,联盟提议由中、美、俄、欧四大主体各承担25%,其他国家自愿参与,根据出资比例享有相应的资源开采权与技术共享权。”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月球灵能资源的价值,张杰调出了灵能晶体的能量转化测试视频:“大家看,这是我们用月球模拟矿样进行的测试,1公斤高纯度灵能晶体,可转化为10万单位灵能,足以支撑一台‘凌霄-3型’机甲连续作战72小时,或为一座中型城市的灵能护盾供电1个月。随着灵能技术的普及,这种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月球,就是我们最稳定的补给来源。”
视频画面中,灵能晶体在转化器中释放出淡蓝色的能量流,驱动机甲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数据面板上的能量数值持续攀升。各国代表看得目不转睛,原本的疑虑渐渐消散,不少人露出了动容的神色。
“至于技术风险,我们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张杰继续说道,“‘凌霄-2型’机甲的极地测试,验证了灵能系统在-60c环境下的稳定性;‘天关’卫星的抗干扰技术,可应用于月地通讯;联盟还将在登月前发射无人探测器,对月面环境进行详细勘探,确定前哨站选址与资源开采区域,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一名俄罗斯代表举手问道:“张杰博士,灵能晶体的开采技术是否成熟?月面开采面临的低重力、极端温度等问题,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张杰回应道,“我们已经研发出适用于月面的灵能采矿机器人,采用灵能驱动与机械挖掘结合的方式,可在-180c环境下正常工作;低重力环境下的矿石运输,将通过灵能悬浮装置实现,效率是传统运输方式的3倍。目前,采矿机器人已完成地面模拟测试,各项性能达标,2024年第二季度将随无人探测器一同送往月球,进行实地验证。”
张杰的解答专业、详实,数据充分,彻底打消了各国代表的顾虑。欧洲代表站起身,笑着说道:“张杰博士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登月计划的巨大价值与可行性,欧洲愿意参与成本分摊,也期待与联盟及各国在技术研发、资源开采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随后,美国、俄罗斯代表也相继表态,同意联盟提出的成本分摊方案,其他国家也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其中,或提供技术支持,或出资参与建设。会场内的气氛重新变得热烈,原本的分歧化为共识,人类的团结一心,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马宏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感谢各国代表的信任与支持!载人登月勘探计划,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也是我们共同应对仙族威胁、开拓深空未来的关键一步。联盟将成立登月联合指挥部,统筹协调各国资源,确保计划顺利推进。”
会议接近尾声,马宏做总结发言:“2023年,我们用汗水与智慧,筑牢了灵能防御的基础;2024年,我们将以载人登月为起点,向深空迈进,实现‘凌霄-3型’机甲量产、全球护盾全覆盖的目标。前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携手并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抵御不了的威胁。人类的未来,不在地球的温室里,而在深空的星辰大海中;人类的希望,不在被动的防御里,而在主动的探索与奋斗中!”
他的话音落下,会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各国代表纷纷起身,相互握手致意,表达合作的意愿;技术骨干们聚在一起,讨论着2024年的研发计划;觉醒者们眼神坚定,对即将到来的训练与任务充满期待。
会议结束后,张杰、马宏、陈阳、林岚、李哲等核心成员留在会场,围在全息投影屏前,再次梳理2024年的工作计划。
“登月计划的合作框架确定了,接下来要加快技术研发进度,尤其是月面灵能供电系统和采矿机器人的实地测试,不能有任何纰漏。”张杰说道,手指在屏幕上标注出关键时间节点,“2024年1月,完成登月飞船的灵能推进系统升级;3月,‘天关’卫星传回深空数据后,立刻启动仙族信号解析工作;6月,完成‘凌霄-3型’机甲原型机测试。”
“全球战区的部署也要跟上。”马宏补充道,“2024年第一季度,完成8个战区联合指挥中心的建设;第二季度,向各战区交付首批‘凌霄-2型’机甲与护盾设备;第三季度,组织全球联合防御演练,检验战区协同作战能力。”
林岚看着灵能充能站的建设规划图,说道:“灵能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2024年要在全球建设50个大型灵能充能站,覆盖主要战区与交通枢纽;同时,优化灵能安检设备,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推广,构建全球灵能安全网络。”
李哲则说道:“我会继续完善灵能信号数据库,结合‘天关’卫星的数据,开发更精准的仙族信号识别算法;同时,优化灵能稳压、抗干扰等核心技术,为机甲、飞船等装备提供更稳定的技术支持。”
陈阳握着拳头,语气坚定:“觉醒者训练计划已经制定完毕,2024年1月开始扩招,3月组建月球特遣队,6月开展首次月面模拟作战演练,确保在登月计划实施后,能够第一时间进驻月球前哨站,承担防御任务。”
几人围绕着计划,各抒己见,补充细节,一个清晰、可行的2024年行动蓝图,在他们的讨论中逐渐完善。全息投影屏上的星辰图谱,仿佛在预示着人类即将迈向的深空未来。
夜幕降临,秦陵基地的灯光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岁末的夜空。核心成员们走出会议大厅,站在基地的了望台上,看着远处的星空。猎户座的星光格外明亮,仿佛在召唤着人类向深空探索;而日地L2点的方向,“天关”卫星正在默默工作,守护着人类的家园。
“2023年过去了,真快啊。”林岚感慨道,“还记得年初‘天关’卫星还在研发阶段,现在已经在深空执行任务了;灵能物流车、安检设备,从图纸变成了现实,真像一场梦。”
“是啊,这一年,大家都辛苦了。”马宏说道,拍了拍身边几人的肩膀,“但这只是开始,2024年的任务更重,挑战更大,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张杰抬头望着星空,眼中充满了期待:“月球,我们来了。仙族,不管你们在哪里,我们都会找到你们,守护好人类的家园。”
陈阳点头附和:“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觉醒者时刻准备着!”
李哲推了推眼镜,笑着说道:“技术会给我们最坚实的支撑,我会让每一台装备、每一个系统,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岁末的寒风掠过基地,但几人的心中却充满了温暖与力量。2023年的成就已成过往,2024年的征程即将开启。载人登月的火箭即将点火,“凌霄-3型”机甲的研发正在冲刺,全球护盾的网络正在铺开,人类的灵能防御体系,正在向着更广阔、更坚固的方向发展。
远处的星空深邃而神秘,既隐藏着仙族的威胁,也蕴藏着人类的希望。2024年,将是人类命运的关键一年——是迈向深空、开拓未来的一年,也是团结一心、抵御威胁的一年。而秦陵基地的核心成员们,将带着全人类的期盼,以智慧为帆,以勇气为桨,在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书写属于人类的壮丽篇章。
2023年的最后一缕阳光落下,2024年的曙光即将升起。人类的防御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人类的未来,在深空的筑盾之路上,终将迎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