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停歇,黎川立刻指挥人手清理战场,救治伤员,自己则面色凝重,快步走到銮驾前,隔着车帘低声禀报,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愤怒和后怕:
“陛下,刺客共计七十二人,已全部伏诛,无一生还。他们身上干净,没有任何标识信物。但……他们使用的部分弩箭,其箭簇的锻造工艺、钢材来源,经过属下初步辨认,与军械监制造的制式箭簇有七分相似!而军械监……近年来,因南疆军备采购及技术交流,与平南王府往来……颇为密切。”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留下令人浮想联翩的空间。
“平南王府?”清漓掀开车帘一角,目光扫过满地狼藉,唇角那抹冷笑愈发明显,“这栽赃嫁祸的手段,未免也太拙劣、太心急了些。”
她与父王司徒星河关系是不咋地,从小到大没少挨他吹胡子瞪眼的训斥,父女之间时常针尖对麦芒。但要说父王会派人刺杀她?简直是天方夜谭!
以前她只是个郡主,生死荣辱都捏在平南王手里时,他若有心除掉这个“不省心”的女儿,有的是机会和办法,但他从未动过杀心,最多就是拍两下后脑勺,罚抄书。
如今她已是皇帝,平南王脑子被门夹了才会来刺杀她?除了惹上一身腥臊,引来朝廷大军讨伐,对他、对南疆有半点好处吗?
这分明是有人想一石二鸟,既除了她这个眼中钉女帝,又能嫁祸给手握重兵、地位特殊的平南王,最好能引得朝廷与南疆兵戎相见,他们好从中渔利,搅乱整个大齐!
“黎川,传朕口谕,封锁消息,严密排查在场所有人。”
清漓冷静地下令,“对外只宣称遭遇小股流窜悍匪冲击仪仗,已被击溃。朕无恙,太后亦受惊,需要静养。”
“是!”黎川领命,立刻前去安排。
回到宫中,清漓并未休息,而是立刻进入了状态。她首先通过电报线路,与远在南疆的平南王司徒星河取得了联系。
这条连接京师与南疆的电报线路,是她当初从南疆入京争位之初,下令秘密铺设的。
登基后,更是动用皇权和国家力量,不计成本地全力推进。
就在林太后入京前几日,这条贯穿南北的生命线与信息线才刚刚全线贯通调试完毕,实现了近乎即时的通讯。
电报的内容,外人自然无从得知。但很快,南疆那边便配合着上演了一出好戏。
“平南王司徒星河惊闻爱女皇帝陛下于京师遇刺,震怒异常!”的消息不胫而走。
据说平南王当场砸碎了自己最心爱的紫砂壶,下令南疆全军戒严,彻查所有军械库和与京师有往来的官员、商贾,摆足了被冤枉的委屈、愤怒和对女儿的关切姿态,姿态做得十足。
而京师这边,清漓则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对刺杀事件进行彻查。
明面上,由京兆尹、刑部联合调查“悍匪”来源;暗地里,黎川的暗卫倾巢而出,全力追查。
清漓甚至动用了在这个时代堪称“降维打击”的科技手段——她让黎川秘密收集了刺客尸体上可能留下的指纹(使用特制细腻粉末显现),仔细勘察现场所有打斗痕迹、武器遗留特征,并与庞大的情报网络库中进行交叉比对、分析。
在皇帝与平南王这对“冤家父女”首次真正意义上“联手做局”、明暗两条线紧密配合、高科技与传统智慧并用的全力侦缉下,真相很快如同拨云见日般,水落石出。
幕后主使,浮出水面。果然是几位在太上皇执政时期,因激烈党争或被清洗、或因家族利益大幅受损而一直心怀怨望、潜伏不出的宗室子弟(论辈分还是清漓的堂叔祖、堂叔伯辈),联合了一些因清漓登基后推行新政而利益严重受损的旧勋贵集团。
他们利用清漓每日固定往返平南王府的“孝行”作为掩护,精心策划了这场刺杀,并处心积虑地弄来与南疆军械相似的箭簇,企图将黑锅甩给平南王,制造中央与藩镇的巨大矛盾,从而火中取栗。
刺杀风波过后,清漓雷厉风行,依据确凿证据,以雷霆万钧之势,将主谋及其核心党羽一举拿下。
该抄家的抄家,该问斩的问斩,牵连者或流放或罢黜,毫不手软。
朝堂之上,经历了一番血腥清洗,一时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那些之前跳得最欢的反对派,顿时噤若寒蝉。
这时,之前那些上书反对林太后入宫、甚至暗中可能对刺杀乐见其成的朝臣们,仿佛瞬间患上了失忆症,又纷纷转变口风,上书劝谏女帝,为了龙体安危着想,为了江山社稷稳定,切不可再每日轻易离宫,当以国事为重,以自身安全为上云云。
翌日早朝之上,清漓看着御案上这些语气“恳切”、满纸“忠君爱国”的奏章,似笑非笑地随手拿起几本,让内侍当众宣读。
然后,她目光平静地扫过底下鸦雀无声的文武百官,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金銮殿:
“诸位爱卿,前几日,尔等纷纷上书,言说祖宗规矩,君臣体统,极力阻挠朕迎奉母后入宫,深恐朕坏了礼法。如今,朕恪守孝道,每日不顾辛劳,披星戴月,前往王府向母后请安,以全人子之心,以践孝道之实。尔等却又以朕之安危为由,加以劝阻。朕倒要问问,在诸位爱卿心中,这‘孝道’二字,究竟是何物?难道为人子女,向母亲晨昏定省、侍奉汤药,竟是错的吗?我大齐立国,太祖太宗便以孝治天下。若连皇帝身体力行、恪尽孝道都要被阻拦,那这‘以孝治天下’,岂不是成了空谈?成了欺世盗名的口号?诸位家中,莫非对高堂亦是如此不闻不问?连每日请安问候,都成了奢望甚至错事?”
她语气并不高昂,甚至带着几分平静的疑惑,但字字句句都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一个官员的心上,尤其是那些以“道德君子”自居的言官清流。
难道能说皇帝尽孝是错的?谁敢当着天下人的面,担下这个否定孝道的罪名?那简直是自绝于仕林,自绝于天下!
满朝文武被问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不少人额头上都渗出了细密的冷汗。
就在这一片死寂、无人敢接话的尴尬时刻,太傅苏大人适时出列,手持玉笏,朗声道:“陛下纯孝,感天动地,日月可鉴,实乃万民之表率,更是我大齐之福!然,陛下身系江山社稷之重,一身安危关乎天下安危,确是不容有失。为两全计,既全陛下孝心,又保陛下圣安,老臣恳请陛下,顺应天意民心,即刻恭迎圣母皇太后入主寿安宫!如此,陛下既可于宫中日日照拂太后,恪尽孝道,又可免于奔波劳顿及险途之危,更能使太后享天伦之乐,颐养天年。此乃三全其美之策,亦显我朝君臣一体,共襄孝道,和睦融融!”
苏太傅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全了皇帝的孝心面子,又给了群臣一个体面的台阶下,更将迎太后入宫提升到了“顺天应人”、“君臣一体”的高度。
此言一出,殿内寂静片刻,随即,如同堤坝开闸,众臣纷纷跪伏在地,异口同声地高呼:
“臣等附议!恭请圣母皇太后入主寿安宫!陛下圣明!太傅英明!”
之前所有的阻挠、所有的非议,在女帝遇刺的惊险、在“孝道”大义的绝对碾压、以及在苏太傅这恰到好处的提议下,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么不合时宜,瞬间烟消云散。
“准奏。”清漓淡淡二字,为这场持续了数月的风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很快,钦天监选定了黄道吉日。女帝清漓亲率文武百官、皇室宗亲,以最隆重的典礼,凤辇仪仗,旌旗蔽日,鼓乐喧天,浩浩荡荡地前往平南王府,亲自将圣母皇太后林氏,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迎入了宫中,正位寿安宫。
自此,孝瑞太后林氏正式入主寿安宫,开始了她作为大齐圣母皇太后的生涯。
她不仅成为了清漓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智慧的军师,更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大齐的宫廷与朝局。
直至女帝清漓退位,她依旧安居于寿安宫中,深受尊崇,最终寿终正寝,走完了她传奇而荣光的一生。
而女帝清漓,也通过这场以“孝心”为始、以“阴谋”为衬、以“雷霆手段”告终的精彩博弈,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绝对权威,清洗了潜在的反对势力,并赢得了“至孝仁君”的千古美名,为其辉煌的统治生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