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的提醒,像一根细针,扎在陈山河心头,让他从生意红火的兴奋中冷静下来。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他深知,要想走得长远,必须有个“合法”的身份。服务队现在还是依托于生产队的松散组织,随着业务扩大,这种模糊的身份很容易引来麻烦。
他决定,要给服务队办一张“身份证”——正式的营业执照。
这年头,个体经济刚刚萌芽,政策还在摸索中,办执照可不是件容易事。很多人还在观望,不敢当“出头鸟”。
陈山河却觉得,这是必须迈出的一步。有了执照,就有了合法经营的凭证,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也方便与外界打交道。
他先去找了老支书,把自己的想法说了。
“办执照?”老支书有些惊讶,“山河,你想好了?这可不是小事,挂上牌子,可就真成了‘个体户’了,风头可就全在你身上了。”
“老支书,我想好了。”陈山河语气坚定,“咱们服务队,有场地,有设备,有固定业务,雇了人,还交税,这跟单打独斗不一样。有个执照,名正言顺,以后跟县里、跟外面做生意,也硬气。就算有风头,咱也是按规矩办事,不怕!”
老支书看着陈山河沉稳的眼神,知道他主意已定,而且说得在理。他沉吟片刻,点了点头:“行,你小子有魄力!这事,公社那边我去帮你打招呼,探探口风。不过具体手续,还得你自己跑。”
“谢谢老支书!”陈山河感激道。
有了老支书的支持,陈山河开始跑手续。他先去公社管委会,找负责工商登记的干事。
干事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看到陈山河要办个体营业执照,推了推眼镜,一脸为难:“陈山河同志,你这个情况……有点复杂啊。服务队……这算集体还是个体?经营范围怎么定?木器加工?农具修理?还有山货……这个恐怕不能写进去吧?”
陈山河早有准备,他拿出早就写好的申请材料,上面详细说明了服务队的性质(挂靠生产队的集体服务组织)、经营范围(木器家具制作、农具修理销售)、从业人员、场地设备等情况,条理清晰。
“同志,我们服务队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增加集体和社员收入。经营范围就写木器加工和农具修理销售,山货我们不作为主要经营项目。”陈山河避重就轻,态度诚恳。
干事看着材料,又看看陈山河,觉得这个农村青年说话办事很有章法,不像胡来的人。加上老支书事先打过招呼,他态度缓和了一些:“材料先放我这,我们研究研究,还得往县里报批。你回去等信吧。”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和反复的沟通。陈山河隔三差五就往公社跑,耐心解释,补充材料。他办事沉稳,说话在理,不卑不亢,渐渐赢得了干事的好感。
与此同时,服务队的生意照常进行。陈山河更加注重规范经营,账目清晰,该交的税一分不少。他还主动请公社干部来参观指导,展示服务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个多月后,好消息终于传来。县工商局批准了陈山河的申请!
当陈山河从公社干事手里接过那张盖着鲜红大印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时,手都有些微微颤抖。薄薄的一张纸,却重如千钧。上面清晰地写着:
经营者姓名:陈山河
经营范围:木器家具制作、销售;中小农具修理、销售
经营方式:加工、零售、修理服务
注册资金:伍佰元(注:当时要求不高)
这张执照,在这个年代的东北农村,绝对是稀罕物!它标志着陈山河的服务队,从一个“草台班子”,正式成为了受国家认可和保护的合法经营实体!
陈山河把执照用相框装裱起来,端端正正地挂在了服务队进门最显眼的位置。
来服务队的人,看到这张执照,眼神都变了。以前是羡慕、佩服,现在更多了一份敬重和信任。这意味着,陈山河的生意,是“官面上”认可的!
郑怀古看着那张执照,哼了一声:“花里胡哨。”但眼神里,却少了几分以往的挑剔,多了些不易察觉的认可。
李杏枝更是激动得眼圈发红。她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她知道,有了这张“官凭”,山河哥的生意就稳当了,再也不用怕人说闲话了。
老支书背着手来看过,点点头:“嗯,像那么回事了。好好干,别给这执照抹黑!”
“您放心!”陈山河郑重承诺。
营业执照的取得,是陈山河事业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是一张护身符,更是一种责任和鞭策。它意味着,他的逆袭之路,从“野路子”走上了“正规军”的轨道。未来的挑战会更多,但脚下的路,也更加坚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