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抵达广州站时,陈山河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站台上人潮汹涌,各种方言混杂,空气湿热而喧嚣。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以当时的眼光看),街道上车水马龙,霓虹闪烁(虽然远不如后世繁华,但在八十年代初的内地人看来,已是眼花缭乱)。
钱老板亲自开车来接他,一见面就紧紧握住他的手:“陈老弟!一路辛苦!展位我都安排好了,明天就开幕,时间紧任务重!”
车子穿过繁华的市区,停在一个巨大的展馆前。“全国轻工产品展销会”的红色横幅高悬,彩旗飘扬,各地参展商正在紧张地布展。场馆里人声鼎沸,各种产品琳琅满目:上海的缝纫机、天津的自行车、广东的家电、江浙的丝绸……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
“北匠工坊”的展位在角落,不大,位置也不算好。但陈山河并不在意。他和钱老板找来帮忙的工人一起,小心翼翼地将那套沉重的黄花梨家具拆包、组装、摆放。
当那套“明式书房三件套”终于完整地呈现在展位上时,周围嘈杂的声音仿佛瞬间安静了。
深沉的黄花梨木色,在展馆的灯光下流淌着温润的光泽。简洁流畅的线条,严谨精准的榫卯,典雅细腻的雕工,与周围那些色彩鲜艳、造型花哨的现代家具形成了鲜明对比。它像一位沉默的古典文人,静静地散发着独特的气韵和力量。
“啧啧!这是哪家的家具?样子好特别!”
“黄花梨的?真舍得下本啊!”
“这做工,这榫卯,绝了!”
路过的参展商和提前来看热闹的观众,纷纷被吸引过来,围在“北匠”的小展位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展会正式开幕后,“北匠”的展位更是成了一个小热点。来看热闹的、询价的、甚至打探工艺的,络绎不绝。很多人对这套风格独特、做工精湛的仿古家具表现出浓厚兴趣。
“同志,这家具是哪里产的?”
“东北?东北还能做出这么细腻的活儿?”
“这牌子没听过啊,‘北匠’?新厂子?”
陈山河穿着李杏枝熨烫平整的中山装,站在展位前,不卑不亢地回答着各种问题。他普通话不算标准,但介绍起产品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材质、工艺和设计理念。
“我们‘北匠工坊’,立足东北黑土地,用的是长白山的硬木,传承的是老匠人的手艺。这套家具,全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铁钉,雕花都是手工一点一点刻出来的……”
他的实力和产品的过硬质量,打动了不少人。有人当场询问价格,有人索要名片和图册,还有几个南方的家具经销商,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向。
钱老板忙前忙后,帮着接待客户,脸上乐开了花:“陈老弟,怎么样?我说了吧!咱们这东西,拿到哪儿都不掉价!有好几家找我打听代理的事呢!”
最让陈山河意外的是,展会第二天,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一个翻译的陪同下,也在“北匠”的展位前驻足良久。他们用手仔细抚摸家具的每一个细节,对着严谨的榫卯结构和精美的雕花连连赞叹,通过翻译询问是否可以订购。
陈山河虽然听不懂英语,但从对方的表情和手势中,看到了认可和欣赏。他让钱老板帮忙,递上英文版的产品简介(提前请人简单翻译的),并用手势比划着交流。
这一幕,引来了更多人的围观和好奇。“北匠工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牌子,一时间成了展会上的一个话题。
几天展会下来,陈山河带去的几百份宣传单和名片全部发完,带来的产品图册也被索要一空。他记下了几十个潜在客户的联系方式和需求意向,还初步谈成了两个南方地区的经销合作意向。
虽然现场没有签订巨额订单,但“北匠”品牌在全国性的平台上,成功地亮了相,留下了惊艳的一笔,积累了宝贵的口碑和资源。
闭幕那天,陈山河看着空荡荡的展位,心里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和疲惫。他知道,这次南下参展,最大的收获不是签了多少单,而是打开了眼界,验证了方向,收获了信心。
“北匠”的家具,不仅能在东北卖,不仅能在南方卖,甚至能吸引外国人的目光!这证明,扎实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是具有跨越地域和文化障碍的价值的。
逆袭的路上,需要勇敢地走出去,站上更大的舞台,接受更严格的检验。广州展销会的成功亮相,为“北匠工坊”的未来,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陈山河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新的梦想,踏上了归途。他知道,回去后,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