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框架敲定,白纸黑字签下名字的那一刻,整个“北匠合作社”的气氛陡然一变。之前的兴奋和忐忑,迅速被一种临战前的紧张和有序所取代。所有人都清楚,这不仅仅是一笔订单,更是一场关乎声誉和未来的硬仗。陈山河连夜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清晰的部署和沉甸甸的责任。
“同志们,合同签了,就没有退路了!”陈山河站在车间中央,声音沉稳有力,“五个月,七十套精品家具,美国标准!这是死命令!更是咱‘北匠’的生死状!干好了,海阔天空;干砸了,万劫不复!从今天起,全社进入战时状态!一切为生产让路!”
第一战:物料保障战。
王老蔫领了军令状,负责原材料采购。特选柞木、水曲柳,要求高,数量大,时间紧。他当天就带着两个年轻社员,揣着合作社刚收到的30%预付款,直奔林业局和几个熟悉的林场。凭着老关系和“北匠”新晋的名气,他软磨硬泡,甚至预付了定金,终于锁定了第一批符合要求的优质原木,并约定好了后续分批供应计划。木料运输回社,立刻进入新建的、标准更高的干燥窑,由郑怀古亲自制定烘干曲线,二十四小时轮班监控,确保含水率精准达标。这是基础,料不好,一切免谈。
第二战:技术攻关战。
郑怀古的“技术总监”作用凸显。他带着石根、赵小满等核心骨干,对照合同附带的详细技术规范,逐条消化。几个复杂的榫卯结构、环保植物漆的配比和施工工艺,都是新挑战。老爷子把自己关在临时划出的“技术攻关室”里,对着样品和图纸,反复试验,手上磨出了新茧,眼里布满了血丝。失败了,重来;不理想,再试。直到样品通过了他的“魔鬼验收”,才将标准工艺固化下来,形成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分发到每个相关工序的负责人手中。
第三战:生产组织战。
石根的压力最大。他需要将七十套家具的生产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人。他制作了巨大的生产进度看板挂在车间最显眼的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磁铁代表不同工序和进度,一目了然。实行“三班倒”作业制,关键设备人歇机不歇。他将社员和临时聘请的几位信得过的老师傅混合编组,以老带新,关键工序由郑怀古和他亲自把关。每天早晚各一次生产调度会,雷打不动,解决问题不过夜。
第四战:后勤支援战。
李杏枝成了“大管家”。资金调度、伙食保障、劳保发放、与外界的沟通协调,千头万绪。她建立了更严格的《生产物资领用制度》,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她和几位女社员负责起全社的伙食,保证大家能吃上热乎、有营养的饭菜。她还主动联系了公社卫生院,安排了定期巡诊,确保社员身体健康。
整个合作社,像一台精密咬合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车间里,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刨花飞舞,却秩序井然。每个人走路都带着小跑,说话言简意赅,但眼神专注,手下稳当。郑怀古的白发似乎更多了,但腰板挺得笔直,巡视在各个关键工序,眼神锐利如鹰。石根的嗓子哑了,但调度指令清晰果断。连六个“子弟兵”学徒,也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跟在师傅身后,递工具、学手艺、打扫卫生,眼里没有半点懈怠。
挑战接踵而至。一批木料在烘干过程中出现细微裂纹,郑怀古果断决定全部报废,王老蔫连夜协调新料。一种新型环保漆对施工环境温度要求苛刻,李杏枝想办法弄来了保温设备,确保漆房恒温。一个复杂的雕花部件合格率始终上不去,赵小满带着人连续加班三十六小时,反复琢磨,终于攻克难关。
压力之下,也有温情。有社员家里老人病了,合作社立刻派人顶班,让他回家照料。有年轻学徒想家掉眼泪,老师傅拍拍肩膀,递上个热馒头。月底发工资和进度奖时,看到比平时厚实不少的收入,所有的疲惫似乎都烟消云散。
时间一天天过去,生产看板上的红色磁铁(代表未完成)逐渐被绿色磁铁(代表已完成)覆盖。车间一角的成品区,一件件线条流畅、榫卯严密、漆面温润的家具逐渐增多,散发着木料和植物漆混合的独特香气。
第一个月,完成了生产计划的15%,略有滞后,但工艺标准全部达标。
第二个月,完成了22%,进度赶上,质量稳定。
第三个月,完成了25%,效率提升,大家越干越顺手。
陈山河每天都会在车间里待到很晚,他不是去指手画脚,而是静静地看,发现问题及时协调,看到成绩不吝表扬。他知道,这个时候,稳定军心、保障后勤,比什么都重要。
备战阶段,在紧张、忙碌、有序中度过。最难的坎已经迈过,流水线已经打通,社员们的信心和默契也达到了顶峰。最后的冲刺,近在眼前。逆袭的路上,最大的底气,来自于扎实的准备和团结一心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