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春天来得迟,三月中旬,河面的冰层才开始发出细微的碎裂声,向阳的坡地上,才隐约透出一点草芽的嫩绿。但在“北匠合作社”的院子里,春天,却早早地、以一种热火朝天的方式降临了。
美国订单的成功交付和长期合作协议的签订,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彻底吹散了冬日的沉寂,给合作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底气。账上有了充裕的资金,手里有了稳定的订单,心里有了明确的方向,整个合作社,从上到下,都憋着一股劲,要大干一场。
扩建厂房的计划,最先提上日程。这次不再是因陋就简的修修补补,而是有了通盘的规划。陈山河请来了县建筑队的技术员,结合生产流程,设计了新的厂房布局。选址就在老厂房的东侧,规划了更加宽敞明亮的木工车间、独立的油漆房、标准化仓库,甚至还预留了产品展示厅和职工活动室的区域。
破土动工那天,简单的仪式后,两台崭新的履带式拖拉机(合作社新添置的第一批“大件”)轰鸣着开进场地,巨大的铁铲深深掘进冻土,标志着合作社规模扩张的正式开始。王老蔫戴着安全帽,精神抖擞地指挥着,社员们干劲十足,平整场地,搬运建材,场面热火朝天。郑怀古也背着手,在工地上转悠,偶尔对地基的深度、墙体的厚度提出些老经验的建议。
新设备的采购也同步进行。石根带着赵小满,专门去了一趟省城的工业展览会,精心挑选了一批更先进、更专业的木工机械:一台数控雕刻机(用于复杂纹样的批量初加工,提高效率,但精细修整仍需手工)、数台高精度带锯和压刨机、一套完整的除尘和喷漆系统。设备运回来的那天,全社的人都跑出来看热闹,摸着这些锃光瓦亮的“铁家伙”,眼里充满了新奇和期待。郑怀古看着那台数控雕刻机,眼神复杂,既有对“手活儿”可能被替代的隐忧,也有对提高效率的认可。陈山河特意安排赵小满负责跟厂家技术员学习操作,并明确要求:机器只用于粗加工和标准化部件,核心的工艺和灵魂,必须保留手工完成。
“子弟兵”的培养进入了快车道。借着扩建和新设备投入的契机,合作社又招收了八名十六七岁的本地青年。郑怀古的“专家工作室”成了培训中心。老爷子制定了更系统的培训大纲,从工具认知、木性了解到基本功训练,循序渐进。石根、赵小满等骨干工匠担任实操导师,推行“师徒制”。新学徒们穿着统一的工装,每天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枯燥却必要的基本功练习。工坊里,除了机器的轰鸣,更多了年轻而认真的打磨声和请教声。李杏枝建立了学徒档案,跟踪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和技能考核。
业务层面,也有了新气象。美国史密斯的公司发来了第二批次、数量更大的订单清单,并且邀请陈山河在合适的时候访问美国,实地考察市场,交流设计理念。省外贸局也将“北匠”列为重点扶持企业,推荐参加秋季广交会。甚至有两家南方的家具经销商,通过媒体报道找上门来,希望代理“北匠”产品在国内高端市场的销售。李杏枝的财务室,开始出现外汇结算单和来自不同地区的合同,她忙着学习新知识,适应新业务。
变化不仅仅在硬件和业务上,更在人的精神面貌里。社员们的腰板更直了,说话办事更有底气。以前是埋头干活的匠人,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市场信息,讨论产品设计。休息时,大家会聚在一起,看新设备的说明书,听石根讲广交会的见闻(虽然他还没去),畅想着合作社的未来。一种自豪感、归属感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每个人心中悄然生长。
傍晚收工,陈山河和郑怀古并肩站在即将封顶的新厂房前。夕阳的余晖洒在红砖墙上,暖洋洋的。院子里,新老设备整齐排列,学徒们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收拾工具,炊烟从食堂袅袅升起。
“郑师傅,您看,咱这摊子,算是铺开了。”陈山河感慨道。
郑怀古叼着烟袋,眯眼看着眼前的一切,缓缓吐出一口烟:“摊子铺得大,更得步步踩实了。料要真,活儿要细,人心不能浮。”
“您放心,”陈山河郑重地说,“根子,咱一定守住。”
春风拂过田野,带来泥土解冻的气息。“北匠合作社”的春天,在机器的轰鸣、砖石的垒砌和年轻人的笑语声中,早早地、实实在在地到来了。逆袭的路上,每一次成功的积累,都是为了下一次更有力的起跳。这个早来的春天,预示着“北匠”将迎来一个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生长季。前方的路,虽然挑战依旧,但希望,如同这原野上的新绿,已然漫山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