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再次洒满江陵城头,你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方略。你知道,经济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绝不能贸然激进。
早议之后,你并未立刻将自己的全部思考和盘托出,而是选择先与诸葛亮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你们再次于书房对坐。你并未直接提出“虚拟记账”或“铸新钱”等具体概念,而是从更基础的层面切入。
“军师,日前观仓廪之困,竹思之,其弊或在‘度量’与‘信义’二字。”你缓缓开口,见诸葛亮目光专注,便继续道,“如今交易,斗斛不一,尺丈不同,钱币更是轻重难辨。民间无所适从,官府亦难管理。可否先从统一‘度’与‘量’入手?于江陵境内,颁行标准斗斛、尺秤,凡官府交易、市井买卖,皆以此为准,违者惩处。此乃明晰交易之基,亦可显我官府权威。”
诸葛亮眼中精光一闪,羽扇轻摇:“统一度量,古之明君皆行之。秦以商鞅方升一统度量衡,方有后来之强。今于江陵行之,正可彰显主公拨乱反正之志。此事可行,亮即刻命人考据古制,结合当下,制定江陵新度新量,颁行境内。”
见第一步得到认可,你进一步试探:“再者,官府与民间,往来繁多,若事事以粟米布帛实物交割,损耗巨大,亦不便携。可否……设想一种‘凭证’?”你斟酌着用词,“例如,官府向民间采购物资,可开具盖有官印之凭据,写明所购何物,折合标准粟米若干。此凭据可于日后抵缴赋税,或于官仓兑换实物。如此,民间得此凭据,如同持有粮食,便于储藏周转;官府亦可减少实物运输之耗。或可称之为‘粮契’?”
这一次,诸葛亮沉吟了更久。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粮契”背后可能蕴含的意义——这已触及了信用工具的边缘。他缓缓道:“先生此议,颇为新颖。以官府信誉为凭,化实为虚,确能省却许多麻烦。然,此契能否流通,其值能否稳定,全系于官府信誉与仓储之丰盈。若仓廪空虚,或政令有变,此契立成废纸,反失民心。”
你心中暗赞,诸葛亮一眼便看出了关键。“军师所虑极是。故此契推行,必以仓廪实、府库盈为前提,且初期范围宜小,可先于军需采购、大宗官贸中试行,确保随时能够足额兑付,方能逐步取信于民。待其信用稳固,或可慢慢扩大使用范围。”
“循序渐进,以实为保证……先生思虑周详。”诸葛亮微微颔首,显然已被说动,“此‘粮契’之法,或可解眼下官民交易之困。此法当与主公细细商议,拟定详细章程。”
至于整顿恶钱、尝试铸新钱之事,你知此事更为敏感,并未急于提出,只待“粮契”若能顺利推行,建立起初步的官府信用后,再寻时机。
离开书房,你信步走向城外正在兴修的水利工地。在那里,你看到了赵云的身影。
他正督率兵士与民夫一同清理河道,加固堤坝。烈日下,他甲胄在身,却亲自肩扛土石,汗水沿着他刚毅的脸颊滑落。
见到你来,他停下手中的活计,大步走来。“陈先生。”他抱拳一礼,声音因劳累而略带沙哑,目光却依旧清亮。他并未多言,只是简要汇报了工程进度,并确保此处劳作的流民都已登记在册,纳入了你的“编户齐民”管理之中。
你看着他被汗水浸透的衣甲,以及那双因连日辛劳而布满血丝却依旧坚定的眼睛,心中微动。
你知道,任何宏大的构想,最终都需要像赵云这样脚踏实地、默默执行的人,才能变为现实。
你轻声嘱咐道:“子龙辛苦,亦请保重身体。”
赵云微微一怔,似乎没料到你会说这个,随即垂眸,低声道:“云省得,谢鹤月先生关怀。”便又转身投入了忙碌的工地。
你望着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民夫们分工合作,兵士们维持秩序并参与劳动,一种新的秩序正在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上悄然萌芽。
玉骰在袖中安静如常,但它所启迪的变革,已然如种子般,在这片土地上,伴随着汗水与希望,开始生根发芽。前路依旧漫长,但第一步,已然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