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城内一片欢腾。
韩信以少胜多,大败苏角的战绩已经传遍全城。士兵们士气大振,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场胜利。
统帅府内,项羽提升韩信为盟军副将。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联军副将,这意味着韩信一跃成为联军中第四号人物,地位甚至在英布等老将之上。
项羽大笑,目光转向赵戈,“赵王,发掘韩将军这等人才,也是大功一件!”
赵戈举杯回应:“项将军过奖。韩信之才,如锥处囊中,其末立见。即便没有我,他也迟早会脱颖而出。”
宴会气氛热烈,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之意。项羽对韩信的拉拢之意显而易见,赵戈的回应则不卑不亢。
宴会结束后,赵戈和韩信并肩走回张楚军营。夜色已深,寒风凛冽,但两人的心情却格外清醒。
“项羽这是在拉拢你。”赵戈直言不讳。
韩信点头:“我看得出来。但他不明白,有些东西比权力更重要。”
赵戈停下脚步,看着韩信:“你本可接受他的好意。联军副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位置。”
韩信微微一笑:“将军还记得我们初次相见的情景吗?”
赵戈点头。那时韩信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执戟郎,得不到项羽的重视,于雍丘被赵戈向项羽讨要。当时项羽根本没把韩信放在眼里,很爽快地答应了。
“那时我郁郁不得志,空有抱负却无人赏识。”
韩信目光深远,“是赵王给了我机会,让我能够一展所长。这份知遇之恩,韩信永世不忘。”
赵戈感动,拍了拍韩信的肩膀:“走吧,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讨论。”
回到帅帐,赵戈屏退左右,与韩信对坐。
“苏角虽败,但王离派出的五万精锐正在赶来。且据探子回报,这还不是长城军的全部兵力。”赵戈面色凝重。
韩信点头:“信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王离为何不倾巢而出?北方匈奴的威胁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恐怕还有更深层的考量。”
“你是说...”
“咸阳的政局。”
韩信压低声音,“赵高专权,胡亥昏庸,朝廷内部派系斗争激烈。王离作为蒙恬旧部,本就受到猜忌。他若倾尽全力南下,万一朝廷有变,他将无路可退。”
赵戈恍然大悟:“所以他保留大部分兵力,既是为了防备匈奴,也是为了自保?”
“正是。”
韩信走到沙盘前,“且末将认为,王离对剿灭叛军并不急切。他在观望,等待咸阳的局势明朗。”
赵戈沉思片刻:“若真如此,我们面对的就不是一个决心剿灭我们的敌人,而是一个犹豫不决,有所保留的对手。”
“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韩信眼中闪烁着谋略的光芒,“将军请看...”
他在沙盘上移动代表各方势力的棋子:“王离派出的五万军队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北方长城各要塞抽调而来。这些要塞原本兵力充足,现在却因为抽调而变得薄弱。”
赵戈跟随着韩信的思路:“你的意思是...”
“我们不必与王离硬拼。”
韩信手指点在沙盘上的几个关键点,“这些是北方长城的重要关隘。如果我们能派出一支精兵,绕过王离主力,直插北方,不仅可以扰乱秦军后方,还可能联合匈奴,给秦朝致命一击。”
赵戈倒吸一口凉气:“引匈奴入关?这未免太过冒险!”
韩信摇头:“不是引匈奴入关,而是利用匈奴牵制秦军。我们可以与匈奴达成协议,约定瓜分秦朝疆土。待秦朝灭亡后,再与匈奴周旋。”
赵戈在帐中踱步,心中权衡这个大胆的计划。与匈奴合作,无疑是引狼入室,但眼下形势危急,或许确实需要非常手段。
“这个计划太过冒险,暂时不能透露给项羽和刘邦。”
赵戈最终决定,“我们需要更多情报,了解北方的具体情况和王离的真实意图。”
韩信点头:“我已经派人混入秦军俘虏中,希望能获取更多信息。”
这时,帐外传来通报声:刘邦到访。
赵戈和韩信交换了一个眼神,迅速收起沙盘。
刘邦带着一身寒气走进帅帐,脸上挂着惯有的温和笑容:“这么晚了,二位还在商议军务?真是辛苦。”
赵戈笑道:“沛公不也一样吗?请坐。”
刘邦坐下,目光在韩信脸上停留片刻:“韩将军今日立下大功,项将军对你可是赞赏有加啊。”
韩信谦逊道:“沛公过奖。侥幸取胜,不足挂齿。”
“诶,过谦了。”
刘邦摆手,“以三万破五万,而且是长城精锐,这可不是侥幸。”
他话锋一转,看向赵戈:“赵将军,我得到消息,王离派出的五万援军已经过了邯郸,最多四日便可抵达巨鹿。项将军主张主动出击,趁其立足未稳,一举击溃。你怎么看?”
赵戈心中一动,知道刘邦这是在试探他的态度。
“王离的五万军队是生力军,而且都是精锐。我军虽刚获胜,但也伤亡不小,急需休整。此时主动出击,恐非上策。”
刘邦点头:“我也是这么认为。但项将军求胜心切,恐怕不会听我们的劝告。”
韩信忽然插话:“沛公,项将军是否已经决定出战?”
刘邦叹道:“虽未正式决定,但以他的脾性,明日军事会议上,他必会提出这个建议。”
帐内陷入短暂的沉默。三人心中都明白,如果项羽执意出战,联军很可能面临一场惨败。
“或许...”韩信缓缓道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折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