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的十月,漫山的竹枝染上秋黄,飞籽竹的银灰色落叶在山路上铺成条闪光的小径。苏晚踩着落叶往观星台走,手里提着盏竹编灯笼,灯笼面是用“记忆染”布料做的,白天吸收的阳光此刻正缓缓释放,在地上投下细碎的非遗纹路,像把星空铺在了脚下。
观星台是用北极冰竹与梅岭紫斑竹混合搭建的,台基的每块石板都刻着不同的星图,用飞籽竹粉末填充的纹路在夜色中微微发亮。李师傅正用竹制量尺调整观星仪的角度,仪器的支架缠着月光藤,藤叶上的荧光在黑暗中勾勒出北斗七星的轮廓。
“联盟的天文学家说,这些藤蔓能感应星象。”李师傅指着藤叶的排列,“昨夜猎户座升起时,它们自动转向那个方向,叶片的荧光强度也跟着变化,像在给星星打信号。”他递给苏晚片藤叶,叶片背面的纹路竟与台基石板上的星图完全吻合。
穿藏青色褂子的老头抱着卷竹编地毯走上台,地毯展开后,上面织着幅完整的星图,银河的位置用贝宁青铜粉与火染石粉末混合的线织成,泛着金红与暗绿的微光。“这是周先生当年的手稿里画的‘纹天图’。”他指着猎户座的位置,那里的织线是银灰色的,“标注的‘非遗星’,正好对应着全球三十八个非遗基地的经纬度。”
林悦带着几个孩子跑上台,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个竹编星座模型。最小的孩子举着小熊座,模型的竹丝里缠着纹花的干瓣,在灯笼光下透出淡淡的粉;稍大些的男孩捧着大熊座,斗柄处的竹丝能拆卸重组,拼成不同的非遗符号。
“东京的匠人寄来的‘星空积木’,”林悦展示着模型的说明书,上面用竹浆纸印着星座与非遗的对应关系:“北斗七星对应梅岭竹编,猎户座对应贝宁青铜,仙后座对应南美藤结……”她突然指着夜空,颗流星划过,孩子们立刻举着模型去追,笑声在山谷里荡开。
观星台的角落摆着个特殊的染缸,缸里的液体是用飞籽竹汁液、火染石粉末与北极冰融水混合的“星染液”。苏晚将块素色棉布浸入缸中,布料取出时,竟印着与夜空同步的星图,银灰色的星点会随真实星象移动,最亮的那颗“非遗星”始终停在梅岭的方位。
“这是‘活星图’,”李师傅用竹镊子夹起布料,“纤维里混了会发光的织菌孢子,能感应星光强度,就像把夜空绣在了布上。”他突然指着星图边缘,那里的织菌正在织新的星点,“又有新的非遗基地加入了,织菌在自动更新星图呢。”
穿藏青色褂子的老头从怀里掏出个竹编小盒,里面装着些银灰色的粉末,是从竹魂缸沉没的海域打捞的。“守竹人说,把这粉末撒在星图上,能听到海浪的声音。”他往“活星图”上撒了点,布料果然微微震动,发出细碎的“哗哗”声,像在呼应台下的竹林涛声。
孩子们突然指着东边的天空,那里的云层正在发光,形状竟像极了五舟汇海时的方舟。云层的边缘泛着银灰、金红、暗绿三色光,与“活星图”上的星点遥相呼应。“是‘纹云’!”林悦调出气象监测仪,数据显示云层中含有飞籽竹粉末与火染石微粒,“是大气中的非遗材料在显形!”
苏晚想起周明山手札里的话:“当纹入星河,则天人共鉴。”她展开“活星图”,让布料上的星点与真星星对齐,刹那间,染缸里的星染液剧烈翻腾,观星台的石板星图全部亮起,与夜空中的“纹云”连成片,像天地间架起了座银桥。
桥上突然浮现出无数手艺人的身影——周明山在调整染缸,苏老在编织竹篾,阿明在雕刻青铜,迭戈在采集月光藤,塔玛蒂在点燃火坑……他们的动作渐渐同步,将手中的材料抛向银桥,材料在空中化作星点,融入银河,变成新的星辰。
“那是‘传承星’!”穿藏青色褂子的老头声音发颤,“周先生说过,每个用心的手艺人,死后都会化作这样的星,照亮后来者的路。”他指着最亮的那颗,“看,那是苏老的位置,旁边那颗在闪烁的,是阿明。”
星染液慢慢平静下来,水面映出完整的银河,河岸边的织菌正在织幅新的图案——五大洲的轮廓用不同的纹路勾勒,梅岭的竹编、贝宁的青铜、南美的藤结、北极的冰纹、大洋洲的火纹,在银河的光芒下渐渐交融,最终化作只巨大的凤凰,展翅飞向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