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终结这一切。”
“彻底斩断列国之间无休止的争斗。”
“彻底结束百姓颠沛流离的命运。”
“彻底杜绝父子兄弟同赴黄泉的惨剧。”
“而在今日之天下,唯有秦国,有此担当,也有此实力——完成这万世之功!”
唯有扫平六国,方能终结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战乱纷争!
唯有荡平诸侯,方能让天下黎民摆脱刀兵之苦,过上安宁和乐的日子!
唯有合六国于一统,才能打破国境的壁垒、言语的隔阂与信仰的分歧,让七国百姓不分彼此,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共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同之世!
秦国兴兵,并非贪图征伐之利,而是以战止战!
秦国兼并诸侯,并非出于私欲,而是为使山河重归一体!
秦国痛下杀伐,并非残暴嗜杀,只为换来万民生息的太平光景!
以兵革平干戈,为后世开太平,此乃秦国矢志不渝的宏愿,亦是举国上下不可阻挡的决心!
这番话语落下,不仅是伏身在地的巴清,就连一旁静听的乌氏倮,也都心神激荡,难以自持。
这是何其壮阔的志向!
这是何其崇高的抱负!
这是何其凛然的大道!
世人常言秦为虎狼之邦,秦军如豺狼之师,秦王则为冷酷无情之主,谓其不知仁义礼信。
可他们错了。
天下人全都看错了。
他们只看到铁骑所至,血流漂杵;却未曾看见这铁蹄之下,埋藏着终结乱世的悲悯与担当。
秦国不是暴虐之国,而是执天道之国;秦军不是凶戾之师,而是匡正之师;秦王更非嗜杀之君,实乃救世之主!
而今,他们竟能在此时投身于秦国羽翼之下,追随秦王脚步,参与这场席卷天下的伟业——
为早日结束战祸,为黎民早一日得享安乐,哪怕只能尽一份绵薄之力,也是无上荣光。
念及此处,巴清心头滚烫,再次俯身叩首:“巴氏累世积财,富甲一方,今愿倾尽所有,尽数献予大秦与陛下!”
“唯愿大秦早日平定六合,一统宇内,开创亘古未有之盛世;唯愿天下苍生早日脱离战火,共居于一个无边疆之限、无言语之阻、无信仰之歧,人人得以安居、彼此融洽共处的太平国度!”
若说先前她愿献家财,尚存几分谋求封君之位的私心,
那么此刻,她是真正发自肺腑,毫无所求地将毕生积蓄奉于秦国与君王之前。
或者说,她唯一的愿望,便是亲眼见证那个太子扶苏口中描绘的天下——
一个再无割据、再无仇杀、再无分裂,百姓不必流离失所,商旅可通四海,万家灯火共映长空的大一统世界。
毕竟,不仅庶民厌倦了这延续数百年的动荡,像她这般纵横天下的巨商,又何尝不渴望一个安定有序的世间?
在这烽火连天的年代,纵使巴氏富可敌国,拥有数千乃至上万护卫随行护商,
可这支队伍面对列国正规大军,依旧不堪一击,充其量只能抵御沿途零星盗匪罢了。
一旦某国决意铲除巴氏,除非另有强国庇佑,否则纵有万贯家财,也难逃覆灭之运。
正因如此,巴氏才决意投靠秦国。
即便如今依附大秦,在天下尚未真正一统之前,秦国也只能确保巴氏在秦境之内安然无恙。
可一旦商队踏入其余六国疆土,稍有不慎暴露身份,仍随时面临抄没乃至诛戮之险。
为了规避这些隐患,巴氏每年不得不耗费巨资,贿赂六国权臣贵胄,以求自保。
可若有一日,秦国灭尽六国,四海归一——
那时再无需提心吊胆,再不必逢迎打点,只需一心维系与秦廷的关系,巴氏便可畅通无阻,行贾于九州之上。
风险骤减,开支锐降,更为重要的是,天下承平,政令统一,民生渐稳,百姓手中有钱,自然愿意消费。
市场蓬勃,百业兴旺,这才是真正长久安稳的生财之道。
若百姓终日惶惶不安,连明日能否活命都难以预料,纵有余财也不敢轻易花销,唯恐灾祸突降,只能紧捂口袋以求自保……
这般光景下,商人们即便将货品运来,百姓也无心购置。
货物无人问津,他们又如何获利?
可若天下安定,四海归一,百姓今日过罢,尚知明日仍有安稳日子可期,心中怀揣希望,自然愿意为改善生活而花钱添置所需之物。
百姓愿买,需求旺盛,商人便能顺流而上,财源滚滚而来。
更甚者,交易之人成千上万,利润或许能比往昔翻上百倍、数十倍都不止!
这些年她随巴氏商队走遍列国,亲眼所见尸骨遍野,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甚至有易子而食的惨状,触目惊心。
她虽为商贾,却非草木铁石,岂能视若无睹?
可悲的是,纵然心生怜悯,又能如何?
她不过一介商妇,所能做的,不过是施几口粮食,让饥民多撑几日罢了。
无法扭转乱世,亦无力阻止战祸。
但如今,唯有秦国与秦王,真正有望终结这无尽纷争,重整山河。
因此,无论出于道义,还是私利考量,
此刻巴清只愿倾尽所有,助秦国早日一统天下,让黎民百姓早一日告别刀兵,过上安宁日子!
一旁激动不已的乌氏倮也躬身拜下:“此前献上的数十万头牛羊驴畜之外,我手中尚有巨资数十万,亦愿尽数献予秦国与陛下!”
“但求为大秦一统天下,略尽绵薄之力!”
“但愿天下苍生皆得安居,不再颠沛流离,此乃我微末心愿!”
对乌氏倮而言,钱财早已非首要之物。
如今他已是秦国封君,获五大夫爵位,又掌管对外贸易,富贵已极,物质再无所求。
他所渴望的,是精神上的成就与不朽。
试问,还有什么比亲身参与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让更多百姓因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早享太平,更令人振奋的呢?
没有!
若真能如此,他日青史留名,其名必将熠熠生辉,传颂千古!
望着再度愿倾家纾难的巴清与乌氏倮,秦王嬴政心中既感欣慰,又觉无奈。
欣慰的是,秦国一统天下,确为大势所趋,顺乎民心。
否则,何以两人屡次甘愿毁家助国,只为助秦完成大业?
无奈的是,如今秦国国力强盛,远未到需臣民倾家荡产以助国事的地步。
此事若传扬出去,六国反要讥讽秦国穷困潦倒,竟逼得商贾捐尽家财。
于是嬴政抬手虚扶:“二位卿家拳拳报国之心,寡人深为感动。”
“然眼下秦国尚无需二位破家为国。”
“只要倮卿继续为国从边地各族采买牛羊驴畜等物,充实民力;”
“巴卿则多为国寻访六国巧匠,并暗中宣扬秦国乃仁义之师、救民之军;”
“逐步扭转六国百姓对秦的误解,使其日后归附之时,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秦国治理。”
“如此,二位已是对统一大业立下赫赫功勋,功不可没。”
听罢此言,巴清与乌氏倮这才缓缓起身,退立一旁。
两人相视片刻,目光灼灼,异口同声地说道:“臣定当为陛下、为大秦,从四方边地引进更多牛羊骡马,充实我疆土之用!”
“臣也必竭尽全力,为陛下、为大秦广纳六国能工巧匠,设法消弭天下百姓对秦的误解,使众人明白,秦并六国,并非贪图疆土,实乃为终结战乱、安定苍生!”
天幕之下,秦始皇嬴政凝望着侃侃而谈的太子扶苏,眼中不禁流露出一丝嘉许。
此刻他又一次意识到,扶苏不仅心怀仁德,更有一副极佳的辩才。
那言辞之犀利、气势之恢宏,纵是当年纵横列国的苏秦、张仪复生,恐怕也难以轻易压过。
且看他如何为秦国征伐六国之举正名——
难道秦出兵,是为了满足一己之欲?
不,是为了斩断诸侯连年征伐的祸根,逼不得已才挥师东进!
难道秦吞并列国,是为取代周室、独霸天下?
不,是为了让分裂已久的江山重归一体,四海归一,政令出于咸阳,故不得不为之!
难道秦杀伐征战,只为夺人田产、屠戮百姓、劫掠财货?
不,是为了让天下黎民免于战火之苦,那些执兵抵抗者,虽死亦属无奈,皆因逆历史大势而行!
以战止战,平息干戈;为后世开太平之路!
这才是大秦一统山河的初衷与宏愿!
再听他描绘天下一统之后的图景——
从此百姓不再闻烽火惊扰,家园可安;
从此父老不必送子赴沙场,兄弟无须血染荒野;
从此万民各司其业,和睦共处,共享安宁岁月。
若他身为六国庶民,听见这番肺腑之言,怕也会动容动心,甘愿放下刀戈,归顺大秦。
“只可惜……迟了些。”
嬴政望着天幕中的扶苏,心中轻叹。
倘若在秦尚未扫平六国、未定乾坤之际,便有臣子献上这般义正辞严之辞,广布天下,昭告万民——
那今日的局面,或许早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