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生活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除了《政治经济学》和《高等数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等专业课程也相继开课。伊拉像一块被投入急流的海绵,拼命吸收着汹涌而来的知识洪流。
《农业经济学》的教授姓钱,是个注重实际、说话带着浓重口音的中年人。他在讲解“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时,习惯性地引用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家庭农场的案例。当他在台上侃侃而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效率优势”时,伊拉坐在台下,眉头微蹙。她想起了红星公社那些起伏的坡地、零散的自留地,以及依靠蓄力和人力的精耕细作。
课间休息时,伊拉鼓起勇气,走到讲台前。
“钱教授,关于生产要素配置,我有个问题。”伊拉的声音不大,但很清晰,“您刚才讲的大规模机械化,确实效率高。但在我们红星公社那样的丘陵地区,地块分散,坡度大,大型农机根本下不了地。我们更多的是依靠劳力、畜力,以及……嗯,像沼气这样的本地能源,通过精耕细作和资源循环来提高土地产出率。那么,对于这类地区,生产要素配置的理论,是否应该有所不同?或者说,效率的评价标准,是否不能只看单位劳动力的产出,还要看单位土地的可持续产出,以及整个社区的综合效益?”
钱教授推了推眼镜,有些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目光沉静的女生。他教了这么多年书,还是第一次有学生从这样的角度提出问题,而且直指理论在特定情境下的适用性局限。
“嗯……伊拉同学,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钱教授没有敷衍,认真思考了一下,“你提到的丘陵地区农业,确实有其特殊性。经典理论往往基于理想化的平原模型。你提出的‘单位土地可持续产出’和‘社区综合效益’,是很有价值的思考方向。这涉及到发展经济学和生态农业的范畴了。看来,你来自基层,有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啊!”
这次课间的交流,让钱教授记住了伊拉这个名字。在后续的课堂上,他会有意识地引入更多关于中国不同地域农业特点的讨论,甚至偶尔会点名让伊拉分享红星公社的具体做法。
在《管理学原理》的课堂上,伊拉同样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老师讲到“科学管理”和“标准化流程”时,伊拉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红星公社刚刚编写完成的那些规程手册。当其他同学还在理解法约尔的管理职能时,伊拉已经能将激励理论同红星公社的工分制度改良联系起来分析其利弊。
她的发言,总是带着浓郁的“泥土味”和鲜明的实践烙印,与课本上源自西方工业体系的管理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和碰撞。这让她在同学中逐渐显得独特。周敏和孙丽开始真正正视这位农村来的室友,发现她贫乏的只是书本知识的系统性,而非思维的深度和敏锐度。她们开始主动邀请伊拉一起进行小组讨论,伊拉提供的案例常常能让她们的报告更加丰满和接地气。
而与吴招娣之间,伊拉则形成了一种无声的互助。两人常常结伴去自习室,遇到难题互相探讨。伊拉会将老师讲的复杂理论,用自己的话重新解释给吴招娣听;吴招娣则在生活上更多地照顾伊拉,帮她占座、打热水。两个来自农村的姑娘,在这陌生的城市和知识的殿堂里,相互支撑,砥砺前行。
除了课堂学习,伊拉严格按照系统的建议,大量阅读拓展书籍。她在图书馆发现了《寂静的春天》的中译本(内部参考资料),阅读时深受震撼,更加坚定了她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念。她也开始涉猎社会学着作,试图从更宏观的层面理解乡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
同时,她与红星公社的通信从未间断。春杏的来信越来越有条理,不仅汇报情况,还会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拉拉,按新规程记录数据后,我们发现不同地块的麦子对同样浓度沼液的反应不一样,这是为啥?跟土质前茬有关吗?”
石头则在信里提到,他们根据伊拉寄回来的关于“金属防腐”的简单资料,尝试用废机油涂抹沼气池的钢铁部件,效果好像不错。
这些来自实践一线的问题和探索,反过来又丰富了伊拉在大学里的学习和思考。她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带到图书馆,寻找理论解释和解决方案,再反馈回去。这个过程,让她所学的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
然而,并非所有碰撞都是和谐的。在一次关于农村发展道路的选修课讨论上,一位来自城市的男同学慷慨激昂地论述“只有实现土地集约化、农民工人化,才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言语间对伊拉所代表的“小农经济”和“土法生态”流露出不自觉的轻视。
伊安静地听着,直到对方发言结束,她才平静地开口:“同学,我理解你对现代化和效率的追求。但是,你想过没有,中国有数亿农民,他们离开了土地,城市能否提供足够的就业?失去了乡土文化和社区网络的支撑,个体能否承受市场波动的风险?我们在红星公社做的,或许在你看来‘土’,效率不高,但它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让留在土地上的人生活得更好,让环境得到修复,让社区保持活力。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重要的、具有韧性的发展路径吗?农业的现代化,是否只能有一种模式?”
她的话语没有咄咄逼人,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在场许多同学的深思。那位男同学一时语塞,场面有些尴尬。课后,却有几位同样对农村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主动找到伊拉,交流看法。
伊拉在省城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在这种不断的课堂内外碰撞、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个人努力与集体牵挂的交织中,飞快地流逝。她不再是那个刚入校时有些茫然和土气的农村姑娘,她正在用她的坚韧、智慧和独特的视角,在这片知识的沃土上,深深扎下根须,并悄然生长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枝桠。她知道,她在这里的每一分耕耘,都将为红星公社、为更多类似的土地,积蓄更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