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省城农业大学,伊拉的心境已然不同。不再是初来时的茫然与新奇,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和沉甸甸的牵挂。她如同一艘装备了更精确罗盘的航船,坚定地驶向知识的深水区。
第二学期的课程更加深入和专业。《农业技术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课程陆续展开,这些课程与她之前在红星公社的实践产生了更为激烈的碰撞与更深度的融合。
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课堂上,当教授讲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时,伊拉的思绪立刻飞回了红星公社的沼气池。她意识到,沼气系统带来的清洁环境、减少砍伐保护山林,正是典型的“正外部性”;而管理和维护好这个系统,避免“公地悲剧”,则需要清晰的产权(或使用权)界定和有效的集体行动——这恰恰是红星公社通过工分激励和社区规范初步解决的问题。她在课堂讨论中,将红星公社的案例作为中国乡村层面应对外部性和管理公共物品的生动范例进行了阐述,其清晰的逻辑和鲜活的细节,让教授和同学们都听得入神。
“伊拉同学带来的这个案例非常精彩!”教授推了推眼镜,眼中闪着光,“它告诉我们,经济学的原理是普遍的,但解决问题的路径可以是多元的,而且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这为我们理解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微观视角。”
这次发言,让伊拉在系里进一步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特标签。甚至有研究生学长学姐主动来找她交流,探讨乡村调研的方法。
与此同时,伊拉没有停止笔耕。她将在寒假走访收集的案例,以及平时学习中的思考,系统性地整理出来。一篇题为《“小循环”与“大韧性”:基于多个案例的乡村资源利用模式比较分析》的论文初稿,在她和系统(提供数据分析和文献检索辅助)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成型。这篇论文试图超越红星公社的单一案例,从更一般的层面提炼不同类型乡村在资源约束下寻求发展的共性逻辑与差异化路径。
她把初稿拿给《农业经济学》的钱教授看。钱教授仔细阅读后,大为赞赏:“伊拉,你这篇文章,有材料、有思考、有见地!虽然理论框架还可以更严谨,语言也略显青涩,但这里面闪耀的实践智慧和问题意识非常珍贵!好好修改,我可以推荐你投给《中国农村经济》试试看!”
得到权威教授的肯定,伊拉备受鼓舞,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埋头修改论文。这个过程,逼着她去阅读更多的文献,更深入地梳理自己的思路,理论功底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提升。
另一方面,她与红星公社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富有建设性。通信不再是单向的问答,而是变成了双向的探讨。
春杏在信中提到,他们尝试用沼液配合少量的过磷酸钙进行小麦春季追肥,效果似乎比单独使用沼液或化肥更好,但不确定其中的道理,也担心成本问题。
伊拉接到信后,立刻去图书馆查阅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的书籍,了解到沼液提供速效氮和活性物质,而过磷酸钙提供速效磷,二者配合可能产生了协同效应。她回信解释了原理,并建议他们设计一个小型对比试验,设置不同施肥处理区,详细记录投入和产出,进行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不要怕麻烦,”她在信中写道,“数据会告诉我们答案,这也是将经验上升为科学的过程。”
石头则来信汇报,他们根据伊拉寄回来的简单图纸和说明,利用废旧材料和公社铁匠炉的技术,成功试制了一台简易的沼渣沼液固液分离机,虽然效率不高,但大大减轻了人工起渣的劳动强度,分离出的固态沼渣更方便运输和用于旱地施肥。
伊拉收到信后兴奋不已,立刻回信鼓励,并画了更详细的改进草图,建议他们注意轴承的润滑和筛网的耐用性。她将这件事作为一个“群众性技术革新”的典型案例,写进了正在修改的论文中。
这些来自乡土的真实进展和问题,不断为伊拉的学习和研究注入源头活水,让她始终保持着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感知。她的学习和研究,不再是象牙塔内的闭门造车,而是与广阔田野同频共振。
宿舍里,伊拉与室友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周敏和孙丽彻底抛开了最初的偏见,常常就一些学术问题与伊拉讨论,甚至对她笔下那个“红星公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吴招娣在伊拉的帮助下,学习成绩稳步提升,人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四个来自不同背景的姑娘,在共同的求知路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学期过半时,伊拉修改完成的论文,在钱教授的力荐下,真的被《中国农村经济》编辑部录用,计划在下一期刊发。消息传来,不仅在班里引起了小小的轰动,连系领导都特意找伊拉谈了话,鼓励她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深入研究。
“伊拉同学,你的成长速度令人惊讶。”系主任是一位儒雅的老教授,他温和地说,“你能将扎实的实践与前沿的理论思考结合,这是非常难得的能力。希望你戒骄戒躁,继续深耕。国家和农村,需要你这样有见识、有担当的青年。”
握着那份薄薄的录用通知,听着系主任的谆谆教诲,伊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想起了红星公社的煤油灯,想起了田埂上的讨论,想起了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她知道,自己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那片土地的滋养。
此刻,她坐在大学图书馆明亮的灯光下,面前摊开着厚厚的《农业发展理论》和外文文献。她的目光坚定而深邃。象牙塔内的深耕,是为了更好地听见乡土的呼唤,是为了积蓄更强大的力量,去回答那片黄土地提出的、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永恒命题。她的旅程,正在学术与实践的交汇处,开辟出一条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宽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