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的初夏,观音洞遗址的溶洞里还飘着潮湿的水汽,石笋滴下的水珠在地面汇成细流,漫过“F12石器富集区”的岩层,将地下300万年的旧石器痕迹藏进灰黑色的石笋夹层中。林晚站在溶洞的缓坡上,聚灵玉佩贴在掌心,传来一阵比龙骨坡胫骨更原始的“工具灵气”——没有骨骼的温润,却带着石器特有的锐利感,像是远古人类敲打石块时留下的力量印记,在岩层中封存了百万年仍未消散。
“根据龙骨坡胫骨的‘观音有石’线索和观音洞遗址考古报告,F12富集区的‘更新世早期石笋夹层’中,藏着‘观音洞刮削器石器组’。”顾倾城展开一张泛黄的《观音洞溶洞石器分布图》,指尖在石笋夹层的“灰黑岩层”处点了点,“这组石器共8件,包括5件刮削器和3件尖状器,是中国西南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组合,石器表面的‘锤击疤痕’能还原出早期人类的工具制作流程,且石器的‘原料选择’(石英岩)与龙骨坡胫骨旁的石器一致,是证明早期直立人‘工具使用连续性’的关键证据。1964年首次发掘时,曾在溶洞边缘找到过2件石器残片,但完整石器组藏在石笋夹层的‘裂隙通道’中——石笋质地脆硬,裂隙狭窄,一旦用金属工具乱挖,会让石笋坍塌,把石器砸成碎块。”
观音洞考古队的谢教授,穿着防滑溶洞服,手里拿着一件刮削器复制品,神色凝重:“一群‘户外探险者’闯进来了!他们是来溶洞‘探险打卡’的,却误把F12富集区当成了‘奇石采集点’,昨天已经在石笋夹层上挖了4个坑,其中一个坑的铲子已经碰到了刮削器的刃口,幸好没用力,不然刃口就崩了!为首的是‘阿凯’,经常组织溶洞探险,对溶洞地形很熟,却不懂旧石器保护,还说‘这些石头看着普通,挖出去当纪念也没事’。”
谢教授指着溶洞内的坑洞:“你看那些坑,周围的石笋已经开始剥落,再这样挖下去,裂隙通道会被堵死,石器就永远埋在石笋堆里了。我们跟阿凯说过石器的重要性,但他坚持要‘带点溶洞纪念品回去’,今天早上还带着队员在溶洞外准备绳索,想从顶部往下吊人挖石笋。”
林晚走进F12富集区,指尖轻轻触碰石笋夹层的表面,聚灵玉佩突然发烫,左眼泛起淡红光晕。她清晰感应到裂隙通道中,石器组的灵气像8道细小的光,被石笋牢牢裹着,而探险队的绳索已经架在溶洞顶部,阿凯正带着队员穿安全服,准备往下吊人。
“绝不能让他们吊人挖石笋!”林晚转身对众人说,“顾倾城,你去溶洞外拦住他们,拿《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和石器的三维模型给他看,说明石笋坍塌的危害;谢教授,你帮我准备‘微型清理工具’——包括竹凿、软毛刷和弱光手电,避免强光刺激石笋;我留在富集区定位裂隙通道的准确位置,等你们控制住探险队,我们就立刻清理石笋。”
顾倾城立刻往溶洞外跑,谢教授则从考古箱里拿出特制工具——竹凿的刃口打磨得极薄,软毛刷的刷毛是特制的植物纤维,专门用来清理脆硬的石笋。林晚站在石笋夹层前,掌心贴着灰黑岩层,聚灵玉佩的震动越来越清晰,她能“看到”石器组的位置:就在裂隙通道的中段,8件石器整齐排列,旁边还散落着细小的石英岩碎屑。
没过多久,溶洞外传来争执声——阿凯不愿意放弃,说“来都来了,总得带点东西回去”。林晚赶紧走过去,手里拿着刮削器复制品:“阿凯,你看这石器,它是300万年前人类用的工具,比任何纪念品都珍贵,要是挖坏了,我们就再也看不到祖先怎么制作工具了。溶洞的美在于它的原始,不是挖出来的‘纪念品’啊!”
阿凯看着复制品上的锤击疤痕,沉默了片刻,突然对队员说:“收绳索!不挖了!这些石器比纪念品重要,我们就看看,不碰了!”他转头对林晚说,“要是需要帮忙指路,我可以免费带你们走溶洞的安全通道,避免你们迷路。”
有了阿凯的地形指引,发掘进度快了不少。当天傍晚,队员们用竹凿轻轻敲开石笋夹层,软毛刷扫去碎屑,终于在裂隙通道中看到了一点灰色的石英岩——是观音洞刮削器的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