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教授戴着防静电手套,操控显微操作仪,将细如发丝的探针小心插入盐晶的微米级空腔——透明盐晶在灯光下泛着银光,探针的针尖慢慢挑起一颗含包裹体的盐晶,经保护液处理后,放在特制的玻璃载片上。“找到了!完整的细胞包裹体!”韩教授的声音带着颤抖,通过显微镜能清晰看到:盐晶空腔中,原始细胞的膜结构呈淡褐色,内部还留着细微的物质颗粒,像是34亿年前细胞活动的“最后快照”。
林晚凑到显微镜前,聚灵玉佩贴在载片旁,灵气与包裹体产生柔和的共鸣——她的左眼闪过连贯的画面:晋宁的有机物质聚集,澄江的铁硫簇提供能量,两者在古盐湖的盐晶中结合,慢慢形成细胞膜,再演变成原始细胞,随后细胞分裂、聚集,逐渐演化出多细胞生物、脊椎动物,直到人类……“这就是完整的‘生命起源链’!”林晚轻声说,“有机物质是‘料’,铁硫簇是‘能’,盐晶是‘容器’,三者结合才诞生了原始细胞——而这些细胞的膜结构,和后期瓮安多细胞胚胎的细胞膜、云南虫的体腔膜,甚至我们人类的细胞结构,都有着相同的‘分子印记’!”
顾倾城看着显微镜下的包裹体,感慨道:“从34亿年前的原始细胞,到我们现在的文明,生命从来不是孤立的。每一次演化,都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延续——就像盐晶保护了原始细胞,后来的化石保护了古猿和古人类,我们现在做的,也是在保护这条生命链,让它能被更多人看见。”
当天下午,寻珍团队将原始细胞包裹体样本送往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细胞膜成分和内部物质的深度分析。韩教授在古盐湖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为34亿年前古盐湖遗址,存有原始细胞包裹体,是生命从‘物质能量’到‘完整单元’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古盐湖遗址,盐滩的银光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握着聚灵玉佩,玉佩的灵气变得格外温润,像是吸收了数十亿年的生命能量。顾倾城递过来一杯热咖啡:“现在我们算是把生命起源的关键环节都摸到了吧?物质、能量、容器、细胞……每一步都对应上了。”
林晚看着杯中泛起的热气,轻轻点头:“算是对应上了,但探索不会停。比如这些原始细胞是怎么开始分裂的?它们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还等着我们去发现。不过现在,我们可以好好想想——从这么小的原始细胞,演化出能思考‘自己从何而来’的人类,这本身就是最神奇的故事。”
车子朝着城市的方向疾驰,早春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林晚的手上。聚灵玉佩贴着掌心,像是在无声地诉说:这条跨越数十亿年的生命链,从来没有断裂过——从远古盐晶中的细胞,到西周青铜鼎上的纹路,再到此刻握着玉佩的温度,都是生命延续的证明。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会以新的方式继续——因为对生命起源的好奇,对文明根脉的追寻,永远是人类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