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离的小房间里,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窗外是冬日难得的暖阳,透过窗棂洒下斑驳的光斑,却驱不散室内的沉闷。
姜离端坐在小书桌前,腰杆挺得笔直,握着一支对她小手来说略显粗大的毛笔,一笔一划,极其认真地誊写着《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墨迹在宣纸上缓缓晕开,字迹还带着孩童的稚嫩,却异常工整,显露出书写者全神贯注的心绪。
她不再抽噎,小脸上还残留着泪痕,眼神却已然沉静下来,只是那沉静深处,藏着一丝未曾消散的后怕和深深的懊悔。
面壁静思,抄经百遍。
这惩罚听起来枯燥,但对此时的姜离而言,却成了一种难得的沉淀。
起初,她只是机械地写着,脑子里反复回响着师父震怒的面容和那栋老宅冲天的怨煞之气。指尖似乎还能感受到那阴冷的触感,耳畔仿佛萦绕着那若有若无的凄厉哀嚎。
害怕、委屈、自责…种种情绪交织。
但写着写着,当那些玄奥的经文一遍遍流过心田,她的心神竟奇异地慢慢安宁下来。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笔尖停顿,她喃喃重复着这句话。
遣其欲…澄其心… 所以,自己之前的错误,是因为心中有了“欲”?是想要帮助张叔的“善欲”,还是…想要验证自己所学、显摆本事的“妄欲”?
是因为心不够“澄净”,所以才会被那怨煞表面的“可怜”所迷惑,忽视了其内里隐藏的滔天凶险?
她想起师父说过,玄门中人,最忌心浮气躁,最重明心见性。心若不明,眼便被蒙蔽,看到的便只是表象,出手便会失了分寸。
自己…不就是被那“助人”的表象蒙蔽,险些酿成大祸吗?
一种明悟渐渐取代了懊悔。
她重新落笔,速度慢了下来,每一笔都仿佛带着思考的重量。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当她抄到这一句时,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
那老宅的怨气,如此庞大骇人,其核心究竟是什么?仅仅是那个投井而死的小妾的怨念吗?为何师父会说“似有魔气掺杂”?
如果…如果“怨”只是其“形”,那么支撑这“形”长久不散、愈发凶戾的“心”,又是什么?
是那口井的位置特殊?是埋葬了什么邪物?还是…有什么东西,在不断地给那怨念提供“养分”,甚至…在操纵它?
这个念头一起,她顿时觉得豁然开朗!看待那件事的角度,瞬间拔高了一个层次。
她不再局限于“自己闯祸了”的自责,而是开始思考那怨煞本身的“成因”和“结构”。这是一种源自灵魂本能的、超越年龄的思维方式。
接下来的抄写,不再仅仅是惩罚,而成了一种修行和印证。她将自己对经文的理解,与师父平日的教导,以及这次实战(虽然是失败的经验)的体会相互对照,许多以往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
她对“气”的感知,对“符”的理解,甚至对那惊堂木预示的“因果”,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不知不觉间,她的呼吸变得更加绵长,周身的气息也越发沉静内敛。意识海中,那沉寂的混沌灵能,似乎因这番“静悟”而微微荡漾了一下,散逸出极其细微的一丝,融入了她的笔尖。
她并未察觉,只是觉得笔下越发顺畅,心神愈发空明。
当她抄完第九十九遍时,窗外已是夕阳西下。她竟丝毫不觉疲惫,反而神清气爽,眼眸亮得惊人。
她铺开最后一张纸,深吸一口气,落笔写下最后一遍。
这一次,她的字迹依旧稚嫩,却隐隐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韵”,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微弱的灵性。
最后一笔落下,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身心通透。
祖母轻轻推门进来,看到小孙女端坐的身影和那厚厚一叠抄好的经文,又是心疼又是欣慰。她端来一碗温热的桂花圆子:“阿离,累了吧?快吃点东西。”
姜离摇摇头,眼神清澈地看着祖母:“祖母,我不累。师父罚得对,阿离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祖母看着她那双似乎比之前更加深邃通透的眼睛,一时竟有些怔忡。这孩子…好像哪里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窗口传来极轻微的“叩叩”声。
姜离扭头看去,只见一只通体翠绿、羽毛光滑得不像凡鸟的小雀,正用喙轻啄着窗棂,黑豆似的眼睛灵动的看着她,脚上似乎还系着一个小小的苇杆。
姜离心中一动,推开窗户。
那小雀也不怕人,跳进窗内,将那小苇杆丢在桌上,然后歪着头看了姜离一眼,扑棱着翅膀飞走了,瞬间消失在天际。
姜离拿起那截小小的苇杆,发现里面卷着一张极细的纸条。
展开一看,上面是云弈山人那熟悉的、带着道韵的笔迹,只有寥寥数字:
“静悟可嘉。怨井之事,暂勿再探,自有为师处置。日后遇事,三思后行,量力而为。”
没有安慰,没有夸奖,只有平淡的指示和告诫。
但姜离看着这张纸条,小脸上却露出了回到房间后的第一个笑容,如同雨后天晴,灿烂纯粹。
师父没有真的生她的气,还在关注着她。而且,认可了她的“静悟”。
她小心地将纸条收好,感觉心里最后一点阴霾也散去了。
她端起那碗桂花圆子,小口小口地吃着,甜糯的味道一直暖到心里。
经过这一次的教训与沉淀,姜离的心性悄然成长了一大截。她开始真正理解“敬畏”的含义,并学会了用更深入、更辩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那颗属于“老祖宗”的、洞悉万物本质的灵慧之心,正在这具小小的凡胎肉身中,缓缓苏醒。
而此刻,海市那边,那位苦苦寻觅“小大师”的商人,派出的手下几经周折,终于通过张叔那位海市亲戚的线索,初步锁定了“江南小镇”、“姜家”、“小孙女”这几个关键词。
一张寻找“离火天师”的无形之网,正在悄然撒向这个宁静的江南水乡。
姜离的“静室罚抄”结束了,但外面的风波,才刚刚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