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啊啊啊啊——!!!”
戚雨猛地从床上弹坐起来,心脏疯狂地撞击着胸腔,仿佛下一秒就要破膛而出!
剧烈的喘息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每一口吸气都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
冷汗已经彻底浸透了她的真丝睡衣和身下的埃及棉床单,带来一阵令人不适的冰凉黏腻感。她下意识地抚摸自己的手臂,确认那里没有梦中被灼烧的痛楚。
窗外,天色刚刚泛起鱼肚白,晨曦微露,宁静而祥和,偶尔传来几声早起的麻雀清脆的鸣叫。
没有冲天的火光,没有刺鼻的烟味,没有绝望的尖叫——只有床头柜上那个精致闹钟的秒针在安静地走动。
但是,那个梦……太真实了。
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对话,每一个画面,甚至那种灼热感、窒息感和冰冷的恐惧感,都清晰得令人战栗。
她仿佛还能闻到宴会厅中香槟与烤肉的混合香气,能感受到电路室中金属工具的冰冷触感,能体会到李红强忍泪水服务仇人时的撕裂感,最后是那吞噬一切的烈焰带来的灼痛与窒息。
这不是普通的梦。戚雨的直觉在尖叫。
这是线索,是证据,是那两个无辜惨死、冤屈未雪的孩子,用他们最后残存的力量,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传递给她的信息!是被权力和金钱精心掩盖的真相,在绝望中发出的、寻求昭雪的呐喊!
她颤抖着伸出手,抓过放在床头柜上的皮质笔记本和那支她最喜欢的钢笔。
手指因为残留的恐惧和激动而有些不听使唤,笔尖在纸上划出几道凌乱的痕迹。
她打开台灯,在微凉的晨光与温暖的灯光交织下,开始疯狂地记录下梦中的一切关键信息笔尖飞速划过纸张,发出急促的沙沙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磷酸铵和硫酸铵(异常高浓度)”、“人为调低灵敏度的烟雾探测器”、“东侧走廊配电箱过载线路”、“被神秘锁死的VIp安全门”、“西侧通道故意堆放的杂物”、“手机信号屏蔽”、“赵昌明宣布的‘校园安全基金’阴谋”、“李红的痛苦与潜伏”、“林国栋和孙大海在配电室的行动”、“孙大海的监听”……
每写下一个词,她的心就沉一分。这些细节太过具体,太过真实,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梦境的范畴。
她知道,无论这个梦是预兆、是启示,还是亡者直接的控诉,她都不能再等待,不能再犹豫了。
为了孙铭和林素素,为了所有被掩盖的真相,为了那些被权贵视为草芥、再也无法开口说话的无辜者。
晨曦透过窗帘的缝隙,一点点地照亮房间,也照亮了笔记本上那些逐渐成型的、触目惊心的词语。真相可能会被暂时掩盖,但永远不会被遗忘。
而在逐渐明亮的晨光中,一场新的、指向真相核心的调查,即将由她,戚雨,再次拉开序幕。她的眼中,闪烁着无比坚定的、甚至带着一丝决绝寒意的光芒。
她不会让梦境中的事真的发生!她觉得不应该由林素素和孙铭的家长以身涉险赌上一切,但同样也不会让坏人逍遥法外!
……
与此同时,在城市另一端的简陋民居中,另一场秘密行动早已展开。
林国栋和孙大海已经开始他们的调查。两个原本普通的父亲,因丧子之痛而变得坚毅果敢。他们轮流跟踪赵昌明和副校长,记录他们的行踪规律,像最专业的私家侦探一样谨慎行事。
“每周三晚上,他们都会去城南的‘碧水云天’私人会所。”林国栋在一个不起眼的牛皮纸小本子上仔细记录着,字迹工整得不像一个电工的手笔,“通常晚上八点到达,经常深夜十二点后才离开。每次都有专车接送,车牌号是…”
孙大海则发现了更可疑的线索:“赵昌明名下至少有三处房产,但他还经常去‘翡翠湾’高档小区,那里住着他的情妇。我查过了,那套房子在一个叫李梅的女人名下,但物业费一直是从赵昌明的私人账户支付的。”
两个父亲原本朴实的面容如今布满了皱纹与风霜,但眼中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坚毅光芒。在一位匿名好心人的暗中指导下,他们学会了使用微型窃听器,学会了简单的伪装技巧,甚至学会了反跟踪技术。
然而,当他们将辛苦收集到的材料交给一位信任的律师时,却得到了令人失望的答复。
“这些证据很能说明问题,但作为法庭证据还远远不够。”律师推了推眼镜,无奈地摇头,“我们需要更直接的证据,比如资金往来的交易记录,或者能够直接证明他们对话内容的录音录像。现在的这些,最多只能算是间接证据。”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戚雨通过某些关系找到了他们。
“我知道你们在调查三中火灾的真相,”在一家偏僻的茶馆包间里,戚雨直截了当地说,“我可以帮助你们。我和你们一样,不相信那是意外。”
起初,两个家庭对戚雨充满戒心,担心她是对方派来的探子。但在戚雨出示了自己精心收集的证据——包括那个详细记录着异常之处的笔记本,以及她描述的那个逼真的复仇梦境经历后,林国栋和孙大海终于相信了她。他们按照现在的决定确实会这样做的。
“我梦见那个晚上了,”戚雨的声音低沉而确信,“素素和孙铭不是自杀,也不是意外。他们是被故意锁在里面的,而且外面有人…有很多人冷漠地看着。”
林国栋的拳头猛地攥紧,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孙大海则红了眼眶,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三人很快组成了一个秘密调查小组,分工合作。戚雨利用教师身份和人际关系,设法进入第三中学学校档案室寻找实验室建设相关的文件;林国栋则发挥电工的专业知识,巧妙地在校外一处赵昌明常去的茶室包间内安装了微型窃听器;孙大海继续负责跟踪,寻找更多证据和目击者。
一天,戚雨通过医科大学的老同学,终于有机会接触到被封存的档案。她的发现令人震惊:实验室改造项目的实际支出远超中标价格近一倍,而且验收报告上的签名笔迹经过专家鉴定,确认为伪造。
“看这里,”她指着文件上的签名处,声音因愤怒而微微颤抖,“验收组组长是赵副局长,成员包括副校长和赵昌明。但根据教育部规定,家委会主席根本不具备专业资质参与这种技术验收!”
更令人起疑的是,在验收前一天,实验室确实发生过一次小火警,但报告上只轻描淡写地说是“电路短路”,完全没有提及可能存在的材料质量问题。
所有的线索开始串联起来,指向一个令人心寒的真相。
与此同时,窃听器也有了惊人收获。赵昌明在茶室包间与副校长的谈话被清晰地录了下来:
“那两个孩子真是自找的。” “幸好及时发现,不然那些设备的问题就” “赵副局长说了,这件事必须压下去,关系到整个项目和其他学校的合作”
虽然谈话内容仍然隐晦,但足以证明他们隐瞒了重要事实,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