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试行“以工代赈”的旨意下达,如同在沉寂的朝堂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虽未汹涌,却已悄然扩散。林砚的名字,不再仅仅局限于翰林院或年轻士子圈中,开始被更多部院官员,甚至是那些深居简出的老成持重之辈所留意。
这日午后,林砚正在翰林院藏书楼查阅前朝治河典籍,一名小内侍悄然寻至,低声道:“林编修,七殿下有请,在揽月亭相候。”
林砚心中微动,面上不动声色,向陈侍讲告假后,便随着内侍前往宫中御花园的揽月亭。
揽月亭建于太液池畔,视野开阔,景致极佳。朱瑾独自一人坐在亭中石凳上,面前石桌上摊着一幅粗略的舆图,正是山东黄河沿岸的形势图。他眉头微蹙,手指在图上曹县决口的位置轻轻点着,神情专注,不似寻常少年。
见林砚到来,朱瑾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浅笑,摆手免了他的礼,指着对面的石凳道:“林先生请坐。”(称呼已从“林编修”变为更显尊重的“林先生”)
“殿下折煞微臣了。”林砚依言坐下,姿态恭谨。
“先生不必过谦。”朱瑾目光重新落回舆图,“山东的条陈,孤看过了。‘以工代赈’,化害为利,先生之策,令孤茅塞顿开。”
“殿下过誉,此乃臣分内之事。”林砚谦道。
朱瑾却摇了摇头,稚嫩的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凝重:“分内之事,能想到此法者,满朝文武又有几人?多是抱残守缺,或空谈仁义,或锱铢必较。”他顿了顿,看向林砚,眼神清澈而直接,“孤今日请先生来,是想请教,若依先生之策,这‘工’该如何具体兴,‘赈’又该如何具体行,方能确保钱粮真正惠及灾民,工程亦能稳固持久?孤听闻,以往朝廷拨款,十成能有三成用于实处,已属难得。”
这个问题,直指新政执行中最核心、也最艰难的环节——吏治与监督。
林砚心中暗赞,这位七皇子果然心思缜密,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他略一思忖,结合现代管理经验,谨慎答道:“殿下所虑极是。欲破此弊,需立严规,明职责,强监督。”
他伸手指着舆图:“首先,需成立临时‘河工赈济使司’,由朝廷选派干练官员主持,专司此事,权责统一,避免地方衙门互相推诿。其次,钱粮拨付,不直接经手地方府库,由使司设立专用账目,并派员驻点,按工程进度与招募民夫名册,分批、直接发放工钱口粮,减少中间环节。”
“其三,亦是关键,”林砚加重了语气,“需引入独立核查机制。可请都察院或陛下信重的内臣,作为巡按御史,不定期巡视工段,核对名册,抽查钱粮发放,并允许民夫匿名投书陈情。同时,工程验收需有严格标准,不合格者,不仅不予结算,还需追究主管官员责任。”
他将“审计”、“流程管控”、“独立监督”等理念,用符合时代背景的语言包装起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执行与监督方案。
朱瑾听得极其认真,眼中光芒闪烁,时而点头,时而追问细节。他并非只是听听而已,而是真正在思考其可行性。
“先生所言‘独立核查’、‘匿名投书’,确是良法,可一定程度遏制贪墨。然则,若巡按御史亦被收买,又当如何?”朱瑾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林砚沉吟道:“殿下明鉴,此法亦非万能。归根结底,吏治清明的根本,在于严格的考成法、明晰的赏罚制度,以及……尽可能的透明化。若能使钱粮流向、工程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公之于众,借助士林清议、民间舆论进行监督,或可形成另一重约束。当然,此非一日之功。”
他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而是指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这种务实的态度反而更让朱瑾信服。
“透明化……舆论监督……”朱瑾喃喃自语,将这些新鲜的词汇记在心中。他看向林砚的目光,欣赏之余,更多了几分倚重。“先生见识,果然不凡。孤受教了。”
两人又在亭中就漕运、边备等事交谈片刻,林砚皆能引据史料,结合实务,给出深入浅出的分析,令朱瑾获益匪浅。
直到日头西斜,内侍前来提醒,朱瑾才意犹未尽地结束这次谈话。临别时,他郑重地对林砚道:“先生大才,屈居翰林修史,实是委屈。他日若有机会,孤定当向父皇举荐。”
“殿下厚爱,臣感激不尽。然臣资历尚浅,还需在翰林院多加历练。”林砚躬身道,并未因皇子的承诺而忘形。
离开揽月亭,林砚走在出宫的路上,心潮微涌。与七皇子这番深入交谈,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君臣奏对,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试探与靠拢。朱瑾展现出的求知欲、洞察力以及对革新的开放态度,都让他看到了某种可能性。
当然,他深知,投资一位年幼的皇子,风险巨大。如今东宫虽未立,但成年皇子不止一位,徐阶等权臣态度暧昧,天心难测。但反过来看,若能在朱瑾微末之时雪中送炭,未来收益亦可能超乎想象。
这是一步险棋,却也可能是打破目前困局的一步妙棋。
回到周府,林砚将今日与七皇子会谈的内容,择要记录了下来。他需要仔细评估其中的机遇与风险。
与此同时,山东“以工代赈”试行,以及林砚名字与七皇子关联的消息,也如同长了翅膀,飞入了某些人的耳中。
徐阶府邸,书房内。
烛火摇曳,映照着徐阁老平静无波的脸。他听着门下清客的汇报,手指轻轻敲打着紫檀木椅的扶手。
“以工代赈……揽月亭密谈……”徐阶缓缓重复着这两个关键词,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王守哲的这个小朋友,倒是很会……找路子。”
“阁老,是否要……”清客做了个隐晦的手势。
“不必。”徐阶摆摆手,语气平淡,“少年人,有些想法,结交皇子,都是常事。陛下正值盛年,龙体安康,有些事,还早得很。让他跳跳也好,正好看看,这潭水里,还有哪些鱼会跟着动。”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眼神深邃。
“让人……多留意着便是。看看这位林探花,还能拿出些什么新鲜玩意儿。”
投石问路,涟漪已现。林砚这枚投入朝堂深潭的棋子,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搅动着水下的格局。而他与七皇子朱瑾之间这条刚刚连接的细线,能否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变得坚韧,还需时间来检验。但毫无疑问,林砚的翰林潜修期,即将结束,更广阔,也更凶险的舞台,正在向他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