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宋家庄的酒坊内热气腾腾,一股浓烈的酒香弥漫在空气中。蒸馏器的冷凝管下,清澈的酒液缓缓滴落,落入陶坛中,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这是同盟新研发的高度蒸馏酒,宋阳将其命名为“烧刀子”,又名“英雄血”。
封锁之下,同盟的粮食虽有富余(高产作物和空间培育的种子带来丰收),但如何将粮食转化为高价值商品,换取更多战略物资,成为宋阳思考的重点。他想起现代的蒸馏技术,结合古代的酿酒工艺,提出酿造高度蒸馏酒的方案:“粮食酿酒,酒精度低,不易储存,运输也不方便。若用蒸馏法提升酒精度,不仅口感更烈,便于储存运输,还能成为重要的交易商品。”
工匠坊很快打造出第一批蒸馏装置:以陶土烧制蒸馏锅,铜制冷凝管,木质支架,利用柴火加热,将发酵后的酒液蒸馏提纯。宋阳指导酒坊工匠:“发酵时加入少量空间培育的酒曲,能提升出酒率;蒸馏时控制火候,收集温度在78c左右的馏分,酒精度能达到60度以上。”
第一批“烧刀子”酿造成功时,酒坊工匠小心翼翼地舀出一碗,酒液清澈透明,凑近一闻,浓烈的酒香直冲鼻腔。一名工匠抿了一口,辛辣的酒液滑过喉咙,瞬间浑身发热,忍不住喊道:“烈!真烈!这酒下肚,浑身都暖和了!”
“烧刀子”很快在同盟内部流行起来。隆冬的训练场上,常备军队员训练结束后,喝上一碗温热的“烧刀子”,寒意瞬间消散,疲惫也减轻了不少;庄民们在寒冬腊月劳作归来,喝上一小口,浑身暖洋洋的,抵御风寒的能力大幅提升。外营的难民王老汉,每天喝一小碗“烧刀子”,多年的老寒腿竟缓解了许多,他逢人就夸:“这‘烧刀子’真是好东西,比棉衣还管用!”
“烧刀子”的对内供应,不仅提升了庄民和士兵的御寒能力,还丰富了同盟的日常生活,成为凝聚人心的“暖身剂”。而对外,它很快成为秘密商路的“爆款商品”。
第四次与郑六交易时,宋阳让铁蛋带上五十坛“烧刀子”(每坛十斤)。郑六打开一坛,浓烈的酒香扑面而来,他尝了一口,顿时眼前一亮:“好酒!比沿海的烈酒烈多了!这种酒,草原部落和海商肯定抢着要!”
草原部落冬季寒冷,对高度烈酒需求极大;海商长期在海上航行,潮湿寒冷,也需要烈酒驱寒祛湿。郑六当即提出:“五十坛‘烧刀子’,换一百担盐和三十斤硫磺!以后我要包销你们所有的‘烧刀子’!”
宋阳笑着答应:“没问题!以后每月给你供应两百坛‘烧刀子’,换取足够的盐、铁和硫磺。”
“烧刀子”的热销,让同盟的秘密商路更加稳固。郑六将“烧刀子”运到沿海黑市,以高价卖给草原部落的商人,利润翻了三倍不止,对与同盟的合作愈发重视。除了盐、铁、硫磺,他还开始为同盟寻找硝石、铜等稀缺物资,甚至承诺帮助同盟联系更多海商,扩大交易规模。
酒坊的产量不断扩大,宋阳将部分粮食加工成“烧刀子”,不仅解决了粮食储存的压力,还通过交易换取了大量战略物资。公库的盐、铁、硫磺储备日益充足,工坊的火器产量大幅提升,同盟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着增强。
隆冬的夜晚,宋家庄的酒坊依旧灯火通明,工匠们忙碌地酿造着“烧刀子”,酒香飘遍了整个庄子。宋阳站在酒坊外,看着陶坛中清澈的酒液,心里清楚,这杯浓烈的“烧刀子”,不仅暖了同盟军民的身,更暖了他们的心,成为打破封锁、对抗清军的重要经济支撑。
三大特色产业的崛起,让同盟在封锁中开辟出一条生路。“宋氏金疮药”守护生命,“宋家钢”锻造利刃,“烧刀子”激活经济,三者相辅相成,不仅破解了物资匮乏的危机,更让同盟的经济、军事、民生实力全面提升。宋阳知道,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无论清军何时发动进攻,同盟都有足够的底气,与之决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