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的惨烈仿佛只是序曲,当晨曦再次照亮被硝烟熏黑的城墙时,双方都明白,昨日的血战不过是相互试探的开始。真正的炼狱,才刚刚降临。
一、尸山为梯
阿里海牙彻底抛下了任何侥幸心理。他驱赶着更多的民夫和签军,将昨日阵亡士兵的尸体与泥土、石块混合,不顾一切地堆向城墙!这是一种极其残忍而有效的战术,用人命和尸体硬生生堆砌出通往城头的斜坡!
“放箭!快放箭!不能让他们堆上来!”城头军官声嘶力竭地吼叫着。
箭矢如蝗,滚木擂石不断砸下,但元军仿佛无穷无尽,督战队的弯刀比守军的弓箭更加致命。尸体堆积的速度快得令人绝望,尤其是在防守相对薄弱的东南角,一座由血肉和泥土构成的“尸山”正在缓缓成型,其顶端距离城头已不足两丈!
“靖哥哥!东南角危急!”黄蓉脸色发白。
郭靖二话不说,提起一根沉重的铁棍,带着一队亲兵猛扑过去。他冲到垛口边,看着下方那蠕动的、由活人和死人组成的恐怖斜坡,目眦欲裂。
“倒火油!”郭靖怒吼。
最后储备的、未经提纯的猛火油被倾泻而下,随后火把扔下。
轰!火焰升腾,瞬间点燃了尸体和杂物,一股混合着烤肉和焦糊的难以形容的恶臭弥漫开来,攻城元军发出凄厉的惨叫。然而,火焰只能延缓,却无法阻止。后面的元军踩着燃烧的同伴尸体,依旧疯狂向上攀爬!
“跟我杀!”郭靖率先跃出垛口,铁棍横扫,将数名刚刚冒头的元军士兵连人带兵器砸飞出去。他如同战神般屹立在逐渐成型的尸山顶部,铁棍挥舞得密不透风,硬生生挡住了元军最猛烈的冲击。亲兵们紧随其后,用长枪、战刀与不断涌上的敌人展开血腥的肉搏。
这里的争夺,成为了整个战场的焦点。每一寸土地的得失,都伴随着数十条生命的消逝。
二、水师交锋
与此同时,汉水之上,也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吴军水师都督周泰,履行了慕容复的命令,试图冲破元军的水上封锁,向襄阳运送一批紧急的箭矢和伤药。一支由二十艘快船组成的运输队,在数艘楼船的护卫下,强行冲向上游。
元军荆湖水师虽然不如吴军精锐,但占据地利,且在岸防投石机的支援下,拼死拦截。双方战船在狭窄的江面上纠缠碰撞,火箭横飞,拍杆起落。吴军楼船虽装备占优,但元军凭借数量和不计损失的撞击,竟一时将其缠住。
一艘吴军快船瞅准机会,凭借速度强行突进,眼看就要靠近襄阳城南的水门,却被数支从岸上射来的巨型床弩弩枪贯穿船体,缓缓沉没。船上的物资尽数落入江中。
周泰见事不可为,且元军援船不断赶来,只得下令撤退。第一次大规模的水上支援行动,以失败告终。襄阳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困难。
三、巷战初现
尽管守军拼死抵抗,但在元军不计代价的猛攻下,午后,东南角的尸山终于堆砌至与城头平齐!大量的元军士兵,尤其是凶悍的探马赤军,如同决堤的洪水,从那里涌上了城头!
城防,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退入瓮城!依托街巷,节节抵抗!”郭靖浑身浴血,铁棍都已微微弯曲,他果断下达了命令。
守军并未崩溃,而是按照预先演练的方案,有序地放弃了一段外墙,退入了更加复杂的城内防御体系。惨烈的巷战,在襄阳城内打响!
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都成为了战场。守军利用对地形的熟悉,设置路障,占据制高点,从窗户、屋顶向涌入的元军射箭、投掷石块。元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黄蓉指挥着民兵和轻伤员,用门板、桌椅甚至锅碗瓢盆制造障碍,迟滞敌军。阿卜杜勒带着工匠,在一些关键路口设置了简陋的陷阱和延迟燃烧装置。
城市变成了吞噬生命的迷宫。战斗不再有明确的战线,而是分散成无数个小规模的、极其残酷的杀戮场。呼喊声、兵刃撞击声、垂死者的呻吟,在襄阳的大街小巷中回荡。
四、夜幕下的坚守
当夜幕再次降临时,元军虽然成功突入城内,但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并且只控制了靠近东南角的一小片区域,推进速度极其缓慢。
守军依旧控制着绝大部分城区和所有的核心据点。郭靖和黄蓉在州府衙门建立了临时指挥所,不断调动兵力,堵截元军的渗透和扩张。
“伤亡…很大。”黄蓉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和悲伤,“阵亡已超过两千,伤员挤满了所有的庙宇和空房…箭矢几乎耗尽,刀剑也多有损毁。”
郭靖沉默地擦着铁棍上的血迹,火光映照着他坚毅而疲惫的脸庞。“告诉将士们,也告诉全城百姓,郭靖,与他们同在。襄阳,还没有输!”
他走出衙门,巡视着城内各个防御节点。所到之处,疲惫不堪的士兵和百姓看到他的身影,眼中都会重新燃起一丝希望。他就是襄阳的魂,只要他不倒,襄阳的旗帜就不会落下。
城外,阿里海牙望着城内零星的火光和隐约传来的厮杀声,脸色阴沉。他没想到,即便突破了城墙,战斗依然如此艰难。这座城,以及城里的人,他们的韧性,超乎想象。
第二日,在更加残酷的巷战中结束。襄阳,如同一个遍体鳞伤却死不倒下的巨人,依旧在血与火中,倔强地挺立着。
---
(第109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