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0年,随着吴主孙皓的投降诏书抵达洛阳,晋武帝司马炎的人生达到了无可比拟的巅峰。他站在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所及,从辽东到交趾,从凉州到东海,尽是一片属于“晋”的版图。自黄巾之乱以来,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割据,终于在他手中画上了句号。
在那一刻,他不仅是晋朝的皇帝,更是整个天下的共主。朝堂之上,山呼万岁之声震耳欲聋;捷报传来的庆典,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洛阳城沉浸在无尽的狂欢之中。
然而,巨大的成功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对于司马炎而言,这个危机来自于心态的转变。当最后一个竞争对手东吴集团被“并购”后,晋朝成为了市场上唯一的垄断者。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和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位cEo的进取心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
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天下已定,四海归一,那么作为皇帝,他接下来该做什么?
先祖司马懿的隐忍坚韧,伯父司马师的果决狠辣,父亲司马昭的步步为营……他们的一切努力,不都是为了今天这个局面吗?现在,目标已经达成,是否意味着可以停下来,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了?
一种“功成身退”、“安享太平”的思潮开始在他心中蔓延。他不再像创业初期那样,关心边境的防务、地方的吏治、百姓的疾苦。在他看来,这些“琐事”自然有下面的臣工去处理。他现在更关心的,是如何彰显这太平盛世的气象,如何享受这至高无上的尊荣。
于是,司马炎的“摆烂”日常,从心态的松懈开始,逐渐渗透到他治理帝国的方方面面。他从一个雄心勃勃的cEo,开始向一个追求享乐的“董事长”转变。帝国的航船,在失去方向舵后,开始在一片名为“太平”的迷雾中,缓缓偏向危险的浅滩。
【跨时空吐槽】
李世民(锐利的目光穿透历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司马炎此刻的心态,与朕平定天下后如履薄冰、励精图治截然相反。垄断市场,看似高枕无忧,实则是危机的开始。失去了狼群的追逐,猎犬也会变成肥羊。此乃帝王之大忌!”
---
奢靡的竞赛:上行下效的企业文化崩塌
心态的转变,必然体现在行动上。司马炎作为帝国的cEo,他的一举一动,就是整个公司文化的风向标。当他开始追求享乐时,一场席卷整个西晋上层的奢靡之风,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司马炎本人,就是这场风气的带头者。
他的后宫规模达到了惊人的近万人。这导致他每天退朝后,面临着一个“甜蜜的烦恼”:今晚该临幸哪位妃嫔?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极具创意——他乘坐一辆由羊拉的小车(羊车),在后宫随意漫游,羊车停在哪位妃子的宫门前,他就在哪里留宿。一些聪明的妃子为了争宠,便在自己的宫门前插上竹叶,洒上盐水,以吸引羊儿的驻足。“羊车望幸”的典故,从此成为帝王荒淫生活的典型写照。
皇帝如此,下面的王公贵族、官僚权臣自然有样学样,甚至变本加厉。一场以石崇和王恺为代表的“富豪排行榜”争夺战,在洛阳城激烈上演。
· 王恺是司马炎的舅舅,皇亲国戚。他用饴糖水刷锅,显示其不食人间烟火。
· 石崇是开国元勋石苞之子,曾任荆州刺史,期间靠劫掠商旅积累了巨额财富。他用蜡烛当柴火烧,以彰显豪富。
· 王恺做四十里长的紫丝布步障,石崇就做五十里长的锦缎步障来抗衡。
· 王恺拿出司马炎赐给他的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炫耀,石崇随手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然后命人抬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极品珊瑚任其挑选,作为赔偿。
这场荒唐的斗富,司马炎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在其中扮演了“赞助商”的角色,经常资助舅舅王恺,乐见其成。在他看来,这正体现了太康盛世的富足与气象。
整个管理层(士族官僚)都沉浸在这种醉生梦死的氛围中。他们不再讨论治国方略、边疆防务,而是热衷于清谈玄学(类似务虚的战略研讨会),比拼谁家的厨子手艺更好,谁家的歌姬更漂亮。
有正直的大臣上书劝谏:“陛下,如此奢靡无度,上行下效,公司的风气就坏了!长此以往,是要出大问题的!”
司马炎却只是摆摆手,不以为然地笑道:“爱卿多虑了。如今天下归一,四海升平,库府充盈,让臣工们享受一下太平之乐,有何不可?慌什么,市场都是咱的了!”
他完全忘记了“俭以养德,奢必丧志”的古训,更忽略了在繁华表象之下,普通员工(百姓)依然困苦,内部矛盾正在积聚。
【跨时空吐槽】
朱元璋(勃然大怒):“混账!简直是混账!这个司马炎,把国家当成了他家的游乐场!皇帝带头奢靡,大臣竞相斗富,这成何体统!咱当年一个碗起家,深知民间疾苦。他们如此糟蹋民脂民膏,这晋朝的江山,要是能长久,咱朱字倒着写!”
---
饮鸩止渴的股权激励:大封宗室的致命决策
在沉迷享乐的同时,司马炎并非完全没有考虑过公司的“长治久安”问题。他复盘前朝得失,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曹魏公司之所以被我们司马家轻易“并购”,根本原因在于曹丕、曹叡父子对宗室诸王过于猜忌和刻薄,不仅不授予实权,还严加防范,导致皇权孤立无援,一旦权臣出现,中央便无力制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司马炎认为,要避免重蹈曹魏的覆辙,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大力加强宗室的力量,让他们成为拱卫中央皇室的“铁拳头”。
于是,他推行了一项在他看来是“高瞻远瞩”,实则是 “饮鸩止渴” 的股权激励政策——大封宗室,并授予实权。
他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这些王爵并非虚衔,而是拥有实实在在权力的“分公司总裁”。每个王国都拥有自己的军队(根据封国大小,兵力从五千到两万不等),诸侯王还可以自己任命封国内的大部分官员,并且许多王爷还兼任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
这相当于,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家对总公司的绝对控股权,给所有的司马家亲戚都分配了大量的“干股”,并且允许他们建立自己的“团队”和“武装”,分散在帝国的各个关键区域。
当时并非没有明白人。一些有远见的大臣,如刘颂、段灼等人,就曾忧心忡忡地上书劝谏。他们指出,周朝实行分封制,结果导致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乱;汉初分封诸王,也酿成了“七国之乱”。如今陛下大封宗室且授予兵权,这无异于在公司内部埋下了无数颗定时炸弹,一旦中央权威削弱,诸王必然拥兵自重,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被“太平盛世”蒙蔽了双眼的司马炎,根本听不进这些逆耳忠言。他自信地认为,凭借自己的威望和中央的强大,足以驾驭这些宗室亲王。他甚至在一次宴会上,对着自己的弟弟司马攸等亲王动情地说:“我们司马家要亲爱团结,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江山!”
他天真地以为,血缘的纽带和空洞的训诫,能够抵消权力的诱惑。他看不到,当他将兵权和治权这把锋利的宝剑交到那些野心勃勃的王爷手中时,就已经为未来惨绝人寰的“八王之乱”准备好了舞台和屠刀。
【跨时空吐槽】
赵匡胤(以自身经验点评):“杯酒释兵权为啥?就是怕这个!司马炎这步棋,臭不可闻!他只看到了曹魏孤立而亡,却没看到汉初七国之乱。把刀子递给自家人,就觉得安全了?殊不知,权力面前,亲爹儿子都能反目,何况兄弟子侄?这简直是自掘坟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