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皇极殿。
腊月的寒气似乎都被隔绝在了这庄严肃穆的大殿之外,然而殿内此刻涌动的热流,却比任何炭火都要炽烈。
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御阶之下,刚刚结束了对江南之行和远航美洲概要陈述的陆仁,以及站在他身旁,面容黝黑却目光炯炯的徐经。
弘治帝朱佑樘高踞九龙宝座之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龙椅扶手,他努力维持着帝王的威仪,但那微微前倾的身体和眼中难以掩饰的灼热,暴露了他内心的激荡。太子朱厚照则站在御阶之侧,兴奋地搓着手,恨不得亲自下场去讲述那场海战。
“……陛下,诸位同僚,”陆仁的声音清晰地在殿中回荡,他将众人的注意力引向了几名小太监小心翼翼抬上殿的几个木箱,“徐经等人此行,除探明航路、与西夷交锋外,其最大之功,在于此——”
木箱打开,露出了那些形态各异、在百官看来颇为“丑陋”的块茎和种子。
陆仁拿起一个红薯,高高举起:“此物,名曰甘薯,亦名红薯。耐旱耐瘠,山坡沙地亦可生长。”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面露疑惑的众臣,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数字:“据徐经实地观测及与土人交流印证,其亩产,在风调雨顺、耕作得法之下,可达三十石以上!”
“三十石?!”
“这……这怎么可能!”
“一亩良田,精耕细作,粟米不过二三石,此物竟能高出十倍?!”
殿内瞬间一片哗然!惊呼声、质疑声此起彼伏。三十石(约合后世三千六百斤以上)这个数字,完全超出了这个时代农业认知的范畴。要知道,大明此时的主要粮食作物,亩产在两三石之间已算丰年,三十石简直是天方夜谭!
户部尚书周经第一个忍不住出列,他掌管天下钱粮赋税,对土地产出最为敏感,此刻胡须都在微微颤抖:“陆尚书!此言……未免过于骇人听闻!三十石?老夫为官数十载,翻阅古今农书,闻所未闻!徐经所见,是否乃土人夸大其词?或是那美洲土地有异,方能如此?”
立刻有保守派的官员附和:“是啊陛下!农事乃国之根本,岂能轻信海外蛮荒之地的无稽之谈?若贸然推广,万一不成,岂不误了农时,伤了民心?”
就连一些中立官员也面露疑虑,交头接耳。实在是这个产量太过惊人,颠覆了常识。
徐经见状,上前一步,拱手道:“周尚书,诸位大人,下官初闻时亦不敢信。然,下官亲眼所见,那美洲土人耕作粗放,近乎刀耕火种,即便如此,其收获之薯块,堆积如山!下官亦亲自丈量过其种植地块,粗略估算,绝无虚假!且此物不择地而生,确系实情!” 他的声音沙哑却坚定,带着亲身经历者的可信度。
陆仁早有预料,平静地补充道:“周尚书所虑,亦是老成持重之言。此物毕竟来自万里之外,水土是否相服,耕种之法是否适宜,确需验证。然,其潜力巨大,关乎亿兆民生,不容忽视。”
弘治帝深吸一口气,压下了心中的震撼与激动,沉声开口:“众卿不必争论。陆卿,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陆仁从容奏对:“陛下,臣建议,此等新作物,不宜即刻天下推广。当由西山格物院农学所与京郊皇庄,辟出专田,先行试种。格物院负责记录其生长习性、研究最佳耕种方法、防治病虫害;皇庄则以其优越条件,验证其产量。待一至两季收获之后,数据确凿,再行决定推广范围与策略。眼下带回种薯、种子有限,正宜集中力量,行此稳妥之法。”
这个提议合情合理,既肯定了新作物的潜力,又考虑了现实风险。周经等人闻言,脸色稍霁,不再激烈反对。
弘治帝颔首:“准奏!此事,便由陆卿总领,西山格物院与内官监(掌管皇庄)协同办理。所需人手、钱粮,一律优先支应!朕,要亲眼看到结果!”
“臣,领旨!”陆仁躬身应下。他知道,只要试种成功,凭借这实实在在的产量,任何质疑都将烟消云散。粮食,永远是帝国最硬的底气。
解决了高产作物的争议,殿内的气氛依旧火热。陆仁话锋一转,将议题引向了那片更加广阔的新大陆。
“……陛下,徐经等人已证实,美洲大陆之广袤,其物产之丰饶,亦非仅此数种作物。金、银、铜矿遍布,森林、皮毛资源取之不尽,更兼气候多样,可耕之地无数!且当地土人部落散居,文明未开,实力孱弱。”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这些信息在百官脑中发酵,然后才抛出了更具冲击力的消息:
“然而,西班牙、葡萄牙等西夷之国,船坚炮利,野心勃勃,已在此大陆沿海建立据点,往来舰只频繁。其视美洲为禁脔,对我大明船队尚且敢主动攻击,若任其发展,假以时日,其凭借美洲之资源,国力必将急剧膨胀!届时,远隔重洋或可暂安,然其势力若沿太平洋岛屿链蔓延,则我大明东南海疆,永无宁日!万里海贸之利,亦将受制于人!”
这番话,不仅仅是描绘一幅财富的画卷,更是敲响了一记警钟。它将开拓美洲,从单纯的开疆拓土、获取财富,提升到了关乎国家长远安全与战略竞争的高度!
“陛下!”陆仁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美洲,非取不可!此非仅为财货,实为国运之争!”
“轰!”
这番话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点燃了勋贵武将集团的激情!
站在武官班列最前方的英国公张懋,这位靖难功臣之后、如今的勋贵领袖,已是须发戟张,满脸红光,他猛地踏出一步,声如洪钟:
“陛下!陆尚书所言,字字珠玑,振聋发聩!想我大明,自太祖太宗扫荡蒙元,威加海内,何曾畏缩于万里波涛之外?今西夷小丑,跳梁于化外之地,竟敢犯我天威,此诚不可忍也!老臣不才,蒙陛下信重,位列国公,世受国恩!值此国运相争之际,岂敢惜身?老臣愿亲提王师,跨海远征,为陛下,为我大明,犁庭扫穴,扬帆万里,必使龙旗插遍那新大陆之疆土,令西夷胆寒,使万邦来朝!”
他这番话,慷慨激昂,不仅表达了请战的决心,更将此次远征拔高到了继承太祖太宗荣光、扞卫国运的高度,引得身后一众勋贵武将热血沸腾。
“陛下!臣愿随英国公前往!”
“末将请为先锋!”
“陛下,给臣等一个机会,必不负皇恩!”
成国公朱辅、定国公徐光祚等勋贵,以及五军都督府的一干高级将领,纷纷出列,群情汹涌。开疆拓土,这是足以光耀门楣、名垂青史的绝世功业,谁不眼热?
令人玩味的是,经历了江南土改的雷霆手段和对日战争的辉煌胜利,朝堂上原本那些习惯于“重农抑商”、“怀柔远人”的保守派文臣,此刻虽然仍有部分人眉头紧锁,窃窃私语,担忧劳师远征、耗费国帑,但站出来直接、强硬反对的声音却寥寥无几。
一方面,陆仁主导的格物之学和新政,已经用实实在在的收益(江南清丈增加的赋税、对日战争的掠夺和贸易利润)部分证明了其价值,动摇了他们固有的认知;
另一方面,开疆拓土的诱惑实在太大,这同样是儒家士大夫心中“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之一,若能参与其中,留名青史,诱惑难以抵挡。即便是之前质疑作物产量的周经,此刻也抚须沉吟,权衡着远征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与风险。
弘治帝看着殿下以英国公为首、群情激昂的勋贵集团,又瞥了一眼大多保持沉默或面露思索的文臣,心中了然。
他知道,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洗礼,朝堂的力量对比和心态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勋贵集团需要新的功业来巩固地位,文官集团内部也开始分化,务实进取派的声音逐渐增强。此刻,正是推动此等宏大战略的时机。
“英国公忠勇可嘉,朕心甚慰!”弘治帝先肯定了张懋的表态,随即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然,远征美洲,非比九州之战。万里波涛,地理不明,敌情未悉,补给线漫长。需一位德高望重、能统筹全局、更能协调水陆、平衡内外之帅才。”
他刻意在“协调水陆、平衡内外”上加重了语气。这意味着,统帅不仅要懂军事,还要能驾驭复杂的跨洋后勤,更能调和可能出现的、来自勋贵、武将、乃至文官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和利益诉求。
英国公张懋资历足够,威望足以服众,由他挂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勋贵集团的资源,平息内部可能的纷争,确保朝廷对这支远征军的绝对控制。这是政治上的平衡。
但弘治帝和陆仁都清楚,张懋年事已高,对于新式海战、跨洋登陆等具体战术,未必精通。因此,一个精通现代海陆战法、且有海外作战经验的副帅至关重要。
弘治帝的目光投向陆仁和兵部尚书刘大夏:“陆卿,刘卿,英国公若为主帅,何人可为副,助其处理具体军务,尤其是这跨海征战之事?”
刘大夏会意,出列奏道:“陛下,远征美洲,水师乃关键,登陆占地亦需强军。东瀛都护马武,历经九州登陆、平定诸藩、乃至跨海追击倭寇,于新式水陆协同战法经验丰富,且熟知海外情势,屡立战功。臣以为,可召马武还朝,任远征军副帅,专司练兵、航渡、登陆作战等具体军务,辅佐英国公,必能相得益彰。”
这个安排极为巧妙。以张懋为主帅,满足了勋贵集团的核心诉求,确保了政治上的稳定和朝堂支持;以马武为副,则保证了军事行动的专业性和效率。两人相辅相成。
陆仁立刻附和:“刘尚书所言极是。马武将军确为副帅最佳人选。此外,远征军中各营指挥,亦可从京营、九边及东瀛驻军中,遴选有功勋贵子弟及善战新军将领充任,既能磨砺勋贵后进,又能确保战力。” 这进一步安抚了勋贵集团,表明此行并非排除他们,而是让他们在专业指导下获取功勋。
英国公张懋也是明白人,他知道自己挂帅主要是起坐镇和协调作用,具体打仗还得靠马武这样的年轻猛将。
他对此安排并无异议,反而觉得有此强援,成功把握更大,当即表示:“陛下,刘尚书、陆尚书思虑周详!老臣愿与马武将军同心协力,共赴国难!”
“好!”弘治帝龙颜大悦,心中块垒尽去,一连串旨意脱口而出,声音洪亮,响彻大殿:
“着,成立美洲远征经略行辕!以英国公张懋为征夷大将军,总制美洲一切军务!召东瀛都护马武,即刻还朝,任征夷副将军,赞画军机,专司练兵征战!”
“着兵部,会同五军都督府,即日起从京营、九边新军及东瀛驻军中,遴选精通火器、熟悉水性、体魄强健之官兵两万,编练远征第一镇,由马武负责具体操演!”
“着工部,会同格物院、各地造船厂,全力加速战舰建造!以‘破浪级’为基,设计建造更大、更坚之‘镇远级’主力战舰至少二十艘,并配套运输、补给舰船!物料钱粮,优先拨付!”
“着户部,统筹远征所需之粮秣、军饷、赏赐、抚恤,并会同格物院,务必解决远洋后勤,尤其是淡水、果蔬补给之难题!”
“着礼部、鸿胪寺,着手研拟招抚美洲土人之策,搜集西夷情报,准备宣慰文书!”
一道道命令,如同出征的战鼓,敲响在皇极殿内。帝国的战争机器,开始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目标,高速运转起来。
陆仁领命,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在全国调集良材巧匠。
兵部尚书刘大夏则与英国公、成国公等人低声商议着兵员抽调名单,既要保证远征军战力,又不能过度削弱现有边防。
户部尚书周经感觉心头在滴血,但想到美洲的金山银海,也只能咬牙硬撑,盘算着如何开源节流。
而定国公徐光祚、成国公朱辅等人,则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子侄、旧部在远征军中谋取位置,这等镀金兼立功的大好机会,绝不能错过。
朝会散去,百官退出皇极殿时,依旧议论纷纷,每个人的脸上都混合着震撼、兴奋与紧迫感。高产作物的潜力,美洲大陆的富饶,西夷的挑战,远征的雄心以及朝堂上新形成的微妙平衡……这一切交织在一起,预示着弘治朝,乃至整个大明,即将迎来一个与过去数百年截然不同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新局面。
陆仁与英国公张懋并肩走在最后。
“英国公,此番远征,任重道远,有劳国公了。”陆仁客气道。
张懋哈哈一笑,用力拍了拍陆仁的肩膀:“陆尚书哪里话!此乃为国建功之大好时机!老夫还要多谢你举荐!放心,老夫虽老,尚能饭!定与马武那小子,为陛下,为我大明,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
看着张懋豪迈的背影,陆仁知道,帝国的巨轮,已经在他的推动和各方势力的合力下,不可逆转地驶向了深蓝,驶向了一个充满未知与荣耀的新时代。
而马武的归来,必将为这支远征军注入最锋利的刃。
一个属于海洋,属于开拓,属于大明工科兴国理念真正走向世界的狂飙时代。
而他们,正是这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