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刘墉:乾隆朝的“官场老油条”与被误解的“驼背学霸”

第一章 开局即“王炸”:“宰相之子”的逆袭前戏

在清朝官场的“名人录”里,刘墉的名字总绕不开两个标签:一是民间传说里弯腰驼背的“刘罗锅”,二是正史上权倾一时的“东阁大学士”。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后来的“朝廷重臣”,早年的人生剧本更像“星二代的奋斗日记”——爹是乾隆朝“铁帽子宰相”刘统勋,自己却差点栽在科举考场上。

刘墉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出身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这家族可不是一般的“官宦世家”,爷爷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爹刘统勋更是从内阁学士一路干到东阁大学士,堪称乾隆的“左膀右臂”。用当时的话说,刘墉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打小就站在了别人的“终点线”上。按常理,他要么靠爹的关系“空降”官场,要么轻松考取功名“子承父业”,可刘墉偏要走“hard模式”。

年轻时的刘墉,是个典型的“学霸型叛逆少年”。别的官宦子弟忙着学应酬、练骑射,他却一头扎进书堆里,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练出一手好书法——后来连乾隆都夸他的字“墨气沉厚,深得颜体精髓”。可这“学霸”偏偏在科举上犯了难。雍正十三年,20岁的刘墉第一次考举人,居然名落孙山。消息传到家里,刘统勋没骂他,只是扔了本《错题集》过去:“再考不上,就去户部当差,别丢刘家的人。”

刘墉这下急了,闭门苦读三年,终于在乾隆十六年考中进士,还得了个“二甲第二名”的好成绩,相当于全国第五名。放榜那天,刘墉拿着榜单手都在抖,不是因为激动,是怕爹嫌名次低。没想到刘统勋看完,只淡淡说了句:“还行,比我当年强点。”——刘统勋当年考的是二甲第十七名,这波属于“爹式凡尔赛”。

不过,就算考中进士,刘墉也没沾到爹的“光”。乾隆知道刘统勋清廉,特意下旨:“刘墉不必在京任职,外放去江苏当学政吧。”学政就是管教育的官,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听起来体面,实则是个“清水衙门”,没权没油水,还得天天跟秀才、举人打交道。有人替刘墉抱不平:“你爹是大学士,你怎么才去个穷地方?”刘墉倒想得开:“学政好啊,不用跟人争权夺利,还能天天看书,多自在。”

可真到了江苏,刘墉才发现“自在”是假的,“头疼”是真的。当时江苏科举舞弊成风,有个叫徐述夔的举人,为了考进士,给学政衙门送了十万两银子,还托了两江总督的关系。下属劝刘墉:“徐举人背景硬,要不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刘墉把茶碗一放:“我爹教我‘当官先当人’,这种歪风邪气,我要是忍了,对得起‘刘’这个姓?”当场把徐述夔的卷子扔了出去,还上奏乾隆揭发了舞弊案。

乾隆收到奏报,对刘墉刮目相看,批了句:“有乃父之风!”没几年就把他调到太原当知府——从“教育厅长”升成“市长”,算是正式踏入了地方行政的核心圈。可刘墉刚上任,就遇到了个棘手事:太原府的粮仓亏空了十万石粮食,前任知府卷款跑路了。下属都劝他:“这事水太深,不如上报朝廷,让上面派人来查?”刘墉却笑了:“查案哪用等上面?我自己来。”

他乔装成粮商,在太原的粮店转了三天,终于摸清了门道:亏空的粮食根本不是被偷了,是前任知府和粮商勾结,把官粮低价卖了私分。刘墉当即下令抓了粮商,逼问出实情,还顺藤摸瓜找到了前任知府的藏身之处,硬生生把十万石粮食的钱追了回来。老百姓听说后,都喊他“刘青天”,还编了顺口溜:“刘知府,不一般,粮仓亏空全追还!”

这段“地方官经历”,让刘墉练就了一身“接地气”的本事——既能跟文人墨客聊书法,也能跟市井百姓拉家常;既能对付贪官污吏,也能安抚民心。谁也没想到,这个在地方“埋头干活”的知府,很快就要被调回京城,卷入一场更复杂的“官场大戏”,而他的对手,正是乾隆朝最有名的“大贪官”和珅。

第二章 入京“对线”和珅:不是硬刚,是“软刀子”杀人

乾隆二十七年,刘墉被调回京城,任内阁学士,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刚入京,他就感受到了朝堂的“火药味”——此时的和珅已经靠溜须拍马当上了户部尚书,权倾朝野,身边聚拢了一群“马屁精”,官员们要么巴结他,要么躲着他,没人敢跟他对着干。

第一次跟和珅打交道,刘墉就吃了个“暗亏”。当时朝廷要修黄河大堤,和珅推荐自己的亲信当“监工”,刘墉却上奏说:“这人以前修过堤坝,结果塌了三次,不能用。”和珅当场就火了:“刘大人是觉得我推荐的人不行?还是觉得我和珅办事不靠谱?”刘墉没跟他吵,只是拿出当年堤坝坍塌的卷宗,摆在乾隆面前:“皇上您看,这是卷宗,事实说话。”乾隆一看,确实是和珅的人不靠谱,只好换了人。和珅气得脸都绿了,心里记下了刘墉这笔账。

从此,和珅就把刘墉当成了“眼中钉”,动不动就给刘墉“使绊子”。有次刘墉负责编纂《四库全书》,和珅故意让人把几卷孤本藏起来,害得刘墉找不到书,差点误了工期。刘墉知道是和珅干的,却没揭发他,反而让人四处散布消息:“听说有几卷孤本丢了,要是找不回来,皇上说不定要治罪,谁要是藏了,赶紧交出来,不然查出来就是死罪。”没几天,藏书的人就吓得把书送了回来——他怕担责任,可不敢连累自己。和珅得知后,气得直跺脚:“刘墉这老狐狸,真够阴的!”

刘墉对付和珅的招数,从来不是“正面硬刚”,而是“软刀子杀人”——不跟你吵,不跟你闹,就用规矩和事实让你没话说。有次和珅的管家仗着和珅的势力,在京城强占民房,老百姓告到官府,没人敢管。刘墉听说后,直接让人把管家抓了起来。和珅赶紧找刘墉说情:“刘大人,一点小事,何必较真?我让他赔点钱就是了。”刘墉笑着说:“和大人,强占民房是重罪,按律当打三十大板,流放三千里。您要是觉得轻了,咱们还能再加刑。”和珅没办法,只好眼睁睁看着管家被打了板子,还得自己掏银子给老百姓赔罪。

还有一次,乾隆过寿,和珅送了个“金佛”,说是“纯金打造,重达百斤”,大臣们都跟着夸“和大人有心了”。刘墉却走上前,摸了摸金佛,又敲了敲,说:“这金佛看着沉,怕是掺了铜吧?”乾隆好奇,让人切开一看,里面果然是铜的,外面只镀了一层金。和珅吓得赶紧磕头认错:“臣一时疏忽,让人骗了!”乾隆虽然没治他的罪,但也没给好脸色。事后有人问刘墉:“你怎么知道金佛是假的?”刘墉笑了:“和珅那小气鬼,怎么可能送纯金的?再说,纯金的声音脆,掺铜的声音闷,一敲就知道。”

不过,刘墉也不是每次都能“赢”。有次他弹劾和珅的门生贪腐,和珅提前给门生通风报信,让他销毁了证据。刘墉没找到实据,反而被和珅倒打一耙,说他“诬告大臣,扰乱朝纲”。乾隆虽然知道刘墉是好意,但没证据也没办法,只好罚了刘墉三个月俸禄。刘墉倒也不气,拿着空俸禄袋跟家人开玩笑:“这月得省着点花,全当给和珅‘交学费’了。”

其实,刘墉跟和珅的“斗”,不光是个人恩怨,更是“清流”与“贪官”的较量。刘墉出身清廉世家,打小就看不起贪腐;和珅靠贪腐发家,眼里只有钱和权。两人的价值观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但刘墉聪明就聪明在,他知道乾隆离不开和珅(和珅会办事,还会哄乾隆开心),所以从不“赶尽杀绝”,只是“见招拆招”,既不让和珅太嚣张,也不让自己惹祸上身。

这种“处世哲学”,让刘墉在京城官场站稳了脚跟。乾隆也越来越信任他,从内阁学士升到吏部尚书,再到协办大学士,一步步成了“副宰相”级别的人物。而民间百姓,也因为他跟和珅的“斗智斗勇”,给他编了不少故事,还给他安上了“刘罗锅”的外号——至于他到底是不是驼背,史书里没明确记载,但这外号倒是让他成了“智慧与正义”的象征。

第三章 “刘罗锅”的真相:被民间“神化”的官场老狐狸

提到刘墉,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刘罗锅”这个外号。可翻开正史《清史稿》,里面只说刘墉“身短貌寝”,意思是“个子不高,相貌普通”,压根没提“驼背”。那么,“罗锅”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民间传说和戏曲演绎说起。

最早给刘墉安上“罗锅”外号的,是乾隆年间的评书艺人。当时刘墉跟和珅的“斗争”传遍了京城,老百姓都觉得刘墉是“好人”,和珅是“坏人”。可“好人”怎么能长得普通呢?得有个“标志性特征”才好记。艺人一想,刘墉个子不高,平时又总低着头看书、写字,不如就说他“驼背”,这样既好认,又显得他“谦卑内敛”。没想到这一编,老百姓还真信了,“刘罗锅”的外号就这么传开了。

后来到了晚清,京剧兴起,《刘公案》等剧目把刘墉的“罗锅”形象进一步强化。戏里的刘墉,不仅驼背,还穿着补丁衣服,拿着一把破扇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活脱脱一个“民间青天”的样子。其实这都是艺术加工——真实的刘墉是朝廷重臣,怎么可能穿补丁衣服?他的官服都是绫罗绸缎,比一般官员的还讲究。

不过,刘墉自己倒是不反感这个外号。有次他微服私访,听到老百姓说“刘罗锅又办了件好事”,居然笑着对随从说:“罗锅就罗锅,只要老百姓觉得我是好人,叫什么都行。”甚至有大臣在朝堂上故意拿“罗锅”调侃他,刘墉也不生气,还自嘲道:“我这背要是不驼点,怎么能装下这么多老百姓的事?”这波“高情商回应”,反而让他更受大臣们尊重。

除了“罗锅”,民间还把刘墉传成了“断案如神”的“包青天第二”,说他破了“李侍尧贪腐案”“国泰案”等一大堆奇案。其实这些案子,刘墉确实参与了,但不是“主角”。比如“国泰案”,国泰是山东巡抚,贪腐数额巨大,乾隆一开始派和珅去查,和珅收了国泰的钱,想“大事化小”。乾隆不放心,又派刘墉去复查。刘墉到了山东,没跟和珅打招呼,直接找老百姓了解情况,还查了粮仓和账目,终于找到国泰贪腐的证据。但最后定案的是乾隆,刘墉只是“查案人员”之一,并非“主审官”。

可民间不管这些,硬是把刘墉塑造成了“一人破案,力挽狂澜”的英雄。为啥?因为老百姓需要一个“为民做主”的偶像。乾隆朝后期,贪腐严重,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而刘墉清廉、敢跟和珅斗,正好符合老百姓对“好官”的想象。所以就算刘墉没那么“神”,老百姓也愿意相信他“神”——这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寄托。

真实的刘墉,更像个“官场老狐狸”——不是贬义,是说他懂规矩、会变通、有底线。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候该“软”;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忍”。比如乾隆晚年,越来越听不进逆耳忠言,和珅又天天在旁边拍马屁,刘墉就很少再弹劾和珅,反而经常“装糊涂”。有次乾隆问他:“和珅最近怎么样?”刘墉说:“和大人办事挺勤快,就是偶尔有点小毛病,不过不碍事。”有人骂他“怂了”,刘墉却叹气:“皇上老了,不想听烦心事,我要是硬说,不仅没用,还会连累自己,不如等合适的机会再说。”

这“合适的机会”,直到乾隆驾崩才来。嘉庆四年,乾隆刚死,嘉庆就迫不及待地要收拾和珅。可和珅是乾隆的“宠臣”,又手握大权,嘉庆有点没底,就找刘墉商量。刘墉给嘉庆出了个主意:“先削了和珅的兵权,再查他的贪腐证据,最后公布罪状,让他没翻身的机会。”嘉庆照着做,果然顺利扳倒了和珅,抄出了八亿两白银的家产——相当于清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扳倒和珅后,嘉庆对刘墉赞不绝口:“刘爱卿真是朕的智囊!”刘墉却谦虚地说:“这都是皇上英明,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其实谁都知道,要是没有刘墉这些年“收集”的和珅罪证,没有他出的主意,嘉庆未必能这么快搞定和珅。这就是刘墉的“智慧”——不急于一时,懂得“等待时机”,一旦出手,就稳准狠。

不过,民间可不管这些“权谋”,他们只知道“刘罗锅帮着皇帝收拾了大贪官和珅”,于是又给刘墉加了“功臣”的标签。到了民国,刘墉的故事更是被编成了小说、评书,甚至电影,“刘罗锅”的形象彻底深入人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符号”之一。

第四章 书法“隐藏技能”:被官场耽误的“书法大师”

很多人只知道刘墉是“清官”“斗和珅的高手”,却不知道他还有个“隐藏技能”——书法。在清朝书法界,刘墉可是跟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的“四大家”,连乾隆都收藏过他的书法作品,还夸他“书法冠绝一时”。

刘墉的书法,走的是“颜体”路子,但又有自己的风格。颜体讲究“雄浑大气”,刘墉却在雄浑里加了点“圆润”,看起来既有力道,又不生硬,被人称为“浓墨宰相”——因为他写字爱用浓墨,墨色厚重,跟他的为人一样“沉稳”。

他学书法的过程,跟他当官一样“较真”。小时候,他爹刘统勋就让他每天写一百个大字、两百个小字,要是写不好,就不准吃饭。有次他写“福”字,把“示字旁”写歪了,刘统勋二话不说,把他的笔扔了:“写字跟做人一样,歪歪扭扭的,像话吗?”刘墉只好饿着肚子重写,直到写得工工整整才吃饭。从那以后,他写字再也不敢马虎。

后来当官了,不管多忙,刘墉每天都要练一个时辰的书法。在地方任职时,他经常帮老百姓写对联、匾额,而且分文不取。有次一个老木匠请他写“鲁班庙”的匾额,刘墉写完后,老木匠要给他送木匠工具当谢礼,刘墉笑着收下了:“这比银子值钱,我正好用它修修家里的桌子。”

刘墉的书法,在当时就很“值钱”。有个盐商想请他写一幅中堂,愿意出一千两银子,刘墉却拒绝了:“我的字卖给老百姓不要钱,卖给你们这些富商,给再多钱也不写。”可要是遇到志同道合的文人,他倒愿意主动送字。有次他跟纪晓岚一起喝酒,纪晓岚说:“你的字越来越有味道了,给我写一幅呗?”刘墉当场铺纸研墨,写了首杜甫的诗,还题了款:“晓岚吾兄雅正,刘墉戏笔。”纪晓岚把这幅字当成宝贝,天天挂在书房里。

乾隆也很喜欢刘墉的书法,经常让他在宫里写匾额。故宫里的“太极殿”“长春宫”等匾额,都是刘墉写的。有次乾隆让刘墉写一幅《兰亭序》,刘墉写完后,乾隆越看越喜欢,居然把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真迹拿出来,跟刘墉的字放在一起展览。大臣们都羡慕不已:“刘大人的字,能跟书圣的真迹放一起,这待遇太高了!”

刘墉的书法不仅“好看”,还藏着他的“人生哲学”。他写的字,看似圆润,实则筋骨分明——就像他的为人,表面上“随和”,实则“有底线”;看似“糊涂”,实则“精明”。有位书法评论家说:“刘墉的字,是‘外圆内方’,跟他的官场之道一模一样。”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到了晚年,刘墉的书法更是“炉火纯青”,被人称为“墨猪”——不是说他的字像猪一样笨拙,而是说他的字“肥而不腻,厚而不滞”,就像刚出锅的红烧肉,看着油润,吃起来却爽口。当时的文人都以能得到刘墉的字为荣,甚至有“家有刘墉字,不算穷人家”的说法。

可刘墉自己却不把书法当“炫耀的资本”。他说:“写字就是个爱好,跟种地、做饭一样,没必要看得太重。要是为了出名、卖钱写字,那字就没灵魂了。”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反而让他的书法更有“灵魂”。

如今,刘墉的书法作品成了收藏界的“香饽饽”。2019年,他的一幅《行书七言联》在拍卖会上拍出了1610万元的高价。可要是刘墉知道了,说不定会笑着说:“当年我给老百姓写对联,一分钱都不要,现在怎么这么值钱?真是怪事。”

其实不怪,因为他的字里,藏着的不仅是书法技巧,更是他的“人品”——清廉、正直、沉稳、通透。人们收藏他的字,不光是因为字写得好,更是因为敬佩他这个人。就像有人说的:“刘墉的字,是‘字如其人’最好的写照。”

第五章 晚年“躺平”与身后名:从“官场人”到“民间神”

嘉庆四年,扳倒和珅后,刘墉已经77岁了。按说他立了大功,嘉庆应该给他“加官进爵”,可刘墉却主动“请辞”:“臣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耳朵也背了,不能再给皇上办事了,想回家养老。”嘉庆舍不得他,说:“刘爱卿再帮朕几年,等朕熟悉了朝政再说。”刘墉只好留下,但也从“实权派”变成了“顾问型”官员——不用天天上朝,有大事才请他进宫商量。

这段时间的刘墉,算是真正“躺平”了。每天早上起来练书法,上午看看书,下午跟纪晓岚、朱珪等老朋友喝喝茶、聊聊天,晚上早点睡觉,日子过得相当悠闲。有人问他:“您当了一辈子官,现在闲下来会不会不习惯?”刘墉笑着说:“当官是责任,闲下来是福气,有啥不习惯的?以前天天跟和珅斗,现在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不过,刘墉的“躺平”不是“摆烂”,而是“功成身退”。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精力跟不上了,与其占着位置不办事,不如让给年轻人。这种“知进退”的智慧,在官场里很少见。嘉庆也很懂他,经常派人给他送补品,还问他:“宫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您尽管说,朕让人给您送去。”刘墉每次都推辞:“皇上有心了,臣啥都不缺,只要朝廷安稳,老百姓过得好,臣就满足了。”

嘉庆九年,刘墉病逝,享年85岁。嘉庆得知消息后,很伤心,亲自去刘墉家吊唁,还下旨追赠他“太子太保”,谥号“文清”——“文”是对文官的最高评价,“清”是夸他清廉,这两个字,算是对刘墉一生最好的总结。

刘墉死后,民间的“造神运动”更是达到了高潮。评书、戏曲里的刘墉,不仅能断案,还能“飞天遁地”,甚至能“预测未来”。有个评书里说,刘墉小时候遇到过神仙,给了他“慧眼”,能看穿人心——这显然是瞎编的,但老百姓就爱听。为啥?因为刘墉的形象,满足了老百姓对“好官”的所有想象:有智慧,能办事,清廉正直,还能跟坏人斗到底。

不过,正史里的刘墉,可比民间传说里“真实”多了。他不是“神”,也有缺点:比如年轻时也曾因为“办事不力”被乾隆罚过;比如晚年为了自保,也曾“装糊涂”;比如他虽然清廉,但也不是“一贫如洗”,家里有不少田产——毕竟他是大官,俸禄不低,只是不贪赃枉法而已。

但这些缺点,反而让刘墉更“可爱”。他不是完美的“圣人”,只是个“有底线、有智慧、会变通”的普通人。他知道官场险恶,所以学会了“保护自己”;他知道百姓疾苦,所以愿意“为民做主”;他知道人生有限,所以懂得“功成身退”。

如果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刘墉,大概就是“职场天花板”——从“星二代”靠自己打拼,一步步做到“高管”;面对“职场霸凌”(和珅),不硬碰硬,用智慧化解;有“核心技能”(书法),还能“跨界出圈”;晚年懂得“急流勇退”,不留遗憾。

而且,刘墉的“走红”,不是靠“炒作”,而是靠“实力”。他在地方任职时,整顿吏治、追缴亏空、安抚民心,干的都是实事;他在京城时,敢跟和珅斗,维护了官场的“清流”风气;他的书法,成了清朝书法界的“标杆”。这些“硬实力”,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根本原因。

如今,提到刘墉,人们还是会想到“刘罗锅”,想到他跟和珅的“斗智斗勇”,想到他的“清廉”。虽然民间传说有很多“水分”,但刘墉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那就是“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有担当”。不管是当官还是做人,这都是最宝贵的品质。

或许,刘墉自己也没想到,他死后会被老百姓“神化”成这样。但要是他知道,自己的故事能让老百姓相信“好人有好报”“正义能战胜邪恶”,他大概会笑着说:“行,这‘罗锅’没白当。”

这就是刘墉的一生:活得真实,干得踏实,死后被传得“神乎其神”。他不是完美的英雄,却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在官场里守住了本心,在民间留下了口碑的“官场老油条”,一个被书法耽误的“清官”,一个被民间神化的“普通人”。

爱看读书推荐阅读:重生之桃李满天下刺刀1937我成了大明勋戚隋唐之乱世召唤夺宋:水浒也称王无敌疯皇子,父皇跪求我登基!极品大昏君我在三国用九年义务教育打天下三国:我张角只玩法术镇国少将军三国:杨卓来了演武令生死狙杀三国:穿越我是东乡公主曹绫异界华夏之召唤名将重生之傲仕三国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公子上朝嬴政:东巡假死,皇帝换人了?校花的贴身狂少吾兄秦始皇,我只想在大秦躺平李渊:捡到野生皇孙,李世民懵了沙雕网友援北伐三国:开局打跑刘备,强抢糜贞带着骑砍系统在中世纪创建帝国素手倾天,邪君的宠妃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奥特曼之成为光后就无敌了携手狐仙共修真医妃火辣辣千山记开局当兵发媳妇,我激活了斩首系统最强炊事兵大秦:开局成为始皇亲弟重生霸宠:摄政王爷太凶猛寒门崛起全军列阵我在洪武开商铺乱世枭臣穿越之温僖贵妃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铁血大明调教大宋汉末召虎我在大唐开当铺大唐一品特种兵之王三国:白毦陈到红楼之我有东西两厂你想怎样
爱看读书搜藏榜:海贼之无上剑豪全面战争:从三国开始签到风起大浩我娘子天下第一跟着小说看历史大秦:蒙府赘婿富可敌国乱说天国赵公子重生岳飞之还我河山大秦:公子长青的逆天之路从净身房开始权倾天下三国主播大传重生:从小兵开始争霸天下爆笑家斗:庶妃不好惹大夏十三太保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落榜后招兵买马,女帝跪求我别反大唐:刚造反,被武则天偷听心声拯救大秦朝残阳起风雷晋乱嗜血猎杀红楼之庶子无双大明流匪师士传说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我和房车回古代地狱开局,从马恩河奇迹开始我家医馆通古代,朱标上门求医三国先弄个不死之身再开局宋桓帝玲珑嫡女之谋嫁太子妃万灵之域重生之在古代翻云覆雨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明末第四天灾谋明天下一世婚宠:总裁娇妻太撩人大明:靖难!我摸尸杀敌捡属性,无敌了隐龙圣手:痴傻三年,苏醒即无敌华兴传坏人笔记被刘备赶走后,曹操拜我首席军师我,杨丰智:乱世雄主!边关渔猎,开局捡到小娇妻在他心头放肆我的大明新帝国明朝好女婿三国之绝望皇帝路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
爱看读书最新小说: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猎秦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穿成阿斗,开局弄丢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