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曲圣外传:元杂剧界“第一接地气顶流”关汉卿的开挂人生

第一章 开局不按剧本:“曲圣”是怎么从市井里“炼”出来的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那会儿,全城最热闹的地界不是皇宫外的御街,也不是文人扎堆的书院,而是城南的勾栏瓦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说书的唾沫横飞,杂耍的惊险刺激,而在这片烟火气里,正藏着未来元杂剧界的“天花板”、被后世尊为“曲圣”的关汉卿。

要搞懂“曲圣”这个雅号的含金量,得先颠覆一个认知:关汉卿可不是什么寒窗苦读的酸腐文人,而是个“扎在市井里的狠角色”。他的祖籍在山西解州,但打小跟着家人迁居大都,成长环境堪称“元版民间艺术大观园”。他家附近就是全城最火的“瓦子”(宋元时期的娱乐中心),小时候的关汉卿,不爱读四书五经,就爱扒着勾栏的栏杆听戏、听书、听江湖艺人唱小调。别的小孩还在背“之乎者也”,他已经能把说书先生的《三国》《水浒》背得滚瓜烂熟,连杂耍班子的吆喝声都学得惟妙惟肖。

关汉卿的父母一开始还想让他走科举之路,好歹混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可关汉卿偏偏“不务正业”,白天泡在瓦舍里看艺人表演,晚上就躲在屋里模仿着写唱词。有一次,父亲发现他把《论语》改成了通俗小调,气得拿起戒尺要打他,关汉卿却梗着脖子说:“那些圣贤书是给当官的看的,我写的曲子,是给老百姓听的!”气得父亲直跺脚,却也拗不过他的性子。

年轻时的关汉卿,活脱脱一个“大都文艺圈野生达人”。他不仅会写曲子,还会弹琵琶、吹笛子,甚至能亲自上台客串角色。勾栏里的艺人都喜欢这个“懂行又接地气”的年轻人,有什么新段子、新曲调,都愿意跟他分享。关汉卿也乐在其中,他从说书先生那里学来了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从民间歌手那里学来了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从江湖艺人那里学来了豪爽洒脱的性情——这些市井里的“养分”,后来都成了他创作的“宝藏”。

而“曲圣”这个雅号,最早可不是关汉卿自封的,而是勾栏里的艺人们“集体认证”的。那时候,关汉卿已经开始写杂剧剧本了,他写的剧本,语言通俗得就像街坊邻居聊天,情节却扣人心弦,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有一次,他写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在“玉京书会”首演,戏台底下挤得水泄不通,当窦娥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时,台下观众哭得稀里哗啦,散场后还在议论纷纷。有个老艺人竖起大拇指说:“关先生这曲子,写得入木三分,唱得人心头发颤,真是‘曲中圣人’啊!”“曲圣”这个名号,就这么在勾栏瓦舍里传开了。

不过,关汉卿的“圣”,跟传统文人的“圣”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传统的“圣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端着架子;而关汉卿的“曲圣”,讲究的是“接地气、说人话、抒真情”。他的曲子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晦涩的典故,全是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但大白话里藏着大智慧、真性情。比如他写《救风尘》里的赵盼儿,用“你道是金笼内鹦哥能念诗,这便是咱家的前程事”,既写出了妓女的无奈,又透着股不服输的韧劲;写《望江亭》里的谭记儿,用“凭着我雾鬓云鬟,黛眉星眼,穿一套素衣纱衫”,活画出一个聪明勇敢的女性形象。

年轻时的关汉卿,还是个“社交牛症患者”,他的朋友圈堪称“元曲界豪华天团”。跟他来往最密切的,有“元曲四大家”里的马致远、白朴,还有散曲名家王和卿。这伙人经常聚在酒馆里,一边喝酒一边聊剧本、对曲子,聊到兴起,还会当场弹唱起来。有一次,王和卿跟关汉卿打赌,说谁能写出最接地气的曲子,谁就赢一壶好酒。王和卿写了首《咏大蝴蝶》,用“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形容蝴蝶之大,关汉卿则写了首《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开篇就喊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把自己不服老、爱自由、喜热闹的性情写得淋漓尽致。众人一听,纷纷叫好,连王和卿都认输:“关大哥这曲子,既通俗又霸气,‘曲圣’之名,名不虚传!”

这一时期的关汉卿,日子过得十分潇洒。他不用为生计发愁(写剧本、帮艺人排戏能赚不少钱),不用受官场束缚(他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宁愿做个“市井文人”),每天要么泡在勾栏里观察生活、寻找灵感,要么和朋友们饮酒作乐、切磋技艺。他的“曲圣”雅号,在大都的文艺圈里越来越响,甚至连宫里的太监都偷偷派人来索要他的剧本,想在宫里排演。但关汉卿对此毫不在意,他在乎的,是老百姓喜不喜欢他的戏,是自己的曲子能不能唱出百姓的心声。

可以说,关汉卿的青年时代,是“曲圣”雅号的“奠基期”。他没有走传统文人的老路,而是在市井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没有追求虚无缥缈的功名,而是用笔墨书写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这时候的“曲圣”,还带着点江湖气、烟火气,像一个才华横溢又洒脱不羁的“市井圣人”——而正是这份独特的气质,让他后来的创作,既能直击人心,又能流传千古。

第二章 剧本杀“天花板”:“曲圣”的高产与硬核创作

如果说年轻时的关汉卿是“潜力股”,那中年时期的他,就是元杂剧界“高产又高质”的“顶流大神”。这一阶段,他的“曲圣”雅号彻底坐稳,不仅因为他写得多、写得好,更因为他的创作,总能戳中时代的痛点、百姓的心声,堪称“元朝社会的活化石”。

关汉卿的高产,在元杂剧界是出了名的。据记载,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种杂剧,流传至今的还有十八种,像《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全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这个产量,放在今天,相当于一个作家每年出两三本畅销书,而且本本都是爆款——说他是“元杂剧界的码字机”,一点都不为过。

更厉害的是,关汉卿的创作“题材不重样,个个都能打”。他就像一个“全能编剧”,爱情、公案、历史、侠义,什么题材都能驾驭,而且每一种题材都能写出新意。写公案戏,他有《窦娥冤》,把封建司法的黑暗写得入木三分;写爱情戏,他有《拜月亭》,把乱世中的爱情写得真挚动人;写侠义戏,他有《救风尘》,把底层女性的智慧和勇气写得活灵活现;写历史戏,他有《单刀会》,把关羽的英雄气概写得淋漓尽致。

关汉卿的创作之所以这么“硬核”,核心在于他的“接地气”——他的剧本,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了写好《窦娥冤》,他特意去搜集了民间的冤案故事,还走访了不少底层百姓,听他们讲述被官府欺压的经历。有一次,他听说邻县有个寡妇被诬告杀人,屈打成招被判死刑,临刑前还喊冤不止,他深受触动,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窦娥冤》,还加入了“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情节,既增强了戏剧冲突,又表达了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剧本一上演,就引发了轰动,很多百姓都说:“关先生的戏,说的就是我们的心里话!”

关汉卿的“接地气”,还体现在他的语言风格上。他的曲词,通俗得就像“大白话”,但又不失文采,被誉为“字字本色”。比如《救风尘》里,赵盼儿劝宋引章不要轻信周舍的花言巧语,唱道:“那周舍穿着一架子衣服,可着他便道是锦片前程,你则合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你若嫁了他,恰便似鮓了肝肺,一般。”用“鮓了肝肺”这种民间俗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舍的虚伪和宋引章的天真,老百姓一听就懂,还能跟着唱。而到了抒情的关键时刻,他的语言又变得大气磅礴、掷地有声,比如《单刀会》里,关羽唱的“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把关羽的豪迈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连文人墨客都为之折服。

作为“曲圣”,关汉卿不仅自己会写,还特别懂“观众心理”,知道怎么让戏更有看点。他的剧本,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让观众看得欲罢不能。比如《望江亭》,谭记儿为了救丈夫,乔装成渔妇去迷惑杨衙内,中间穿插着误会、试探、斗智,一波三折,最后谭记儿成功拿到杨衙内的势剑金牌,救了丈夫,结局大快人心。这种“爽文式”的剧情,放在今天也很受欢迎,难怪当时的观众都说:“看关先生的戏,就像喝烈酒,既过瘾又解气!”

关汉卿的创作,还带着一股“叛逆精神”,这也是“曲圣”雅号的另一层内涵。在那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时代,关汉卿却格外关注底层女性的命运,写出了很多“大女主”剧本。《救风尘》里的赵盼儿,聪明机智,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被渣男欺骗的姐妹;《望江亭》里的谭记儿,勇敢无畏,独自对抗强权;《拜月亭》里的王瑞兰,冲破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这些女性形象,不再是传统戏曲里的“弱女子”,而是有思想、有勇气、有智慧的“独立女性”,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更难得的是,关汉卿还敢“针砭时弊”,用剧本批判社会的黑暗。《窦娥冤》里,他批判了贪官污吏的草菅人命;《鲁斋郎》里,他揭露了权贵的横行霸道;《蝴蝶梦》里,他控诉了封建法律的不公。这些剧本,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破了元朝社会的虚伪面纱,让老百姓看到了社会的真相。有人劝他:“关先生,你写这些戏,不怕得罪权贵吗?”关汉卿却笑着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的铜豌豆,怕什么?只要能为老百姓说话,就算得罪权贵,我也认了!”

关汉卿的剧本,还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艺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珠帘秀。珠帘秀是元朝最着名的杂剧女演员,演技精湛,被称为“杂剧旦角第一人”。她和关汉卿是黄金搭档,关汉卿写的很多剧本,都是为她量身定做的,比如《窦娥冤》里的窦娥、《望江亭》里的谭记儿,珠帘秀都演绎得十分精彩。有一次,珠帘秀要去外地演出,关汉卿特意写了首《赠珠帘秀》送她:“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丰姿俊雅,娇体态,压芳妍。”两人的默契合作,也让关汉卿的剧本传播得更广,“曲圣”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这一时期的关汉卿,已经成了元杂剧界的“领军人物”。他的剧本不仅在大都演出,还传遍了全国各地,甚至传到了蒙古贵族的帐篷里。很多艺人都以能演关汉卿的戏为荣,很多文人都以能和关汉卿唱和为幸。“曲圣”这个雅号,不再只是勾栏瓦舍里的“民间认证”,而是成了整个元曲界公认的“金字招牌”——而关汉卿,也用自己的高产和高质,证明了“曲圣”之名,实至名归。

第三章 江湖气与真性情:“曲圣”的烟火人生

提到“圣人”,很多人都会想到“温文尔雅、不苟言笑”的形象,但关汉卿这个“曲圣”,却完全打破了这个刻板印象——他不仅是才华横溢的编剧,还是个江湖气十足、真性情外露的“市井达人”。他的人生,没有文人的酸腐,没有圣人的架子,满是烟火气和江湖味,而这,也正是“曲圣”雅号最可爱、最动人的地方。

关汉卿的“江湖气”,首先体现在他的交友上。他的朋友,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既有马致远、白朴这样的文人墨客,也有珠帘秀、顺时秀这样的杂剧艺人,还有说书的、杂耍的、开酒馆的、做小买卖的。他从不以身份地位看人,只要合得来、够仗义,他就愿意和对方交朋友。有一次,一个说书先生因为得罪了当地的恶霸,被打得遍体鳞伤,还被抢走了说书的道具。关汉卿听说后,二话不说,带着几个艺人朋友找上门去,不仅帮说书先生要回了道具,还当场写了一段小曲,把恶霸的丑事编成段子,在勾栏里演唱,让恶霸声名狼藉。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欺负那个说书先生了——这就是关汉卿的江湖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身边的人。

关汉卿的“真性情”,还体现在他的生活态度上。他爱喝酒,爱热闹,爱享受生活,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里,把自己的生活写得活色生香:“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段曲子,简直就是关汉卿的“自白书”:他热爱生活,喜欢各种娱乐活动;他不服老,就算老了、病了,也依然要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不装清高,坦然承认自己喜欢“烟花路”(指勾栏瓦舍、艺人聚集的地方)。这种坦然、洒脱的真性情,在当时的文人中是非常少见的。

关汉卿还特别“护短”,尤其是护着和他合作的艺人们。在那个时代,艺人的地位很低,被称为“倡优”,经常受到权贵的欺压和侮辱。但关汉卿却从不把他们当“下等人”,而是把他们当作平等的合作伙伴和朋友。有一次,珠帘秀在演出时,被一个蒙古贵族当众调戏,贵族不仅要求珠帘秀陪酒,还想把她强行带走。关汉卿当时正在后台看排练,听到消息后,立刻冲了出来,挡在珠帘秀面前,对着贵族大声说:“她是艺人,是靠本事吃饭的,不是你随意调戏的玩物!你要是敢动她一根手指头,我就把你的所作所为写成曲子,让全大都的人都知道你的丑事!”那个贵族早就听说过关汉卿的名声,知道他的曲子传播力极强,只好悻悻地走了。事后,珠帘秀感动地说:“关先生,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而关汉卿却笑着说:“咱们都是江湖儿女,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关汉卿的烟火人生,还充满了“趣味”。他喜欢和朋友们开玩笑、斗嘴,甚至还会“互怼”。他和王和卿是出了名的“欢喜冤家”,两人经常互相调侃。有一次,王和卿看到一只大蝴蝶飞过,灵感突发,写了首《咏大蝴蝶》:“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这首曲子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觉得写得好。关汉卿不服气,也写了首曲子调侃王和卿,说他的蝴蝶“飞得太高,不接地气”,还不如自己写的“铜豌豆”实在。两人就这么一来二去,斗嘴斗了一辈子,却也互相成就了一辈子——正是这种轻松、有趣的相处模式,让他们的创作充满了活力。

关汉卿还特别“接地气”,一点都没有“圣人”的架子。他经常和艺人们一起吃大锅饭、住简陋的客栈,一起讨论剧本、排练剧目。有一次,剧组在外地演出,住的客栈条件很差,晚上又冷又潮,有个年轻艺人抱怨说:“关先生,咱们好歹也是有名气的班子,怎么住这么差的地方啊?”关汉卿笑着说:“住得差怎么了?只要能把戏演好,让老百姓喜欢,就算住茅草屋我也愿意。再说了,住在这里,还能听到隔壁老百姓聊天,说不定还能找到新剧本的灵感呢!”说完,他就真的去和客栈老板、隔壁邻居聊天,果然,没过多久,他就根据聊天听到的故事,写出了一个新的小戏,演出后大受好评。

关汉卿的“曲圣”雅号,之所以能被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认可,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人品。他没有文人的清高,没有权贵的傲慢,他就像一个住在街坊邻居家的“老大哥”,豪爽、仗义、有趣、接地气。他用自己的真性情,赢得了朋友们的尊重;用自己的江湖气,保护了身边的人;用自己的烟火气,写出了最真实、最动人的剧本。而这种“雅俗共赏、真性情外露”的“曲圣”,也成了元曲界最独特、最可爱的存在。

第四章 千年“圈粉”:“曲圣”的跨界影响力

关汉卿去世后,他的“曲圣”雅号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香。从明清到近现代,从中国到世界,无数人都成了“曲圣”的“铁杆粉丝”,他的剧本被不断改编、演出,他的创作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让“曲圣”的影响力跨越千年、跨界出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长红不衰的顶流”。

在明清时期,关汉卿的剧本就已经成了“爆款Ip”,被不断改编成传奇、京剧、昆曲等各种戏曲形式。比如《窦娥冤》,几乎所有的戏曲剧种都改编过,而且每次演出都座无虚席。明朝的戏曲家汤显祖,就是关汉卿的超级“迷弟”,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写道:“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豪气纵横,千古独步。”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上,都深受关汉卿的影响,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关汉卿的“大女主”剧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清代,关汉卿的“粉丝团”更是扩大到了“官方层面”。乾隆皇帝就是关汉卿的忠实粉丝,他不仅下令编纂《四库全书》时收录关汉卿的作品,还在宫中组织艺人演出《窦娥冤》《单刀会》等剧目。据说,乾隆皇帝每次看《窦娥冤》,都会被窦娥的遭遇感动得落泪,还会感叹:“关汉卿真乃‘曲圣’也,能把人间疾苦写得如此动人!”在乾隆的带动下,清代的文人墨客纷纷研究关汉卿的作品,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让“曲圣”的地位更加稳固。

进入近现代,关汉卿的影响力更是“跨界出圈”,从戏曲界延伸到了文学界、影视界、话剧界。鲁迅先生就是关汉卿的“铁杆粉丝”,他在《中国小说史略》里称赞关汉卿:“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能深入人心。”鲁迅的作品,在关注底层人民命运、批判社会黑暗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汉卿的影响。茅盾先生也说:“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影视界,关汉卿的剧本更是成了“改编富矿”。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窦娥冤》,由王秀兰、阎逢春等着名蒲剧演员主演,上映后引发了轰动,很多观众都是哭着看完的。这部电影不仅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关汉卿的作品,也让蒲剧这个地方剧种走向了全国。此后,《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剧本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每次播出都备受好评。比如2003年播出的电视剧《关汉卿传奇》,讲述了关汉卿的生平事迹,既还原了历史,又加入了现代的叙事手法,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性情的“曲圣”。

在话剧界,关汉卿的作品也焕发了新的生机。1958年,田汉先生创作了话剧《关汉卿》,这部话剧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过程为线索,展现了关汉卿的正义、勇敢和对艺术的执着。话剧上演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仅在北京连演多场,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演出。有外国观众看完后说:“关汉卿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而关汉卿也确实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两人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戏剧大师,都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风貌、人性的复杂。

关汉卿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国外。早在18世纪,关汉卿的作品就被翻译成日文、英文、法文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德国诗人歌德,就曾读过关汉卿的《窦娥冤》,并对其赞不绝口,说:“这部作品充满了悲剧的力量,让人震撼。”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也研究过关汉卿的剧本,认为关汉卿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愿望”。如今,在国外的很多大学,关汉卿的作品都是中文系的必读书目,很多外国学者都在研究关汉卿的创作思想、语言风格,“曲圣”这个雅号,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更有意思的是,关汉卿的“粉丝”还包括很多“跨界名人”。比如着名作家老舍先生,就非常喜欢关汉卿的作品,他在自己的散文里写道:“关汉卿的曲子,通俗而不低俗,高雅而不晦涩,是真正的雅俗共赏。”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语言风格上,就深受关汉卿的影响,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着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多次演绎过关汉卿剧本改编的京剧,他说:“关汉卿的剧本,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是戏曲创作的典范。”

回望关汉卿的“圈粉”之路,我们会发现,他之所以能跨越千年、跨界出圈,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反映了最普遍的人性。他写的是百姓的悲欢离合,说的是百姓的心声,所以能让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产生共鸣。而“曲圣”这个雅号,也随着他的作品一起,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传颂,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永恒的符号。

第五章 “曲圣精神”:穿越千年的当代启示

关汉卿的“曲圣”雅号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经典,更因为这个雅号背后,藏着一种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曲圣精神”——那就是“接地气、真性情、有担当、敢创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曲圣精神”的核心,是“接地气”的创作态度。关汉卿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关键在于他始终扎根生活、贴近百姓,写百姓之所想,唱百姓之所愿。他的剧本里,没有虚无缥缈的空谈,没有脱离现实的幻想,全是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在当代社会,很多文艺作品之所以不受欢迎,就是因为它们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群众,要么堆砌辞藻、无病呻吟,要么追求猎奇、远离现实。而“曲圣精神”提醒我们:文艺创作的源泉在于生活,在于群众。无论是写作、绘画、音乐还是影视创作,都应该走进生活、贴近群众,了解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曲圣精神”的底色,是“真性情”的人生态度。关汉卿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从不装清高、摆架子,他坦然承认自己喜欢喝酒、喜欢热闹、喜欢“烟花路”,这种坦然、洒脱的真性情,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在当代社会,很多人都戴着面具生活,为了名利伪装自己,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而“曲圣精神”告诉我们:做人要真实,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虚伪、不做作。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才能活得洒脱、活得快乐;只有用真实的情感去创作、去生活,才能感染身边的人。

“曲圣精神”的关键,是“有担当”的社会责任。关汉卿的作品,不仅是为了娱乐百姓,更是为了批判社会的黑暗、呼吁公平正义。他敢于针砭时弊,敢于为底层百姓发声,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正是“曲圣”雅号的灵魂所在。在当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担当精神。无论是文艺工作者,还是普通人,都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关心身边的人,敢于为正义发声,敢于向不公说“不”。只有每个人都有担当,社会才能进步,世界才能变得更美好。

“曲圣精神”的延伸,是“敢创新”的进取意识。关汉卿在创作中,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形式、创新语言。他的杂剧,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在语言上更加通俗,在人物塑造上更加鲜明,为元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代社会,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无论是文化创作、科技研发,还是日常工作、生活,都需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精神。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应该像关汉卿那样,敢于尝试新事物、新方法,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如今,“曲圣”关汉卿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作品依然在流传,他的精神依然在影响着我们。在这个快节奏、功利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曲圣精神”来提醒自己:要扎根生活,保持真实;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要永远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正义的追求。

关汉卿曾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的写照,也是“曲圣精神”的生动体现——坚韧、顽强、真实、不屈。愿我们都能做新时代的“铜豌豆”,既接地气,又有骨气;既真性情,又有担当;既守初心,又敢创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而“曲圣”关汉卿,这位元杂剧界的“第一接地气顶流”,也将永远活在他的作品里,活在“曲圣精神”的传承中,活在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正义、热爱文化的人心里。

爱看读书推荐阅读:重生之桃李满天下刺刀1937我成了大明勋戚隋唐之乱世召唤夺宋:水浒也称王无敌疯皇子,父皇跪求我登基!极品大昏君我在三国用九年义务教育打天下三国:我张角只玩法术镇国少将军三国:杨卓来了演武令生死狙杀三国:穿越我是东乡公主曹绫异界华夏之召唤名将重生之傲仕三国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公子上朝嬴政:东巡假死,皇帝换人了?校花的贴身狂少吾兄秦始皇,我只想在大秦躺平李渊:捡到野生皇孙,李世民懵了沙雕网友援北伐三国:开局打跑刘备,强抢糜贞带着骑砍系统在中世纪创建帝国素手倾天,邪君的宠妃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奥特曼之成为光后就无敌了携手狐仙共修真医妃火辣辣千山记开局当兵发媳妇,我激活了斩首系统最强炊事兵大秦:开局成为始皇亲弟重生霸宠:摄政王爷太凶猛寒门崛起全军列阵我在洪武开商铺乱世枭臣穿越之温僖贵妃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铁血大明调教大宋汉末召虎我在大唐开当铺大唐一品特种兵之王三国:白毦陈到红楼之我有东西两厂你想怎样
爱看读书搜藏榜:海贼之无上剑豪全面战争:从三国开始签到风起大浩我娘子天下第一跟着小说看历史大秦:蒙府赘婿富可敌国乱说天国赵公子重生岳飞之还我河山大秦:公子长青的逆天之路从净身房开始权倾天下三国主播大传重生:从小兵开始争霸天下爆笑家斗:庶妃不好惹大夏十三太保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落榜后招兵买马,女帝跪求我别反大唐:刚造反,被武则天偷听心声拯救大秦朝残阳起风雷晋乱嗜血猎杀红楼之庶子无双大明流匪师士传说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我和房车回古代地狱开局,从马恩河奇迹开始我家医馆通古代,朱标上门求医三国先弄个不死之身再开局宋桓帝玲珑嫡女之谋嫁太子妃万灵之域重生之在古代翻云覆雨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明末第四天灾谋明天下一世婚宠:总裁娇妻太撩人大明:靖难!我摸尸杀敌捡属性,无敌了隐龙圣手:痴傻三年,苏醒即无敌华兴传坏人笔记被刘备赶走后,曹操拜我首席军师我,杨丰智:乱世雄主!边关渔猎,开局捡到小娇妻在他心头放肆我的大明新帝国明朝好女婿三国之绝望皇帝路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
爱看读书最新小说: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猎秦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穿成阿斗,开局弄丢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