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查负责人翻阅文件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周围人群的注视下,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杨涛能感觉到王大山和小陈紧绷的呼吸,也能察觉到人群中那些或好奇、或幸灾乐祸的目光。
终于,负责人抬起头,将文件递还给杨涛,脸上严肃的表情缓和了许多,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材料准备得很齐全,看来是下了功夫的。”他的声音恢复了正常的语调,不再像刚才那样充满质疑,“杨涛同志,你们‘黔山源’这种规范经营、注重品质的态度很好。展销会就是需要你们这样有准备、有底气的企业。”
他转头对身旁的工作人员吩咐道:“记录一下,榕树村‘黔山源’展位,手续齐全,经营规范,可以作为正面典型关注。”
“谢谢领导理解和支持!”杨涛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连忙诚恳地道谢。
王大山和小陈更是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强行忍住,只是脸上的笑容再也抑制不住。
巡查组一行人离开后,围观的群众非但没有散去,反而因为这个小插曲对“黔山源”的产品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连组委会都认可了,看来这东西确实靠谱!”
“我就说嘛,这腊肉闻着味儿就正!”
“给我来两盒礼盒,送礼有面子!”
原本就热闹的展位前更加拥挤,订单本迅速增厚,带来的现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杨涛一边应对着热情的顾客,一边心中冷笑。李长贵和赵老三的这次发难,非但没有击垮他,反而阴差阳错地成了“黔山源”最好的广告。
危机化解,势头正好。然而,杨涛并没有被眼前的成功冲昏头脑。他知道,对手绝不会就此罢休。
果然,当天展销会临近结束、人流稍减时,一个戴着眼镜、气质干练的年轻女子来到了展位前。她没有像其他顾客那样直接询问产品,而是仔细打量着展位的布置、产品包装,最后目光落在杨涛身上。
“您好,请问是杨涛,杨负责人吗?”女子掏出证件,“我是省城《经济参考》报的记者,方静。”
省报记者?杨涛心中一动,立刻想到了某种可能。他面上不露声色,热情地伸出手:“方记者您好,我是杨涛。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方静与他握了握手,开门见山:“我今天在展会上逛了很久,你们‘黔山源’的展位很有特色,产品也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下午那场‘小风波’,我更看到了一个个体经营者面对质疑时的从容和底气。我想对您做个专访,聊聊您创业的故事和‘黔山源’的发展理念,不知道您是否方便?”
王大山和小陈在一旁听得眼睛发亮,省报专访!这可是天大的宣传机会!
杨涛却比他们想得更深。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省报的报道影响力巨大,但福祸相依。这突如其来的关注,是源于展位的独特,还是下午的风波?亦或是……背后有另一只推手?
他迅速权衡利弊。拒绝是不可能的,这等于是将话语权拱手让人。唯有主动把握,才能将舆论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方记者谬赞了。”杨涛笑容得体,“能得到您的关注是我们的荣幸。专访当然没问题,不过今天展位比较忙乱,不如我们另外约个安静点的时间地点?我也希望能更系统地向您介绍我们‘黔山源’。”
方静对杨涛的沉着和周全有些意外,眼中欣赏之色更浓:“好的,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明天上午展会有个论坛,下午应该有空,您看?”
“没问题,明天下午我联系您。”
送走方记者,王大山迫不及待地凑过来:“杨哥,省报啊!这下咱们‘黔山源’真要出名了!”
杨涛点点头,又摇摇头:“是机会,也是考验。采访的时候说什么,怎么说,很重要。”他沉吟片刻,“大山,你立刻去找九爷在凯里的关系,侧面了解一下这个方记者的背景和采访风格。要快。”
“明白!”王大山也意识到事情不简单,立刻去办。
当晚,杨涛在招待所的房间里,仔细梳理着第二天采访可能涉及的问题和应答思路。他既要展现个体经济的活力与诚信,又要避免过度张扬引来不必要的关注和嫉妒;既要突出产品的独特优势,又不能过度强调“野生”概念,以免授人以柄。
他深知,在这个年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深夜,王大山带回了消息:“杨哥,打听过了。方静确实是省报比较有名气的记者,以写改革前沿的报道见长,风评不错,应该不是那边的人特意找来的。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听说她背景不简单,家里好像有长辈在省里工作,所以她写的报道,上面比较重视。”
杨涛若有所思。这或许是一个契机,一个能将“黔山源”乃至个体经济发展的正面声音,传递到更高层面的契机。
第二天展会依旧火爆,“黔山源”的展位前排长队的情景甚至引来了当地电视台的短暂拍摄。杨涛忙得脚不沾地,但心中始终记挂着下午的专访。
午后,他按照约定,在文化宫附近的一家清净茶馆见到了方静。
没有了展会的喧嚣,方静显得更加专注和专业。她打开笔记本,录音机放在一旁,问题从杨涛的个人经历,到创办“黔山源”的初衷,再到遇到的困难和未来的规划,层层深入。
杨涛谨慎而坦诚地回应着。他讲述了如何从改善家庭生计出发,利用本地资源,一步步将小作坊做大;强调了与农户合作、保证原料品质的重要性;也提到了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不理解”和“不正当竞争”,但用语含蓄,并未指名道姓。
“我理解的做生意,不仅仅是赚钱。”杨涛总结道,“更是一份责任。对产品的责任,对合作农户的责任,也是对信任我们的消费者的责任。‘黔山源’想做的,就是把我们黔东南大山里的好东西,用最实在的方式,带给更多的人。”
方静飞快地记录着,不时点头。杨涛的经历和理念,显然符合她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弄潮儿的想象。
采访接近尾声,方静合上笔记本,忽然问了一个题外话:“杨涛同志,你对目前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什么看法或者期待吗?”
这个问题很敏锐,也带着一定的风险。杨涛斟酌了一下词句,回答道:“国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个体经营者最期待的,是一个更加公平、透明、法治化的市场环境。让守规矩、有品质的企业能安心发展,让投机取巧、破坏规则的人无处遁形。我相信,这也是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
方静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显然对这个回答很满意。
送走方静,杨涛独自在茶馆坐了一会儿。专访结束了,但他心中的弦并未放松。他几乎可以肯定,方静的报道一旦刊发,必然会引起李长贵、赵老三及其背后势力更强烈的反应。
果然,傍晚时分,他接到了水生从县城打来的电话。
“杨哥,有情况!”水生的声音有些急促,“赵老三今天下午突然去了工商局,在里面待了快一个小时才出来。他走之后没多久,李长贵就召集了几个手下开会。我打听不到具体内容,但感觉气氛不对。”
“还有,”水生补充道,“我听说,李长贵最近好像在接触地区林业局的一个什么科长,具体想干什么还不清楚。”
林业局?杨涛眉头紧锁。对方这是换套路了?从产品质量和手续上找不到毛病,就想从原料来源上做文章?毕竟,“黔山源”虽然主要用家养猪,但药酒的药材和部分高端腊味的香料,确实来自山林。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杨涛站在茶馆窗口,望着凯里华灯初上的街道。展销会的成功和省报的专访,让他站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但也将他推到了更激烈的风口浪尖。
他知道,与李长贵、赵老三之流的斗争,远未结束。下一回合的较量,或许将更加凶险。
但他无所畏惧。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他就必须一路走下去,用智慧和实力,为自己,为“黔山源”,杀出一条康庄大道。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加工坊的号码。
“大山,是我。展销会结束后,你立刻回县城,我们有新的事情要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