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天色渐渐泛起鱼肚白,那抹淡淡的白色从天边慢慢扩散开来,像是有人用画笔在深蓝色的画布上轻轻涂抹,逐渐将黑夜的沉寂驱散。远处的山峦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如同仙境一般。几声清脆的鸟鸣从窗外的树林里传来,“叽叽喳喳” 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像是大自然奏响的第一首晨曲,悦耳动听。
林砚坐在办公桌前,目光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恢复方案。屏幕的光线在他脸上投下淡淡的光影,映照出他认真的神情。作为张远和李涛的康复教练,他深知这两份恢复方案的重要性。张远和李涛都是优秀的运动员,前段时间因为训练强度过大,导致身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得不暂停高强度训练,进行康复调整。为了制定出最适合他们的恢复方案,林砚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两人的身体状况、训练 history 和损伤情况,反复修改、完善,直到凌晨才最终确定下来。
打印机 “嗡嗡” 地工作着,纸张缓缓从出纸口吐出。林砚起身走到打印机旁,小心翼翼地将两份恢复方案取下来,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打印错误后,才分别放进张远和李涛的档案夹里。档案夹是深蓝色的,上面清晰地写着两人的名字,旁边还贴着他们的训练照片。林砚拿起笔,在每个档案夹的封面写下 “每日跟踪,及时调整” 的字样,字体工整有力,这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要求,更是对两位运动员康复的承诺。
写完后,林砚将档案夹轻轻放在办公桌的左上角,那里还整齐地摆放着其他运动员的档案和训练计划。他伸了个懒腰,长时间的久坐让他的肩膀有些酸痛,他轻轻揉了揉肩膀,然后走到窗边,推开了窗户。
清晨的凉风扑面而来,带着青草和泥土的清新气息,瞬间驱散了林砚身上最后的疲惫。他深吸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清爽起来。窗外的景象尽收眼底,院子里的草坪上还带着晶莹的露珠,在微弱的晨光下闪烁着光芒,像是一颗颗珍珠散落在绿色的地毯上。几棵高大的树木矗立在草坪边缘,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和他打招呼。
不远处的训练场上,已经传来了运动员早起训练的脚步声。林砚的目光投向训练场,只见跑道上出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张远和李涛。他们穿着一身运动服,正在按照恢复方案进行低强度训练。
张远的步伐稳健而有力,虽然因为之前的腿部损伤,他的速度还没有恢复到最佳状态,但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认真。他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仿佛在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林砚知道,张远一直以来都很要强,受伤后他心里很着急,生怕耽误了训练和比赛,所以在康复训练中总是格外努力。
李涛则在进行慢跑训练,他的手臂自然摆动,呼吸均匀而有节奏。之前他因为腰部劳损,不得不减少训练量,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李涛一边跑,一边时不时地调整自己的姿势,确保每一个动作都符合康复要求。他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看起来心情不错,似乎对自己的康复进度很满意。
阳光渐渐升高,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那金光像是一层保护膜,包裹着他们,让他们在清晨的训练中显得格外有活力。林砚静静地看着他们的身影,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想起了刚开始为两人制定康复方案的时候,他们都有些焦虑和不安,担心自己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林砚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康复的过程和注意事项,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只要坚持科学训练,一定能够慢慢恢复。在这段时间里,林砚每天都会跟踪他们的训练情况,根据他们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方案,有时候甚至会陪着他们一起训练,给他们加油打气。
现在看到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康复训练中,并且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林砚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作为一名康复教练,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自己负责的运动员能够重新回到赛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林教练,您也起来这么早啊!”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楼下传来。林砚低头一看,原来是负责场地管理的老王,他正推着清洁车准备打扫训练场。
林砚笑着挥了挥手,说道:“是啊,过来看看他们训练的情况。”
老王抬头看了看跑道上的张远和李涛,笑着说道:“这两个小伙子真不错,这么早就来训练了,而且训练起来还这么认真。有您这么负责的教练,他们肯定能很快恢复的。”
听了老王的话,林砚心里暖暖的。他说道:“他们自己也很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两人简单聊了几句后,老王便开始忙碌起来。林砚继续站在窗边,看着张远和李涛训练。跑道上的他们,像是两道移动的风景线,在清晨的阳光下不断前行。林砚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让他们能够早日回到自己热爱的赛场,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过了一会儿,张远和李涛完成了当天的低强度训练,他们朝着办公楼的方向走来。看到站在窗边的林砚,两人都笑着挥了挥手。
林砚也朝着他们点了点头,大声说道:“训练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张远走到楼下,抬起头对林砚说道:“感觉挺好的,按照您制定的方案训练,身体没有出现不适,而且我觉得自己的腿部力量比以前强了一些。”
李涛也接着说道:“我也是,腰部的疼痛感减轻了很多,现在慢跑的时候感觉轻松多了。”
听到他们的反馈,林砚的笑容更加灿烂了。他说道:“那就好,你们一定要记住,康复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告诉我。一会儿你们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我再和你们详细沟通一下接下来的训练计划。”
“好的,林教练!” 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然后便拿着自己的东西朝着办公楼走去。
林砚关上窗户,指尖还残留着玻璃上的微凉触感。他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木质地板在脚下发出轻微的 “咯吱” 声,与窗外持续不断的清脆鸟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清晨办公室里特有的宁静韵律。办公桌上,张远和李涛的深蓝色档案夹静静躺着,封面 “每日跟踪,及时调整” 的字迹在晨光下格外清晰,像是在无声提醒着他肩上的责任。
林砚伸手拿起档案夹,指尖拂过封面,能清晰感受到纸张的质感。他轻轻翻开张远的档案,里面整齐地夹着历次训练记录、身体检测报告和康复方案修订稿。每一页纸上都有他用不同颜色笔标注的痕迹,红色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蓝色是已改善的状况,黑色则是后续调整建议。他的目光在最新一次的肌肉力量测试数据上停留片刻,嘴角微微上扬 —— 经过两周的针对性训练,张远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已经恢复到受伤前的 85%,这个进度比预期快了不少。
将档案夹暂时放在一旁,林砚打开电脑,屏幕亮起的瞬间,反射出晨光在百叶窗缝隙间投下的明暗交错条纹。这些条纹恰好落在屏幕上李涛的乳酸代谢曲线图上,将原本平滑的曲线切割成一段段细碎的光影,像是给数据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他移动鼠标,放大曲线末端的波动区间,眉头不自觉地微微皱起。正常情况下,运动员在低强度训练后,乳酸代谢曲线会在 30 分钟内逐渐回落至正常水平,可李涛的曲线在训练结束 45 分钟后,仍有一段明显的波动,没有呈现出预期的平稳下降趋势。
“难道是训练强度把控出了问题?” 林砚轻声自语,指尖在键盘上敲击,调出李涛今天的训练计划表。表上清晰记录着:清晨 6 点 30 分开始热身,7 点进行 3 组 1000 米慢跑,每组间隔 5 分钟,随后是 2 组往返跑训练,每组 200 米。从训练量来看,属于典型的低强度康复训练,按照李涛之前的恢复进度,完全能够轻松应对。可眼前的乳酸代谢数据,却暗示着他的身体可能出现了异常反应。
林砚的目光再次回到曲线上,脑海中不断回放着李涛近期的训练情况。上周的心肺功能测试显示,李涛的最大摄氧量已经恢复到受伤前的 90%,按理说应对这样的训练强度绰绰有余。他伸手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温水,试图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水的微凉顺着喉咙滑下,却没能完全驱散他心中的疑惑 —— 是身体出现了新的潜在问题,还是训练后的恢复环节出了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