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顾长生站在那座饱经了数百年风霜的雄关之上。看着关外那片一望无际的、苍黄色的戈壁。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这句来自后世的着名诗句。
他现在终于理解了。
为何诗人会写下如此苍凉的诗句。
因为当你亲身站在这里。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被“文明”所抛弃的……孤独。
关内。是熟悉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汉家世界。
关外。则是完全陌生的、充满了未知与危险的……异域。
空气干燥而凛冽。夹杂着沙砾的风如同刀子一般刮在人的脸上。
天空呈现出一种近乎于暴力的、纯粹的蓝色。没有一丝云彩。
视线的尽头。是连绵起伏的、被风沙侵蚀得奇形怪状的雅丹地貌。如同一个个沉默的巨人。静静地矗立在天地之间。
一条由无数车辙和白骨组成的、蜿蜒曲折的“道路”。从关隘之下一直延伸向了那片未知的远方。
丝绸之路。
这条连接着东西方文明的大动脉。此刻看起来却像是一条通往地狱的……不归路。
……
“主公。都准备好了。”
崔器的声音从身后响起。
他穿着一身便于行动的皮甲。脸上蒙着一块用来抵御风沙的棉布。只露出一双锐利如鹰的眼睛。
在他的身后。
那支由一百名归义军精锐组成的护卫队已经完成了最后的整备。
他们不再是中原地区那身威风凛凛的明光铠。而是换上了一种更加轻便、也更加实用的西域链甲。
他们胯下的战马也都换成了耐力更强、更适应沙漠环境的“大宛马”。
马鞍的一侧挂着装满了清水的羊皮水囊。另一侧则挂着足以让他们在沙漠里生存一个月的、由肉干和麦饼组成的……“军粮”。
而在队伍的中央。
是十几辆由骆驼拉着的、用来装载“格物司”那些精密仪器的……“辎重车”。
这已经不再是一支“使节团”。
而是一支装备精良、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远征军。
“前方带路的是谁?”顾长生问。
“是‘安西商团’的商队。”崔器回答道。“他们是这条商路上最有经验的‘驼队’之一。据说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仅凭天上的星辰和地上的风向。就找到正确的道路。”
“而且。他们和沿途所有的部落、国家都打过交道。熟悉所有的‘规矩’和‘潜规则’。”
“有他们带路。可以为我们省去不少麻烦。”
顾长生点了点头。
他知道。
在这片远离了中原王法的蛮荒之地。
那些所谓的“规矩”和“潜规则”。远比朝廷的“圣旨”要管用得多。
……
车队缓缓地驶出了玉门关。
顾长生回头看了一眼那座正在渐渐远去的雄关。
心中涌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他知道。
从这一刻起。
他和他手下的这支小小的队伍。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般。
彻底地。
失去了来自后方的所有支援。
他们将独自一人。
去面对那片充满了未知与危险的……黑暗星空。
……
“顾大人。”
商队的领队。一个名叫“安禄”的、皮肤黝黑、眼窝深陷的粟特人驱马来到了顾长生的车旁。
他指着远处地平线上一个模糊的黑点。用一口带着浓重胡人腔调的汉话说道:
“看到那个烽燧了吗?”
“那是我们大唐在西域设立的‘军用驿站’。名为‘悬泉置’。”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军情。更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处理中心’。”
“方圆三百里内所有商队的动向、货物的种类、甚至连天气和水源的变化。都会被这里的‘烽卒’们记录在案。然后通过一种名为‘计里画方’的地图绘制法。汇总成最精准的‘商路情报’。”
“我们接下来要走的每一步。都需要参照这份情报。”
顾长生看着远处那个小小的黑点。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他没想到。
在如此遥远和荒凉的地方。大唐帝国竟然已经建立起了如此精密而高效的……“大数据”系统。
“可惜啊……”安禄叹了口气。“自从安史之乱后。朝廷自顾不暇。西域的军备也日渐废弛。如今这座‘悬泉置’怕是早已……”
他的话还没说完。
“轰——”
一声沉闷的巨响突然从远处传来。
只见那个代表着“悬-泉置”的黑点。突然爆开了一团巨大的火球。
紧接着。
滚滚的黑烟冲天而起。在纯净的蓝天下显得格外刺目。
“不好!”安禄的脸色瞬间变了。“是沙匪!他们竟然敢袭击朝廷的烽燧!”
崔器的手已经握住了腰间的刀柄。
“全军戒备!”
“来不及了!”安禄的声音都在发抖。“沙匪来去如风。等我们赶到那里。他们早就跑没影了!”
“我们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立刻改道!绕开这片区域!”
“不。”
顾长生却摇了-摇头。
他的目光平静地看着远处那股正在缓缓升腾的黑烟。
“我们不改道。”
他的声音冰冷而不带一丝感情。
“全速前进。”
“我要亲眼去看一看。”
“到底是什么样的‘沙匪’。”
“敢在我的面前。烧我大唐的……第一座烽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