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傍晚凉意渐浓,陈穗提着垃圾袋走向小区垃圾站,抬头望见七楼天台的铁门上挂着新锁——那扇曾被孩子们偷偷撬开、用来追逐打闹的生锈铁门,如今彻底断了通往天台的路。
这是为了安全。物业的通知贴在单元门口,可孩子们失望的眼神让陈穗心里发涩。作为社区小学的图书管理员,她太清楚孩子们有多需要一个自由的角落。这个念头在她收拾旧书时突然生根发芽——或许,能在天台上建一座图书馆?
当陈穗在业主群提出想法时,群里炸开了锅。开五金店的老赵立刻回复:我捐铁丝网!给图书馆做防护栏!退休的老教师吴阿姨发来语音:我家里有三十箱旧书,正愁没地方放!最让人意外的是平时独来独往的程序员陆川,他默默发了份3d设计图,天台被规划成错落有致的阅读区,还有用旧轮胎改造的花盆。
周末清晨,天台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老赵带着工具箱爬上七楼,陆川举着激光测距仪测量尺寸,陈穗和几个家长正蹲在地上清理杂物。十岁的小雨突然指着角落惊呼:快看!这里有只受伤的小麻雀!孩子们立刻围拢过来,退休兽医周叔二话不说回家取来医药箱,小心翼翼给麻雀包扎伤口。
不如叫它星语图书馆小雨仰着沾着灰尘的小脸提议。这个名字瞬间俘获了所有人的心。大家分工合作,老赵焊接防护栏,陆川编写图书管理小程序,孩子们用丙烯颜料在旧木板上绘制星空图案。就连平时爱跳广场舞的孙阿姨,都跟着陈穗学习图书分类法。
图书馆开放那天,天台上挂满了彩色串灯。老书架上摆满了从童话绘本到科普读物的各类书籍,旧沙发套上缝着孩子们亲手绣的星星。最特别的是角落的心愿树,系满了写着愿望的纸条:希望小麻雀快点好起来想养一只属于自己的小乌龟。
随着时间推移,图书馆衍生出了更多故事。陆川发现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借书,便每周三晚上开设数字课堂;吴阿姨组织的读书会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有人在这里读完了人生第一本长篇小说;受伤的小麻雀痊愈那天,孩子们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放飞仪式,周叔趁机给大家科普鸟类知识。
然而,一场暴雨打破了平静。狂风掀翻了部分遮阳棚,几本珍贵的老书被雨水浸湿。陈穗看着狼藉的天台,眼眶泛红:是不是我们太天真了......没想到第二天清晨,天台上就出现了忙碌的身影。老赵带来更坚固的雨棚材料,陆川连夜设计了防水书架,孩子们自发用零花钱买来了除湿盒。
冬至前夜,星语图书馆举办了第一场星空故事会。投影仪在白墙上投出璀璨星河,陈穗戴着自制的月亮头饰,讲述着《嫦娥奔月》的故事。角落里,几个孩子正用陆川编写的程序,给小麻雀设计虚拟家园。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七楼天台的灯光总会准时亮起。这里不仅是一座图书馆,更成为了社区的精神角落。正如陈穗在开馆那天说的:知识就像星空,当我们愿意分享光芒,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而那扇曾经冰冷的铁门,如今挂着孩子们手绘的门牌——欢迎来到星语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