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明传承网络”如同无形的春藤,在全球范围内悄然蔓延、扎根,连接起一个个散落的星光。陈洋作为网络的核心节点,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微弱却坚定的共鸣。这不再是需要刻意去“使用”的力量,而是如同呼吸般自然存在的背景脉动,温暖而踏实。
他和林晓雨、河图一起,在河图那位于“墟里”的研究所协助下,开始有条不紊地处理无味留下的庞大“遗产”。利用核心数据库的密钥,他们精准地定位并开始瓦解“乏味盟”残留的产业网络,将那些被扭曲的技术引回正轨,将受影响的企业和渠道逐步净化、剥离或引入“传承网络”的监督体系。这是一项繁琐而长期的工作,但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全球范围内被“网络”连接的志同道合者的隐隐呼应,进展比预想中要顺利得多。
就在各项工作初步理顺,一个平静的傍晚,陈洋正与林晓雨在研究所内分析一份关于恢复某地传统酱料生产的计划书时,他体内那平静流淌的“薪火”本源,忽然微微悸动了一下。
那不是危机的预警,而是一种……温暖的共鸣,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无比亲切的牵引。
他若有所感,猛地抬起头,目光仿佛穿透了厚厚的岩层,望向了洛阳城区的某个方向。
林晓雨察觉到了他的异样,投来询问的目光。
陈洋的脸上,缓缓浮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了激动、期待与近乡情怯的复杂神情。他深吸一口气,对林晓雨轻声道:“他们……回来了。”
没有明说“他们”是谁,但林晓雨瞬间就明白了。她的眼中也立刻绽放出惊喜的光芒。
两人没有片刻耽搁,跟河图简单交代了一句,便迅速离开了邙山深处的“墟里”,乘车赶往洛阳市区。
陈洋循着那冥冥中的血脉牵引与本源共鸣,没有去任何地标性的建筑或酒店,而是来到了洛阳老城的一条寻常巷陌。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旁是有些年头的民居,偶尔穿插着几家经营了数十年的老店,烟火气十足。
最终,他在一家门脸不大、招牌甚至有些褪色,上书“李记羊肉汤”的小汤馆前停了下来。此时并非饭点,汤馆里客人不多,略显冷清。
而就在那靠近门口、沐浴在傍晚暖光下的简陋木桌旁,坐着两个人。
男子穿着朴素的夹克,鬓角已染霜华,面容依稀可见当年的儒雅,但眉宇间多了几分风霜磨砺后的坚毅与沉稳。女子穿着素雅的棉麻长裙,眼角有了细密的皱纹,却无损其温婉的气质,眼神清澈而宁静。
正是陈洋阔别多年、日夜思念的父母——陈远舟与苏青竹!
他们面前各自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乳白色的汤底翻滚着小小的油花,几片厚薄均匀的羊肉沉浮其间,碧绿的香菜葱花点缀其上,香气随着热气袅袅升起。
他们似乎也刚刚坐下,尚未动筷,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当陈洋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逆着光,轮廓有些模糊时,陈远舟和苏青竹几乎同时抬起头,目光瞬间定格在他的身上。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呼喊,没有狂奔而上的拥抱。苏青竹的嘴唇微微颤抖着,眼圈几乎是瞬间就红了,一层水雾迅速弥漫了那双清澈的眼睛。她只是那样深深地看着儿子,仿佛要将他这些年的变化一丝不漏地刻进心里。那目光里,有无法言说的愧疚,有压抑多年的思念,更有一种看到雏鹰终于翱翔九天的、难以自抑的骄傲与欣慰。
陈远舟的表现则更为内敛,他放在桌上的手微微收紧,指节有些发白,但他依旧稳稳地坐着,只是那那双睿智而沉稳的眼睛,此刻也微微泛红,目光如同最精准的尺子,上下打量着儿子,最终,那紧绷的嘴角缓缓松开,化作了一个极其细微、却充满了无尽感慨与放松的弧度。
陈洋站在门口,脚步像是被钉在了地上。他看着父母那明显苍老了许多的容颜,看着他们眼中那复杂难言的情感,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鼻尖涌起强烈的酸意。千言万语,在胸口翻腾冲撞,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还是林晓雨轻轻在他背后推了一下,低声道:“去吧。”
陈洋这才仿佛回过神来,他深吸一口气,迈开了有些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母桌前。
“……爸,妈。”他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干涩得厉害。
苏青竹猛地站起身,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她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紧紧握住了儿子的一只手,那力道之大,仿佛生怕一松开,眼前的人就会再次消失。她的手心,带着汤碗传来的温热,还有些许粗糙,却让陈洋感到无比的踏实与熟悉。
陈远舟也缓缓站了起来,他比陈洋记忆中要清瘦一些,但身姿依旧挺拔。他没有像妻子那样情绪外露,只是抬起手,重重地、一下一下地拍在陈洋的肩膀上。每一下,都仿佛承载着无声的千言万语——有对不起,有想念,有肯定,更有“回来就好”的深沉父爱。
“坐下,喝汤。”陈远舟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温和,“这家汤馆,开了四十多年了,味道一直很正。”
陈洋和林晓雨依言坐下,老板很快又端上来两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小小的方桌,四个人,四碗汤。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喧闹的寒暄,甚至没有急切地追问这些年的经历。一切的情绪,似乎都融入了这袅袅升起的热气与浓郁醇厚的汤香之中。
陈远舟拿起勺子,舀了一勺汤,吹了吹,送入口中。他细细地品味着,双眼微眯,仿佛在感受那汤水从舌尖滑过喉咙,一路温暖到胃里的整个过程。
羊肉炖得软烂入味,毫无膻气,只有浓郁的肉香;汤底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熬煮,呈现出漂亮的乳白色,口感醇厚,鲜而不腻,带着骨髓的精华和香料的恰当点缀;泡在汤里的饼丝吸饱了汤汁,变得软糯可口。
这是最地道、最朴实的洛阳味道,是无数洛阳人从小吃到大的、刻在记忆深处的家乡味。
陈远舟放下勺子,目光再次落到陈洋身上,这一次,充满了平静的审视与一种了然的欣慰。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
“这汤,味道正。”
顿了顿,他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追忆,以及一丝释然的调侃,继续说道:
“你做的面……”他指的是那碗最终唤醒无味、承载了师徒最初记忆的阳春面,显然,通过某种方式,或者仅仅是本源的共鸣,他们知晓了发生在天子驾六博物馆的那一幕,“……比我做的好吃。”
简单的一句话,七个字。
没有华丽的夸赞,没有激动的褒奖。
却像一道暖流,瞬间击中了陈洋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句话里,包含了父亲对他厨艺的至高认可,对他选择的道路的彻底肯定,对他超越了自己(无论是厨艺还是格局)的坦然与骄傲,更包含了所有未能言说的歉意、思念与深沉如山的父爱。
传承与超越,愧疚与骄傲,分离与团圆……所有复杂难言的情感,都在这朴实无华的一句话中,道尽了。
陈洋的眼泪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滴落进面前那碗温暖的羊肉汤里,漾开圈圈涟漪。他低下头,大口地喝了一口汤,那咸鲜滚烫的汤汁混合着泪水的微咸,一同咽下,仿佛将过去所有的艰辛、委屈、思念与此刻的圆满,都一并吞入腹中,化为继续前行的力量。
苏青竹伸出手,温柔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发,就像他小时候那样,眼中带泪,脸上却绽放出了最为释然和幸福的笑容。
林晓雨在一旁看着这一幕,也忍不住眼圈泛红,心中充满了感动与祝福。
小小的汤馆里,灯光昏黄,空气里弥漫着羊肉汤的香气和一家团聚的温暖。窗外,是洛阳老城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
一碗汤,一句话,一场跨越了漫长时光的等待。
团圆,有时就是如此简单,却又如此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