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嘉见姐弟情绪稍缓,便温和却坚定地介入。她先对小九说:“九儿,把平板上的地图,特别是曾舅公标注的点,仔细誊画到纸质地图上。平板太扎眼,不符合这里的时代,不能轻易在外人面前拿出来。”
小九立刻领会,迅速拿出早已准备的详尽的缅甸地区纸质地图和笔,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对地图的理解,开始飞快地将电子地图上的坐标,尤其是沈如懿刚刚标注的那些沉重的点,精准地转移绘制到纸质地图上。
接着,南嘉转向沈如懿,语气尊重且带着商量:
“曾舅公,地图标注是第一步。但在我们正式启程回国之前,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她示意邵海拿出这个时代常见的、相对笨重但符合环境的摄像机:“我们带了摄像设备来。虽然地图上点了位,但我们还是想请您——陪我们最后再走一遍那些地方。”
南嘉的解释清晰而恳切:
“这一来,是留下更具体的影像资料,记录下战友们最后安息之地的环境特征,方便日后搜寻队精准定位,避免惊扰或其他误差。”
“二来,也是对逝者的一份告慰和尊重。让他们知道,祖国和亲人没有忘记他们,来接他们回家之前,我们来过,看过,铭记过。”
“三来,也是最重要的,沿途我们可以根据您的记忆,再次核对、修正地图上的细节。山林地形几十年间或许已有变化,您的记忆是最可靠的指南。”
“这趟行程,可能会辛苦,但意义重大。您看…可以吗?”
沈如懿看着南嘉眼中真诚而坚定的光芒,又看了看姐姐沈如兰鼓励的眼神,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这件事,关乎他半生坚守的意义,关乎战友们的最终归途,他义不容辞。
他重重点头,声音虽然沙哑却异常有力:“好!应该的!我带你们去!每一个地方,我都记得!”
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带路,更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是对牺牲战友的庄严承诺的最终兑现。
小九 已迅速将电子地图信息转移完毕,纸质地图上密密麻麻却又清晰地标注好了点位和备注。
谢玉 和王政委开始规划安全路线和安保方案。
邵海 检查摄像设备和备用电池。
沈如兰 虽然体力不允许多走,但她坚持要跟随车队,在最近的点等待。
很快,一支由基金会车辆和当地向导组成的特殊车队悄然驶离村庄,向着那片埋葬着英雄忠骨的山林进发。
沈如懿坐在头车里,手中紧握着那份标注好的地图,眼神望向窗外熟悉的景色,目光沉静而哀伤,却又带着一丝释然。
小九和南璟安静地陪在他身边。
——最后的脚步,是为了更好的迎接;细致的记录,是为了不负漫长的等待——
(这将是一段沉重却必要的旅程,每一步都踩在历史与牺牲之上,每一步也都迈向告慰与归途。)
蒲甘北部,密林深处。闷热潮湿的空气裹挟着腐叶与泥土的气息,鸟鸣虫嘶不绝于耳。一支特殊的队伍正艰难跋涉,脚下是盘根错节的树根和湿滑的苔藓。领头的是一位身形佝偻、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的老人——沈如懿。他手中紧握一份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地图,每一个标记点,都代表着一处沉甸甸的牺牲。
第一站:鹰泣崖
地点:一处陡峭山崖下的隐蔽缓坡。
沈如懿(手指颤抖地指向一片看似普通的灌木丛):“这里…是侦察班长老李,河北保定人。民国三十三年春,为了给大部队探路,被日军埋伏…身中七枪,硬是把情报塞进石头缝才断气…他家里…还有个没满月的儿子…”
老人蹲下身,拨开层层落叶,露出一块几乎与岩石融为一体的锈蚀军牌残片。他粗糙的手指摩挲着那模糊的刻痕,老泪纵横。
记录:摄像机无声推进,特写军牌残片和老人滴落的泪水。录音笔清晰收录着压抑的呜咽和林间的风声。画师迅速勾勒山崖地形与当年战斗的惨烈场景。平板电脑同步更新坐标详情,标注“李青山班长,河北保定,侦察兵,殉国于鹰泣崖阻击战”。
第二站:象蹄谷
地点:一片开阔却荒芜的谷地,散落着几块巨大岩石。
沈如懿(靠在一块巨石上,声音嘶哑):“这是机枪手大刘和小湖南…徐州会战退下来的老兵…弹药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和冲上来的鬼子同归于尽…骨头…都混在一起了…”
他缓缓坐在地上,仿佛被抽干了力气:“小湖南才十七岁…说打完仗要回家吃米粉…”
记录:镜头扫过荒谷,定格在那些曾作为掩体的巨石上。画板快速描绘出两位战士最后战斗的姿态。录音里,老人沉重的喘息和断续的叙述令人心碎。平板标注:“刘铁柱,江苏徐州;王小年,湖南长沙;机枪组,殉国于象蹄谷防御战”。
第三站:瘴气林
地点:一片雾气氤氲、植被异常茂密的林地,环境更为恶劣。
沈如懿(掩住口鼻,眼神悲恸):“这里…倒下的兄弟最多…不是战死的…是瘴气,是疟疾…没药啊…一个个发烧说胡话,喊着冷,喊着娘…最后…就没了…”
他指着几处微微隆起、已被植被完全覆盖的土包:“只能草草埋在这里…他们连枪都没来得及放几响…”
记录:摄像机捕捉雾气弥漫的压抑环境。画师用灰暗色调表现病魔的残酷。录音笔留下老人哽咽中带着的无奈与愤怒。平板标注:“此处安葬约二十余名无名烈士,多为滇西、川籍士兵,死于恶劣环境与疾病,民国三十三年夏”。
终站:归乡坡
地点:一处相对干燥、能望见远方群山的高地。
沈如懿(站在高处,久久凝视北方):“这是最后一个点…兄弟们说,死了也要头朝北,望着家的方向…盼着魂能回去…”
他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蕴含着最深沉的哀伤:“历史不能忘啊…忘了,他们就白死了…祖国的人民得知道,有这么一群人,死在了离家几千里的地方,为了什么…”
记录:镜头拉远,老人孤寂的背影与苍茫的远山融为一体。画板留下这寓意深刻的眺望。所有设备同步停止,现场一片肃穆,只有风吹过山林的声音,如同呜咽。
历时数日的巡礼结束。车队载着沉甸甸的影像、录音、画作和精确到经纬度的坐标,沉默地驶离。
沈如懿老人疲惫地靠在车椅上,闭着眼,眼角仍有泪痕。小九和南璟一左一右安静地陪着他。
这些第一手的、饱含血泪的珍贵资料,将被精心制作成纪录片《血沃南洋——寻找最后的远征军》。它们将被带回祖国,呈现给千千万万的国人,呈现给那些可能仍在等待的烈士后代。
每一个名字都将被铭记,每一段牺牲都将被讲述。
这不是结束,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告慰,是一场关乎民族记忆的郑重交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今朝,我们终要带你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