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沉冤得雪,压在林枫心头十几年的大石终于落地。葬礼结束后,他并没有沉浸在悲伤或复仇的快意中太久。他知道,告慰父亲在天之灵最好的方式,不是沉湎过去,而是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他将对父亲的思念转化为更强大的动力,全身心投入到省中医药产业的“二次创业”中。
国家“智能中药”项目的成功,如同在一池春水中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正扩散至全省。林枫主持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山海药典”公共品牌计划,开始显现威力。但林枫清楚,散兵游勇式的发展终有瓶颈,要想与国内外巨头竞争,必须形成合力。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推动省内中医药产业的深度整合。
他首先瞄准了省内几家有特色、有潜力,但规模偏小、资金技术受限的中药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有祖传秘方或独门绝技,却在市场大潮中步履维艰。林枫亲自带队,一家家登门拜访,不是以上级领导的身份,而是以合作伙伴的姿态。
在有着百年历史的“济世堂”药厂,老厂长捧着祖传的“跌打万应膏”配方,对林枫大倒苦水:“林主任,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实在没办法啊!设备老旧,资金短缺,好的药材原料也越来越难买,光靠老本行,眼看就要坐吃山空了。”
林枫没有空谈政策,而是带来了“智能中药”项目组的工程师和质检专家。他们仔细考察了“济世堂”的生产线和工艺,提出了具体的技改方案:引入现代提取浓缩设备,提升膏药剂型稳定性和有效性;利用“山海药典”平台,为其稳定供应道地药材;甚至提议,可以将“跌打万应膏”纳入“智能中药”二期项目的辅助用药研究范畴,用数据验证其疗效,为其走向更广阔市场提供科学支撑。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合作模式,”林枫诚恳地说,“可以是技术入股,共同成立新公司;也可以由我们提供技改资金和订单,你们保证生产和质量;或者,直接并入省中医药开发总公司旗下,成为专业子公司,共享研发、品牌和销售渠道。关键是,要把老祖宗的好东西,用现代方式发扬光大,不能让它埋没了。”
实实在在的方案,看得见的利益,以及林枫身上那种不同于一般官员的务实和真诚,打动了“济世堂”的老厂长。经过几轮磋商,“济世堂”最终同意以品牌和秘方入股,与省公司合资成立“济世堂现代中药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骨科外用药系列。林枫兑现承诺,第一时间协调资源,帮助其进行Gmp改造和产品升级。
“济世堂”的成功改制,产生了示范效应。其他观望中的中小药企纷纷主动找上门来。林枫因企施策,灵活运用合资、并购、技术联盟、渠道共享等多种方式,快速整合了五家有特色的企业,形成了覆盖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妇科、儿科、骨伤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产品线集群。省中医药开发总公司的实力和产品矩阵迅速壮大。
然而,整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利益重新分配,必然触动原有的格局。一些被整合企业的元老,担心失去话语权,暗中抵触;公司内部,也有人对快速扩张带来的管理难度和资金压力表示担忧;更有一股潜藏的势力,嫉妒林枫的崛起,开始散布“林枫搞垄断、排除异己”的流言。
最大的阻力,来自省内另一家老牌国企——“华南制药”。华南制药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产品线齐全,但体制机制僵化,创新不足。林枫曾试图与华南制药洽谈合作,希望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但华南制药的负责人倚老卖老,对林枫这个“年轻后生”的提议不屑一顾,甚至在一些公开场合暗讽林枫“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面对阻力,林枫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耐心。对内,他加强整合后企业的文化融合和制度建设,选派得力干将加强管理,确保平稳过渡;对外,他暂缓与华南制药的正面接触,转而集中精力修炼“内功”。
他充分利用“智能中药”项目的研发优势,加快新药成果转化;全力推广“山海药典”品牌,牵头组建“省中医药产业联盟”,制定团体标准,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同时,他秘密启动了一项“渠道下沉”计划,利用整合后的产品优势,构建覆盖全省乡镇卫生院和连锁药房的直销网络,悄然布局终端。
一时间,省内的中医药市场暗流涌动。林枫整合后的“新省药系”势头强劲,产品创新、营销灵活;而“华南制药”等传统势力则显得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市场的天平,开始悄然倾斜。
这天,林枫接到苏晚晴的电话。苏晚晴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和担忧:“林枫,我刚听到一个消息,不知道是真是假。华南制药那边,好像资金链非常紧张,他们在广东的一个大型投资项目失败了,银行正在催贷!他们可能……撑不了多久了。”
林枫心中一动。这或许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华南制药倒下,其留下的市场空白和潜在的社会影响巨大;但如果能趁机将其纳入麾下,全省中医药产业的格局将彻底改写。
他站在办公室的全省地图前,目光深邃。整合的道路,才刚走完一半。真正的硬仗,恐怕还在后面。他需要仔细谋划,等待最佳的出手时机。
风暴,似乎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