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宁实在坐得心焦,索性回屋打开电脑开始搜索。
因为平日里帮太爷太奶搜索了很多东西,她现在想要查找什么资料特别专业。
她按照自己事先想好的几个关键词开始搜,然后很快就搜到了结果。
看着电脑上展示出的内容,沈宁内心一阵沉重。
她坐在那里也没起来,冲外屋喊道:“爸,妈,小姑,你们进来看看。”
听到她的召唤,外屋的几人一起走了进来。
“你这是查到啥了?”沈乐山率先问道。
沈宁指了指屏幕,说:“我查到了一篇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什么专访?专访谁?”沈乐芳挤到了沈宁的身边。
沈宁索性站起身,把位置腾给了小姑。
沈乐芳也没客气,在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旅美华人回国为母校捐款建图书馆?”
沈乐芳快速地扫过那篇文章,轻声念道。
沈宁找到的是一篇发表于《云省日报》的采访稿,采访时间是1996年。
这个稿件采访的人是一位叫做安慧的女士。
安慧女士是一名美籍华人,在国外一所大学工作。
她这次回国有两件事,一件是处理家事,一件是寻找故人。
安慧女士是在1980年出的国,之后一直没有再回来。
她这次回国是为了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同时也把父母平反后返还的一些书籍资料捐献给云省大学。
安慧女士说,她父母都是学校的教师,她是在学校长大的,运动前也曾经在学校教书。
虽然家里遭遇了很多不公,但她对学校还是有感情的。
这次离家,再回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所以她想把父母留下的东西都捐给学校。
另外捐出的还有她多年的积蓄五万美金,希望能够帮助学校重修图书馆。
她说为图书馆捐书,是云大校友流传多年的传承。
她希望这个传承不要丢。
沈乐芳一边看,一边将稿子的内容复述给站在后面的哥嫂听。
吴萍听着有点不解,问:“安慧?这和奶奶给的人名不一样啊?”
沈彤听妈妈这么问,插话道:“妈,你没看我姐刚才拿出来的那个字条?
安然的母亲叫做都敏慧,父亲叫做安兴怀。安慧,这应该是把父母的名字组合在一起了吧?”
沈彤的话刚说完,沈乐芳就赞成地说:“对,采访上说了,这位安慧女士有个曾用名叫做安然。
这一下子就对上了!”
吴萍还是有些想不明白,忍不住小声嘀咕:“好好的,怎么改名了?安然这名字不是很好听吗?”
沈宁站在一边听见了母亲的质疑,却没有开口。
她隐隐的觉得自己似乎能够体会那位安然女士的想法。
报纸上肯定不会说一些负面的内容,可仅仅看一下安然的经历,就能看出虽然她叫“安然”,日子却过得并不安然。
在那十年里,她经历了父母双亡,名誉尽失,被迫下乡,甚至劳动改造等等一系列不公待遇。
恐怕对当时的生活彻底失望了。
所以,在拿到父母的平反证明后第一时间选择了出国,并且放弃了原有的国籍。
这一系列行为就足以证明当时的她必然是心存愤懑的。
哪怕这次回国,沈宁觉得这位安女士为母校捐款可能都是另有原因——
她想把声势搞起来,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
在沈宁想这些的时候,沈乐芳已经继续说道:“安慧回国的第二件事是想要寻找故人。
她说她想寻找的是当年父亲的一个学生,名叫许春雨。当年在出版社工作。”
“许春雨?”沈乐山与吴萍同时惊讶地重复道。
“对,许春雨。”沈乐芳的声音也很激动。
她赞赏地说:“宁宁真厉害,这么快都找到线索了,比你姑父强太多了!你看他到现在还啥也没查到。”
沈乐芳说着,神情中已经带出了不满。
沈乐山在她背上拍了一下,斥道:“别胡说。你也不看看时间,段博这会儿估计还没到地方呢。少在孩子面前胡说八道。”
沈乐芳当然没有指责自己丈夫的意思。
她就是激动之下顺嘴一说。
此时被大哥训斥她也没有吭声,只是咳了声继续往下看。
“哎,这就完了?找着没啊?”
沈乐芳滑动着鼠标,原本还想看后面的结果呢,然后发现这个采访稿写到这儿竟然戛然而止!
不禁着急了。
她转头看向沈宁:“宁宁,你就找到这一篇?后面的呢?找着没啊?”
沈宁说:“我就搜到了一篇这个,别的没搜着。这个文章说白了我觉得就是安慧砸钱搞的寻人启事。
估计她肯定是想方设法也寻不着人,所以只能借助媒体的力量了。”
她说着用手指了指电脑:“姑姑你看,这里面引用的安慧的话,说的最多的就是许春雨家里的情况,这一看就是在寻人啊!”
沈乐芳赞成侄女的说法,点头:“确实,那时候是九十年代,各方面讯息并不发达。想要找人,真没那么容易。
更何况,看文章也能看出来这个安慧时间紧迫,她大概是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找到人,又特别想找,所以干脆砸钱了。”
说到这儿她又急了:“这也没个后续吗?最后找着了没啊?”
沈宁叹了口气:“时间距离太久了,那时候的资料网上不太好找。我刚才翻了半天就找到这一篇。”
听她这么说,沈乐芳立刻站起来,把沈宁拉过去坐下:“你现在继续找,好好找,我们就在这儿等着!”
沈乐山夫妇也连连点头。
沈彤却等不及了,她跑回屋拿出自己的平板,也坐在姐姐的床上搜索起来。
很快,屋里重新变得安静。
姐妹俩耐心地寻找着资料,几个大人却老实的坐在一边,看着她们,大气都不敢出。
生怕打扰到两人的速度。
就这样又过了十几分钟,就在三个大人又快要憋不住的时候,沈乐芳的手机忽然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