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岱源教授的话语,宛如古寺中那悠扬而深远的钟声一般,在陈默的内心深处不断回响。这声音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仿佛与古代的贤哲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给陈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先人们的智慧和思想,在这一刻与他紧密相连。这种感觉既奇妙又令人陶醉,让他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然而,与此同时,陈默也深深体会到了肩负文明“守夜人”责任的沉重。他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使命,更是对整个文明的守护和传承。
在接下来的数日里,陈默一直被这种奇特的清醒与沉思所笼罩。他的思绪如同被风吹动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不断地思考着秦岱源教授的话语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这种状态既让他感到兴奋,又让他感到压力倍增。但无论如何,他都知道,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个需要他去勇敢面对和承担的挑战。夜深人静,未名湖畔。陈默独自坐在常坐的那块青石上,面前摊开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博雅塔的剪影沉默地立在深蓝天幕下,湖面倒映着疏星淡月。晚风带着水汽拂过,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躁动的心绪渐渐沉淀。
他从帆布包里取出那个旧木盒。打开,赵老所赠的那套精钢刻刀静静躺在绒布上,冰冷、锐利,闪烁着幽微的光。这是“技”,是“器”,是来自故乡和传承的实在之物。而脑海中萦绕的文献学脉络,是“道”,是通往浩瀚文明的路径。
指腹抚过刻刀冰冷的刃面,感受着那份熟悉的触感,陈默的眼神愈发坚定。来到燕园,绝不仅是换一个地方读书。这是一个需要重新锚定方向的全新起点。他不能再依赖过往那种凭借天赋和兴趣的摸索,必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严谨的体系,将过去与未来,技艺与学术,修身与治学,真正熔铸一炉。
他拧开钢笔,在新的一页顶端,郑重写下:
“四时修行录”
笔尖落在纸上,发出沉稳的沙沙声。他没有列冗长的条目,而是将思绪凝练,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彼此支撑的象限。
其一,治学·入海寻航
核心只有两条:“精读原典,构筑根基”与“追踪大家,磨砺思维”。
他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课堂知识。秦教授提到的《汉书·艺文志》只是起点。他计划以《书目答问》为罗盘,每周至少两个完整的下午,雷打不动地“泡”在图书馆古籍阅览室。不求快,不求多,力求精熟一部再及下一部。同时,他留意到系里几位老先生的研究领域和治学风格,决定有选择性地去旁听他们的课程和讲座,不只是学知识,更是学习他们提出问题、分析材料、构建论证的“心法”。学术之路,需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能望得更远。
其二,修身·动静一如
这是他为自身特质设定的独特框架。
“动”,是每日清晨六点,于湖畔僻静处的太极拳晨课。重点不再是套路演练,而是将站军姿时领悟的“守中”之意,与太极“松活弹抖”的内劲要求深度融合,追求在极动中寻找到那份极静的“定”。他将尝试把在古籍中读到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哲学感悟,融入拳架的神意之中。
“静”,则是雕刻。他大幅削减了单纯练习性的雕刻时间,转而将其与学术思考结合。比如,在研读汉代文献时,便尝试雕刻一枚带有汉简笔意或瓦当纹饰的玉牌或木印。让刻刀不仅在木材石料上游走,更在历史的纹路与美学的意境中穿行。这既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对所学知识的另一种形式的“理解”与“输出”。
其三,实践·知行相济
他摒弃了泛泛的社交和活动设想,聚焦于两处:
武馆教学被他重新定位为“验证与传播的道场”。他不再视其为单纯的兼职,而是将其作为检验自身对太极拳理理解深度的试金石。他计划针对不同学员(尤其是那些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学员)设计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尝试用现代语言和身体逻辑,阐释古老的太极哲学。
文玩市场的行走则定义为“眼力与学识的校场”。他会保持与潘家园老师傅的交流,但目的更明确:利用正在学习的版本学、器物学知识,去观察、辨析那些流通的古旧物件,将书本上的理论置于真伪混杂的“战场”上进行淬炼。这不仅是乐趣,更是极致的学术实践。
其四,养心·张弛有度
他深知弦绷太紧易断的道理。为此,他特意留出“余裕”的空间。
“固定的留白”:每周日下午,不安排任何必须完成的任务。或漫无目的地散步,或去听一场与专业无关的讲座,或 simply 在湖边发呆,让思维自由徜徉。
“有目的的阅读”:每月读一本与文献学、武术、雕刻全然无关的“闲书”,可能是哲学,可能是游记,甚至是一本优秀的小说,以此保持精神世界的透气性与开阔度。
笔尖终于离开纸面。这份名为“四时修行录”的计划,简洁,却内在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它不像一份待办事项清单,更像一幅个人成长的生态系统图。他知道,未来必有调整,但核心精神已然确立:以学术研究提升境界,以身心修行滋养底蕴,以实践验证巩固所学,三者循环往复,互为资粮。
合上笔记本,收好刻刀。夜色更深,寒气侵人。他站起身,无需刻意,自然而然地拉开太极架式。云手、单鞭……动作在夜色中流畅展开,意识放空,身体遵循着千锤百炼的记忆而动,与这湖、这风、这夜融为一体。
白日的理性思辨与此刻的身体感悟,如同呼吸,一吐一纳,构成了他生命完整的节律。
收势,气息沉静,心湖澄澈。
他抬头,望了一眼浩瀚的星空,然后转身,步履沉稳地走向宿舍的灯火。
新的开始,不在于宏大的宣言,而在于这夜深人静时的独自谋划,在于这平凡一日将尽时,内心燃起的、指向明天的笃定火光。路,已在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