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日暖,和煦的春风拂过青竹村的田野,带来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苏凌薇家那片位于村西的玉米试验田,已然成了村子里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当初那破土而出的嫩绿幼芽,经过月余的生长,如今已长成半人多高、茎秆粗壮、叶片宽大油绿的茁壮植株。它们整齐地排列在田地里,宛如一队队精神抖擞的士兵,沐浴着充足的阳光雨露,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宽厚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与周边田地里那些略显单薄、颜色浅淡的粟苗、麦苗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这迥异于寻常庄稼的长势,自然引来了更多村民的驻足围观和窃窃私语。每日清晨或黄昏,总有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田埂上,对着这片长势惊人的玉米指指点点,眼神中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情绪。
“啧啧,你们快瞧这苗子!长得可真敦实!这茎秆,快赶上俺家小娃的手臂粗了!叶子更是宽大,快有巴掌宽了!”一个中年汉子蹲在田埂边,忍不住伸手想去触摸那油光发亮的叶片,又怕碰坏了似的缩回手,语气里满是惊叹。
“是啊,从来没见哪种庄稼能长得这么旺相!这才多少日子,就蹿这么高了!这‘玉米’到底是个啥金贵物事?瞧着比咱们的稻谷还精神!”旁边一个妇人附和道,脸上写满了好奇。
然而,也有那经验丰富、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成农户,看着那过分茂盛、几乎不见杂草的植株,心里不免犯起了嘀咕,眉头紧锁。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捻着胡须,忧心忡忡地对身旁的人低语:“长得好是好,瞧着是喜人。可……可别是光长个子不结穗的‘疯长’啊?庄稼这东西,有时候长得太旺了,反而把劲儿都用在杆子和叶子上了,到时候结的穗子又小又瘪,那才叫糟蹋了地力,白费了这么多心思和功夫!”
这些或羡慕、或惊奇、或担忧的议论,如同田间的风,不可避免地传到了苏凌薇的耳中。她听闻后,只是淡然一笑,并未多做解释,依旧每日雷打不动地到玉米田里进行细致的巡查。她深知,作物的生长,并非越茂盛越好,科学精细的管理才是高产稳产的关键。她需要观察的,是健康状态下的旺盛,而非营养失衡的徒长。
她仔细地穿行在玉米行间,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株玉米。她观察着植株的整体长势、叶片的颜色是健康的墨绿还是偏淡、叶缘是否有卷曲或病斑、以及土壤的湿润程度(墒情)。很快,她就发现了问题。部分植株在靠近根部的位置,萌生出了多余的分蘖(俗称“丫子”)。这些分蘖会与主茎争夺宝贵的养分和水分,若任其生长,必然会影响主茎果穗的发育,导致穗小粒瘪。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去蘖”工作。她弯下腰,动作精准而轻柔,熟练地将那些多余的分蘖一一掰除,只保留最强壮的主茎。这一举动,恰好被前来查看的几位村民看在眼里,顿时引起了他们的不解和惊呼。
“凌薇丫头!你这是干啥?好好的苗子,为啥要掰掉这些杈子?这不是糟蹋东西吗?”一位大婶心疼地喊道,仿佛凌薇掰掉的是她家的苗子。
苏凌薇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细汗,耐心地解释道:“三婶,您别急。这些多余的杈子,叫做分蘖。它们长在这里,会跟主杆抢肥料、抢水分。掰掉它们,是为了让主杆长得更壮实,把所有的劲儿都用在正地方,将来结的棒子才能又大又饱满。”她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其中的科学道理。
村民们听着,似懂非懂,将信将疑。毕竟,祖辈传下来的经验里,可没有“掰苗”这一说。紧接着,他们又看到凌薇拿着小锄头,在玉米根部周围小心翼翼地松土、除草,并进行培土,将植株根部的土壤壅高,形成一个一个小土堆。
“这草不是刚锄过没多久吗?怎么又松土?还把这土往根上堆?”又有人发出疑问。
凌薇继续解释道:“勤松土,除草,是为了打破土壤板结,让庄稼的根系能更好地‘喘口气’,长得更深、更壮实,这样才更耐旱。培土呢,是为了防止玉米长大以后被风吹倒,也能让根系扎得更稳。”她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培土的技巧和合适的厚度。
这些精细到近乎“苛刻”的管理措施,在习惯了粗放式耕作的村民们看来,简直是闻所未闻,新奇无比。虽然经过曲辕犁和防治病虫害两件事,如今已很少有人敢当面质疑凌薇的决定,但私下里的议论和观望却从未停止。大多数人还是抱着一种“看看再说”的态度,想等到秋收时节,用最终的收成来验证这一切是否值得。
苏老栓如今是这片玉米田最忠实的守护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他虽然也听不懂孙女那些关于“分蘖”、“根系”的深奥道理,但他无条件地相信孙女。每日看着这些在他的看护下,一天一个样、越发茁壮喜人的玉米苗,他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期待也越来越热切。他时常背着手,在田埂上来回踱步,看着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脸上便会不自觉地露出欣慰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秋收时金灿灿的丰收景象。
苏凌薇看着在爷爷精心照料下长势良好的玉米,心中也充满了平静的信心。她知道,任何新事物的接受都需要过程,尤其是对于延续了千百年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民而言。语言的解释总是苍白的,唯有当秋收时节,那一棒棒颗粒饱满、金黄灿烂的玉米真正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的质疑和不解才会烟消云散,这些科学的种植理念才能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这片长势喜人、凝聚了她心血的玉米田,正悄然无声地,为青竹村带来一场超越农具革新、更为深层次的农业认知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