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说越激动,眼眶都有些发红:“后来…后来俺看到温同志都比俺有胆量站出来了,俺…俺这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俺没脸见你,一下午都不敢跟你说话…”
这个憨厚的农村青年,将自己的懦弱、顾虑和事后的羞愧,毫无保留地摊开在了大家面前。
周志听完,脸上没有丝毫责怪,反而露出了理解的笑容。
他拍了拍王铁牛结实的肩膀,语气真诚:“铁牛同志,真的没关系。你的顾虑我能理解,这样的学习机会确实宝贵,害怕让村里失望是正常的。再说了,”他话锋一转,带着信任,“如果真的动起手来,我被人按着打,你肯定不会就在旁边看着,对吧?”
王铁牛猛地抬起头,眼神坚定,毫不犹豫地重重点头:“那当然!俺肯定帮你!”
周志笑了:“那不就行了!这事儿过去了,别再想了啊!”
看着两人冰释前嫌,拳头对拳头地碰了一下,站在一旁的温云清嘴角也不由自主地向上扬起,心里感到一阵欣慰。
第二天中午,秦岳果然守信,带着温云清来到了县城的国营饭店。
饭店里弥漫着油脂和饭菜的混合香气,人声嘈杂,服务员端着盘子穿梭在桌椅之间,带着特有的、略显倨傲的利索。
两人找了个靠墙的角落位置坐下。
秦岳拿起桌上那张菜单,推到温云清面前,声音温和:“看看,想吃什么?”
温云清目光在菜单上扫了一圈,上面的字迹有些已经晕开,但他还是精准地捕捉到了几个关键词。
他抬起头,那双琥珀色的大眼睛里写满了最质朴的渴望,清晰地说道:“肉。”
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想吃红烧肉,还有那个溜肉段。”
对于肚子里缺油水的少年来说,没有什么比大块吃肉更实在、更令人满足的了。
秦岳被他这毫不掩饰的馋样逗得嘴角微扬,他转头对候在一旁、表情有些不耐烦的服务员又加了两个菜:“同志,再加一个地三鲜,一个白菜豆腐汤,四两米饭。”他点的量明显超出了普通两人的份量。
那服务员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婶,闻言皱了皱眉,打量了一下他们俩,特别是看起来年纪尚小的温云清,带着点怀疑的口吻提醒道:“点这么多?咱这儿可不兴浪费啊!吃不完得兜着走!”
秦岳还没说话,温云清已经抬起头,脸上带着乖巧又认真的表情,保证道:“阿姨,我们吃得完,不浪费。”
他那张精致脸蛋配上诚恳的眼神,杀伤力不小。
服务员大婶脸色稍霁,又瞥了一眼旁边坐姿挺拔、气度不凡的秦岳,心里嘀咕了一句“这哥俩长得可真俊”,便没再多说什么,扯下单子转身朝后厨喊菜去了。
等待上菜的间隙,温云清好奇地打量着四周。
很快,他旁边一桌新坐下的两人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对看起来像是经人介绍来相亲的男女。
女方穿着崭新的碎花衬衫,梳着两条油光水滑的麻花辫,脸上扑了粉,带着明显的矜持和审视。
男方则穿着半新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显得有些紧张,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盖上。
两人的对话断断续续地飘过来。
“…李同志在纺织厂工作,那可是好单位啊。”男方的介绍人率先打开话匣子。
“嗯,还行。”女方李同志微微颔首,目光却飘向了窗外。
“王同志在农机站,也是技术骨干!”介绍人继续烘托气氛。
“哦。”李同志的反应依旧平淡。
男方王同志试图自己找话题,磕磕巴巴地问:“李、李同志平时…有什么爱好吗?”
“看看书,听听广播。”李同志的回答简短得像电报。
“那、那挺好的…”王同志词穷了,气氛一度陷入尴尬。
温云清一边竖着耳朵听,一边忍不住弯起了嘴角,觉得这比看戏还有趣。
他亮晶晶的眼睛里闪烁着毫不掩饰的好奇和兴味,像只发现了新奇玩具的小猫。
秦岳将他的小表情尽收眼底,心里觉得好笑,却也没阻止,只是默默地将服务员刚送上来的一杯热水推到他面前,示意他喝点水。
就在这时,旁边那桌的剧情有了新发展。
不知是介绍人哪句话没说对,还是王同志哪个笨拙的举动惹恼了对方,李同志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当王同志再次试图询问她对未来生活的设想时,李同志似乎终于失去了耐心。
她猛地转过头,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子挑剔和怨气,目光在饭店里扫了一圈,最终,竟然直直地落在了温云清和秦岳这一桌!
只见李同志伸手指向他们,对着介绍人和一脸懵的王同志,语气带着一种莫名的愤懑和比较:“王同志,你看看人家!”
这一指,不仅王同志和介绍人愣住了,连正夹起一块金黄溜肉段准备送入口中的温云清也顿住了动作,眨巴着大眼睛,不明所以地看了过去。
秦岳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目光平静地迎向那指向他们的手指。
李同志仿佛找到了有力的论据,声音拔高了些,带着尖锐:“你看看那位小同志!年纪看着不大吧?人家哥哥带他下馆子,点的都是硬菜!红烧肉、溜肉段!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家家里条件好,舍得给弟弟花钱!再看看你,”她的目光转回王同志身上,充满了嫌弃,“第一次见面,就点个青椒炒肉丝和白菜粉条,寒碜不寒碜?一点诚意都没有!连个像样的菜都不会点,以后还能指望你什么?!”
她这一番连珠炮似的指责,逻辑清奇,角度刁钻,直接把温云清和秦岳桌上的饭菜当成了衡量“诚意”和“未来指望”的标准尺子。
“噗——”温云清一个没忍住,差点笑出声,赶紧用手捂住嘴,肩膀却控制不住地微微抖动。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只是安安静静想吃个肉,居然成了别人相亲现场的反面教材…哦不,是正面典型?
但是,拿他们来做例子,不太合适吧。
王同志被说得面红耳赤,张着嘴想辩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介绍人也是一脸尴尬,试图打圆场:“哎呀,李同志,这话不能这么说,王同志他…”
“我怎么不能这么说?”李同志得理不饶人,“找对象不看条件看什么?看他会修拖拉机吗?连顿饭都舍不得,以后过日子还能大方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