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平洋的噬辐藻净化带在阳光下泛着淡绿微光,切尔贝利的辐射值稳定在0.2单位的安全阈值以下时,一份来自华夏核能研究院的深蓝色封面报告,悄然摆上了中枢议院的长条会议桌。报告标题用加粗字体印着——《关于核设施灵能转化利用的可行性分析》,附页的折线图上,两条曲线形成鲜明对比:一条是逐年攀升的核设施防辐射维护成本,去年已达127亿元;另一条是辐射能量转化潜力,若完全开发,每年可产出相当于300万吨标准煤的清洁能源,对应经济效益超180亿元。
“过去三十年,我们对待核辐射的方式只有‘严防死守’——用铅板隔绝、用混凝土封存、用昂贵的冷却系统控制,每年投入上百亿维护,却把这些能量当成了‘烫手山芋’。”核能研究院院长周明远站在投影幕布前,手指点向屏幕上的核电站示意图,“现在精灵族的灵气技术证明,辐射能量能被吸附、转化为无害的灵能。那我们是不是能换个思路:让核设施的‘防辐射防线’,变成‘灵能生产防线’?”
会议室里的讨论瞬间热烈起来。农业部部长王振海率先提出担忧,手里的钢笔在报告上轻轻敲击:“核电站的反应堆、核废料储存库,辐射强度是切尔贝利事故现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切尔贝利是静态污染,可核电站是动态运行的,精灵族的灵气真能承受持续的高强度辐射?万一转化过程中出现泄漏,周边几百万人的安全谁来负责?”
“这个问题我们和精灵族做了三个月的联合实验,所有数据都经过三重验证。”周明远立刻调出一段实验视频,画面切换到核能研究院的特种实验室——阿泽穿着轻便的灵能防护服,站在特制的透明隔离舱内,对面是一台模拟核电站反应堆辐射强度的“灵能辐射源”。随着辐射源启动,阿泽指尖释放的淡绿灵气迅速展开,形成一层致密的光盾,光盾表面偶尔泛起的红光(代表辐射吸附),不到两秒就转化为柔和的绿光(代表无害灵能)。屏幕右下角的实时数据不断跳动:“辐射吸附效率92%,灵能转化纯度98%,隔离舱外辐射值0.01单位,无二次污染。”
“这不是单纯的灵气吸附,是‘灵能转化阵’的作用。”果儿的声音从视频连线中传来,她身后的圣地实验室里,几名精灵族培育师正围着一个小型核辐射模拟装置忙碌,桌上摊开的符文图纸上,复杂的藤蔓纹路清晰可见,“我们在隔离舱内壁刻了三层聚灵符文:第一层负责‘牵引’,把辐射能量集中引导到转化核心;第二层‘分解’,将辐射中的有害粒子与能量分离;第三层‘转化’,把纯净能量转化为可储存的灵能。整个过程是闭环的,辐射能量不会有一丝外泄。”
视频播放到尾声时,画面切到实验后的检测结果:阿泽的灵气波动稳定,没有出现任何紊乱;转化出的灵能通过专用设备接入电网,成功点亮了实验室的LEd灯组,甚至带动了一台小型水泵运转。“我们还测试了长时间负荷——连续72小时高强度辐射转化,灵能转化阵的效率只下降了3%,灵气本身没有受到辐射污染。”果儿补充道,语气带着十足的信心。
会议室里的疑虑渐渐消散,赵峰突然想到了更实际的应用场景:“核废料储存库!全国现在有23个大型核废料储存库,里面存放的乏燃料棒,辐射半衰期长达几万年,每年光维护费用就超过40亿元。如果能用灵能转化技术处理,不仅能消除安全隐患,还能把这些‘沉睡的危险废物’变成‘持续产电的能源宝库’,这才是真正的变废为宝!”
“但改造核设施不是简单的加装设备,现有安全标准都是基于‘防辐射’制定的,比如反应堆的安全壳厚度、核废料的储存容器材质,这些都要重新设计。”科技部副部长刘敏推了推眼镜,手里翻着一份厚厚的《核设施安全规范》,“而且改造期间,核电站要不要停工?全国有16座在运行的核电站,一旦停工,会影响近10%的电力供应。另外,改造费用从哪里来?38亿的试点预算,会不会挤占其他能源项目的资金?”
“这些我们都考虑到了,方案已经做了细化。”周明远拿出一份彩色的改造规划图,用激光笔在图上标注:“第一步,选华东的‘宁海核电站’作为试点——这座核电站有一座闲置的二号反应堆,已经停堆五年,正好用来改造,不影响现有机组的正常发电;第二步,设备制造由华夏核能集团负责,精灵族提供符文模板和灵能转化核心的制作工艺,改造费用从‘国家核能发展专项基金’中列支,不占用常规电力项目预算;第三步,改造完成后,先进行三个月的低强度辐射转化测试,比如处理低放射性的核废水,达标后再逐步提升功率,对接反应堆的正常运行。”
方案细节周全,高层很快拍板批准。半个月后,由20名华夏核能工程师、5名精灵族技术专家组成的联合改造组,正式进驻宁海核电站。当第一块刻有聚灵符文的钛合金板被起重机吊到二号反应堆的安全壳外时,果儿亲自上手调试——她指尖泛着淡绿灵气,轻轻拂过金属板上的纹路,原本冰冷的钛合金瞬间泛起柔和的绿光,符文线条像活过来一样,在板面上流转。
“这些符文要和反应堆的辐射场精准对齐,偏差不能超过3毫米。”果儿蹲在金属板旁,用灵气笔修正一处细微的纹路偏差,“聚灵符文的作用是‘引导’,如果位置偏了,辐射能量可能会在安全壳内堆积,导致温度升高。”
改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灵能转化核心”的安装。这个由圣地灵晶砂混合特殊金属制成的核心,外形像一个半人高的圆柱,表面布满了精灵族的古老符文,重量却只有普通金属的三分之一。当工程师们用专用机械臂将核心吊入反应堆内部的转化舱时,阿泽特意在核心周围布置了三层灵气缓冲带:“第一层是‘吸附带’,直接接触辐射;第二层‘过滤带’,分离杂质;第三层‘稳定带’,确保转化后的灵能输出平稳。就算出现突发情况,缓冲带也能暂时储存辐射能量,不会外泄。”
三个月后,宁海核电站的灵能转化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在控制室里,核能工程师李哲按下启动按钮的瞬间,屏幕上的辐射监测曲线开始缓慢下降,而灵能输出曲线则同步上升——原本被安全壳牢牢锁住的辐射能量,通过聚灵符文的引导,源源不断地流入转化核心,再通过专用电缆,转化为电能接入电网。
“成功了!”控制室里爆发出欢呼声,李哲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辐射吸附效率91%,灵能转化功率达到设计值的95%,输出的电能已经能满足周边三个乡镇的日常用电需求!更重要的是,安全壳外的辐射值始终稳定在0.01单位,比国家标准还低10倍!”
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各地的核电站纷纷申请加入改造计划。西北的“敦煌核电站”甚至提出,要将灵能转化技术与当地的光伏电站结合——白天用太阳能发电,夜晚用核设施转化的灵能发电,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
核废料储存库的改造也同步推进。在西南的“赤水核废料储存库”,改造组创新地将噬辐藻与灵能转化技术结合:在储存库周边的地下土壤中,种植改良型噬辐藻,先由藻类吸附浅层的辐射能量,减少土壤污染;再通过地下的灵能管道,将深层储存库的辐射能量引导至地面的转化站,转化为灵能后,一部分用于储存库的恒温控制系统,另一部分并入当地电网。
“以前这里的土壤辐射值是0.8单位,现在降到了0.2单位,周边的荒滩上已经长出了野草。”储存库负责人王海涛笑着说,“改造前,我们每年要花3000多万元用于土壤修复和设备维护;改造后,不仅维护成本下降了60%,还能每年向电网输送200万千瓦时的电能,光电费收入就有120多万元。”
灵能转化技术的应用还延伸到了更细分的领域。在江南的“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园”,一家公司与精灵族合作,开发出“便携式灵能转化装置”——这种像行李箱大小的设备,能处理医院放射科、工业探伤设备产生的低强度辐射,将其转化为可用于野外作业的灵能电源。“以前地质勘探队在有辐射的区域作业,要携带沉重的防辐射设备和备用电池,现在有了这个装置,既能消除辐射威胁,又能获得稳定电源,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公司负责人张磊介绍道,目前这种设备已经接到了来自东南亚、非洲的200多台订单。
不过,改造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东北的“松辽核电站”改造时,由于设备老化,灵能转化核心的温度突然升高到120c,辐射吸附效率瞬间从90%下降到60%,控制室里的警报声此起彼伏。危急时刻,果儿带领精灵族培育师,用本源灵气强行注入转化核心,同时指挥工程师调整冷却系统的水流速度。经过四个小时的紧急处理,核心温度终于降到了安全范围,辐射吸附效率也恢复正常。
“这次事故给我们提了醒,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周明远在后续的全国核设施安全会议上强调,“我们已经建立了‘灵能转化安全监测网’,每个改造后的核设施,都配备了3套独立的灵能检测仪和应急灵气储备系统。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在10分钟内自动启动应急预案,切断辐射源与转化核心的连接,同时释放应急灵气进行隔离。”
随着技术的成熟,核设施灵能转化的范围越来越广。从大型核电站的反应堆、核废料储存库,到医院的放射治疗设备、工业用的辐射检测仪,甚至是退役的核动力潜艇,只要存在辐射能量的地方,都能通过灵气技术转化为可用的清洁能源。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特意将华夏的灵能转化技术列为“全球核安全最佳实践案例”,并邀请华夏和精灵族的专家,为俄罗斯、法国、阿根廷等拥有核设施的国家提供技术培训。
在宁海核电站的观景平台上,果儿和林木看着夕阳下的反应堆——曾经冰冷的钢铁建筑,如今因为灵能转化装置的运行,泛着柔和的绿光,与远处的稻田、村庄构成了一幅温暖的画面。“以前总觉得,核辐射是破坏生命的敌人,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后遗症’。”果儿靠在林木肩上,声音轻柔,“现在才发现,只要找对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连‘危险’都能变成滋养生命的能量。”
林木握住她的手,指着远处村庄里亮起的灯光:“你看,那些灯光里,有一部分就来自我们转化的灵能。这就是科技与灵气的真正融合——不是对抗自然,而是理解自然、利用自然,让曾经的‘负担’,变成守护家园的‘宝藏’。”
夜幕降临,宁海核电站的灵能转化装置依旧在平稳运行,淡绿色的灵气顺着管道流淌,为周边的城市带来光明与温暖。在更远的地方,更多的核设施正在进行改造,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防辐射堡垒”,而是充满生机的“能量转化站”,用灵气与科技的双重力量,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