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沙滩的日出还在脑海中闪着金光,苏家人的赶海余兴未消,江亦辰便提议前往距离石狮四十公里的惠安小岞岛。“那里是惠安女的聚居地,不仅有原生态的渔村风光,还能乘渔船出海捕鱼,体验真正的渔家生活。”他翻着手机里的攻略,“而且小岞岛的海岸线更曲折,礁石更多,据说能捡到不一样的贝壳和海螺。”
“惠安女?是不是穿着花头巾、短上衣、宽裤脚的阿姨们?”念念想起之前在画册上看到的形象,好奇地问道。
“是啊,”苏晓棠笑着点头,“惠安女的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有特色,我们还能看到她们织渔网、晒海鲜的场景呢。”
苏母一听,立刻来了兴致:“早就听说惠安女勤劳能干,这次一定要亲眼看看。”
收拾好行李,带上前一天捡的满满一袋贝壳,一家人驱车前往小岞岛。车子驶上跨海大桥时,海面风平浪静,湛蓝的海水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渔船在海面上缓缓行驶,留下一道道白色的航迹。念念趴在车窗上,数着远处的渔船,嘴里念叨着:“一艘、两艘、三艘……好多渔船呀!”
抵达小岞岛时已近中午,阳光明媚,海风和煦。岛上的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种着高大的木麻黄树,树叶在海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沿途的民居大多是石头砌成的,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屋顶覆盖着红色的瓦片,搭配着远处的大海,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渔村画卷。
他们预订的民宿就在小岞镇中心,是一栋两层的石头小楼,老板是一对年轻的惠安夫妇,丈夫叫阿明,妻子叫阿玲,阿玲正是一位地道的惠安女。她穿着标志性的天蓝色斜襟短上衣,黑色宽裤脚,头上裹着鲜艳的花头巾,只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笑容格外淳朴。
“欢迎你们来小岞岛!”阿玲热情地迎上来,接过他们的行李,“一路辛苦了,快进屋歇会儿,午饭我已经准备好了,都是刚从海里捕捞上来的海鲜。”
民宿的院子里晒着渔网和海产干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鱼腥味和阳光的味道。一楼的餐厅面朝大海,透过窗户就能看到远处的海岸线和渔船。餐桌上已经摆满了菜肴:清蒸鱼、白灼虾、炒花蛤、紫菜蛋花汤,还有一盘金黄酥脆的炸海蛎,每一道菜都散发着鲜美的香气。
“尝尝这道炸海蛎,”阿明给念念夹了一个,“这是我们小岞岛的特色菜,海蛎都是今早刚挖的,肉质饱满,裹上淀粉和蛋液炸至金黄,外焦里嫩,可好吃了。”
念念咬了一口,海蛎的鲜甜混合着外壳的酥脆,味道果然绝佳,她连连点头:“好吃!比昨天的海蛎煎还好吃!”
苏父尝了一口清蒸鱼,鱼肉鲜嫩多汁,没有一点土腥味,忍不住赞叹:“这鱼真鲜!阿明,你们平时都是自己出海捕鱼吗?”
“是啊,”阿明点点头,“我们岛上的男人大多以捕鱼为生,我每天凌晨就出海,中午回来,捕到的海鲜要么自己吃,要么卖给镇上的饭店。”他指着窗外的渔船,“你们看,那艘挂着红色旗帜的就是我的船,明天我带你们出海捕鱼,体验一下我们渔民的生活。”
“真的吗?太好了!”念念兴奋地拍起手来,“我要和爸爸一起捕鱼,抓一条最大的鱼!”
“没问题,”阿明笑着说,“明天凌晨四点出发,正好赶上早潮,能捕到不少鱼。不过要起早,你们能起得来吗?”
“能!肯定能!”念念用力点头,生怕阿明反悔。
吃过午饭,阿玲提议带他们去岛上的风车岛逛逛。“风车岛是小岞岛的标志性景点,有很多大风车,还有原生态的礁石滩,能捡到很多漂亮的贝壳和海螺,比石狮的沙滩还多。”
一行人沿着海边的公路往前走,路边的木麻黄树随风摇曳,偶尔能看到惠安女背着竹筐,戴着花头巾,在田间劳作,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念念好奇地盯着她们的服饰,小声问苏晓棠:“妈妈,惠安女阿姨们为什么要裹着头巾呀?”
“因为海边风大,阳光也强烈,裹着头巾可以防风防晒,”苏晓棠解释道,“而且这是她们的传统服饰,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是惠安文化的象征。”
阿玲补充道:“我们惠安女的服饰可有讲究了,花头巾是用细棉布做的,上面的图案都是手工绣的,每个人的头巾图案都不一样;短上衣是斜襟的,方便干活;宽裤脚则能防止海水打湿裤子,特别实用。”
说话间,就到了风车岛。远远望去,十几座白色的大风车矗立在海边的山头上,叶片在海风的吹拂下缓缓转动,与蔚蓝的大海、洁白的云朵相映成趣,像一幅童话般的画面。礁石滩上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礁石,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乌龟,有的像蘑菇,经过海浪的长期冲刷,表面变得光滑圆润。
“哇!大风车好大呀!”念念兴奋地朝着大风车跑去,江亦辰连忙跟上去,生怕她摔倒。
礁石滩上果然有很多贝壳和海螺,种类比石狮的沙滩丰富得多。有通体雪白的扇贝,有带着螺旋纹路的海螺,有像扇子一样的海菊蛤,还有颜色鲜艳的虎斑贝。苏晓棠和苏母蹲在礁石旁,小心翼翼地捡着贝壳,时不时发出惊喜的叫声。
“晓棠,你看我捡到了什么!”苏母举起一个拳头大小的海螺,海螺的外壳呈棕红色,上面布满了黑色的条纹,“这个海螺真漂亮,回家可以做成摆件。”
“妈,你真厉害!”苏晓棠笑着说,“我捡到了一个海菊蛤,你看,像不像一把小扇子?”
江亦辰则带着念念在礁石缝里寻找小螃蟹和小海螺。礁石缝里的小螃蟹比滩涂上的更大更肥,颜色也更鲜艳,有的呈红色,有的呈青色,还有的带着花纹。念念在江亦辰的帮助下,抓到了好几只大螃蟹,还捡到了一个会喷水的小海螺,开心得合不拢嘴。
“爸爸,你看,这个海螺会喷水!”念念拿着海螺,对着江亦辰喷水,笑得一脸灿烂。
“小心点,别喷到眼睛里,”江亦辰笑着躲开,“这个是响螺,放在耳边能听到海浪的声音,比昨天的海螺声音更清晰。”
阿明和阿玲则在一旁给他们介绍岛上的情况:“我们小岞岛虽然不大,但物产丰富,除了海鲜,还有花生、红薯、紫菜等特产。我们的紫菜都是纯天然晾晒的,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用来做紫菜蛋花汤或者凉拌,味道都特别好。”阿玲还说,岛上的惠安女不仅勤劳能干,还擅长织渔网、做海鲜干货,很多游客都会买一些带回家做纪念。
夕阳西下时,一行人依依不舍地离开风车岛。回到民宿,阿明和阿玲已经开始准备晚餐,晚餐依旧是丰盛的海鲜大餐,还有一道特色菜——惠安鱼卷。鱼卷是用新鲜的鱼肉和猪肉混合制成的,切成薄片,蒸熟后蘸着酱油吃,口感q弹,味道鲜美。
“这惠安鱼卷是我们的拿手菜,”阿玲笑着说,“做法很复杂,要把鱼肉去皮去骨,剁成鱼泥,再加入猪肉馅、葱花、姜末等调料,搅拌均匀后卷成卷,蒸熟即可。以前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做,现在游客多了,我们经常做给游客吃。”
“味道真不错,”苏父一边吃,一边赞叹,“既有鱼肉的鲜甜,又有猪肉的香味,口感还这么q弹,真是太好吃了。”
晚餐后,阿明给他们讲了明天出海捕鱼的注意事项:“明天凌晨四点在民宿门口集合,穿舒服的衣服和鞋子,最好穿一件外套,海边早上有点凉。我会准备好捕鱼的工具,你们只要负责体验就行,放心,我会保证你们的安全。”
“好的,我们一定准时到,”江亦辰点点头,“需要我们帮忙做什么吗?”
“不用,你们就负责玩得开心,”阿明笑着说,“捕鱼的技巧我会教你们,很简单,一看就会。”
夜里,小岞岛格外安静,只有海浪拍打着礁石的声音和远处渔船的汽笛声。念念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明天出海捕鱼的场景,嘴里时不时念叨着“捕鱼”“大鱼”。苏晓棠陪着她,给她讲了几个关于大海的故事,直到她渐渐进入梦乡。
凌晨四点,天还没亮,窗外一片漆黑,只有远处的渔船灯火闪烁。苏家人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后,穿上外套,来到民宿门口集合。阿明已经准备好了渔船,停在不远处的码头。一行人沿着海边的小路往前走,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在脸上有点凉,但让人精神振奋。
码头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阿明的渔船不算太大,但很干净整洁。船上有渔网、钓竿、救生衣等设备,还有一个小小的船舱。阿明帮他们穿上救生衣,叮嘱道:“上船后一定要站稳,不要随意走动,捕鱼的时候听我的指挥,不要擅自行动。”
一行人小心翼翼地登上渔船,阿明发动引擎,渔船缓缓驶离码头,朝着大海深处驶去。此时的海面风平浪静,渔船在海面上轻轻摇晃,像摇篮一样。远处的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星星还在天边闪烁,月亮像一个银色的圆盘,挂在海平面上,景色十分迷人。
“妈妈,你看,星星好亮呀!”念念趴在船舷上,指着天边的星星,兴奋地说。
“是啊,海边的星星比城里亮多了,”苏晓棠笑着说,“因为海边没有灯光污染,所以能看到很多星星。”
渔船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抵达了捕鱼海域。此时天已经蒙蒙亮,太阳渐渐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阿明停下渔船,开始准备捕鱼工具:“我们今天用拖网捕鱼,这种方法能捕到很多鱼,你们可以帮忙拉渔网。”
阿明把拖网的一端固定在船上,然后把渔网扔进海里,渔网在海水中展开,像一张巨大的网,朝着海底沉去。“现在我们要等半个小时,让渔网在海里捕到鱼,然后一起拉渔网。”阿明说道,给他们每人递了一杯热茶,“海边早上凉,喝点热茶暖暖身子。”
等待的时间里,江亦辰和苏父站在船舷边,欣赏着海上的日出。太阳越升越高,金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海面,海水被染成了金色,远处的渔船在晨光中渐渐清晰,像一个个小小的剪影。苏母则和阿玲坐在船舱里,聊着家常,阿玲给她讲了很多惠安女的故事,比如她们如何织渔网、如何照顾家庭、如何和男人们一起出海捕鱼,苏母听得津津有味。
念念则在船上跑来跑去,好奇地观察着船上的一切,时不时问阿明一些问题:“阿明叔叔,渔网能捕到鲸鱼吗?”“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鱼在海里睡觉吗?”阿明耐心地一一解答,还教她识别不同的渔船和渔网。
半个小时后,阿明喊道:“好了,我们开始拉渔网!”江亦辰和苏父立刻上前,抓住渔网的绳子,用力往上拉。渔网很重,里面装满了鱼,他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一点点把渔网拉上船。
“哇!好多鱼呀!”念念看着渔网里的鱼,兴奋地跳了起来。渔网里有各种各样的鱼,有红色的鲷鱼,有银色的带鱼,有扁平的比目鱼,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小鱼,还有一些虾、蟹、贝类,满满一网,收获颇丰。
阿明和阿玲连忙把渔网里的鱼分拣出来,放进不同的桶里。“这些鱼都是新鲜的,今天中午我们就吃这些鱼,保证鲜美!”阿明笑着说,给念念递了一条小小的鲷鱼,“这条鱼送给你,你看它多漂亮。”
念念小心翼翼地接过鲷鱼,鱼身红彤彤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开心地说:“谢谢阿明叔叔,我要把它带回家,养在鱼缸里。”
“这条鱼是海鱼,养在鱼缸里活不了多久,”阿明笑着说,“不如我们把它做成美食,尝尝它的味道,好不好?”
念念犹豫了一下,点点头:“好,那我们中午就吃它。”
接下来,他们又撒了几次网,每次都有不错的收获。苏晓棠和苏母也加入了拉渔网的队伍,虽然力气不大,但也尽心尽力,体验着捕鱼的乐趣。念念则在一旁帮忙分拣小鱼,时不时发出惊喜的叫声,船上的气氛格外热烈。
上午十点左右,渔船满载而归,朝着码头驶去。回到民宿,阿明和阿玲开始处理捕到的鱼,苏家人则在院子里休息。阿玲把一部分鱼清洗干净,做成了午餐,还有一部分则腌制成了咸鱼,晒干后可以带回家。
午餐的海鲜大餐比前两顿更丰盛,有清蒸鲷鱼、红烧带鱼、香煎比目鱼、白灼虾、炒花蛤,还有一锅鲜美的鱼汤。每一道菜都鲜美无比,让人回味无穷。念念最喜欢吃清蒸鲷鱼,鱼肉鲜嫩多汁,没有一点腥味,她一口气吃了大半条。
“这趟出海捕鱼真是太值了,”苏父一边吃,一边感慨,“不仅体验了渔民的生活,还吃到了这么新鲜的海鲜,真是难忘的经历。”
“是啊,”苏母点点头,“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捕鱼,这次亲身经历了,才知道渔民的辛苦和不易,也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下午,阿玲带他们去镇上的渔村集市逛逛。集市上热闹非凡,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海鲜和特产,有刚捕捞上来的鱼、虾、蟹、贝类,有晾晒好的海鲜干货,还有当地种植的花生、红薯、蔬菜等。惠安女们背着竹筐,在集市上挑选着食材,她们的花头巾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苏晓棠和苏母在集市上买了很多海鲜干货,有紫菜、海带、咸鱼、虾干等,准备带回家送给亲戚朋友。念念则被集市上的小摊贩吸引,买了一个手工编织的小鱼挂件,还有一串贝壳手链,开心得合不拢嘴。
逛完集市,阿玲带他们去参观惠安女民俗风情园。风情园里展示了惠安女的传统服饰、生活用具、捕鱼工具等,还有很多关于惠安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园内还有惠安女表演,她们穿着传统服饰,跳着欢快的舞蹈,唱着悠扬的渔歌,赢得了游客们的阵阵掌声。
念念被惠安女的舞蹈吸引,也跟着模仿起来,虽然动作不太标准,但学得有模有样,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苏晓棠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欢乐的瞬间。
傍晚时分,一行人回到民宿。阿明和阿玲已经准备好了晚餐,晚餐有咸鱼茄子煲、海带排骨汤、炒花生、红薯粥等,都是当地的特色家常菜。咸鱼茄子煲咸香可口,海带排骨汤营养丰富,炒花生香脆可口,红薯粥香甜软糯,每一道菜都让人食欲大开。
“尝尝这红薯粥,”阿玲给念念盛了一碗,“这是我们岛上自己种的红薯,又甜又糯,用来煮粥特别好吃,还能养胃。”
念念尝了一口,红薯的香甜混合着大米的清香,味道果然不错,她一口气喝了两碗。
晚餐后,苏家人和阿明、阿玲坐在院子里聊天。阿明给他们讲了小岞岛的历史和文化,“小岞岛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以前是一个偏僻的渔村,交通不便,后来修了跨海大桥,游客越来越多,岛上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他还说,现在岛上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岛上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岛上,传承惠安文化。
苏父感慨道:“你们的想法很好,小岞岛的风景这么美,文化这么独特,一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江亦辰点点头:“我们回去后,会给身边的朋友推荐小岞岛,让更多的人来这里旅游,感受惠安文化的魅力。”
夜里,海浪声依旧轻柔,星星在天空中闪烁。苏家人躺在床上,回想着这一天的经历,出海捕鱼的欢乐、集市的热闹、惠安女的淳朴,都让他们难以忘怀。念念梦里还在拉渔网,嘴里时不时念叨着“好多鱼”,小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
第二天清晨,苏家人要离开小岞岛了。阿明和阿玲早早起床,给他们准备了早餐,还塞给他们一大袋海鲜干货和自己种的红薯。“这些都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带回家尝尝,以后有空常来小岞岛玩。”阿玲笑着说。
“谢谢你们的热情招待,”苏晓棠握着阿玲的手,“这几天我们玩得很开心,也感受到了你们的淳朴和善良,以后我们一定还会再来的。”
念念抱着阿明送给她的贝壳风铃,依依不舍地说:“阿明叔叔,阿玲阿姨,再见!我以后还要来和你们一起出海捕鱼,捡贝壳!”
“好,我们等着你来!”阿明和阿玲笑着挥手告别。
车子驶离小岞岛时,念念扒着车窗,恋恋不舍地望着那些白色的大风车和蓝色的大海,嘴里念叨着:“小岞岛,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