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凌晨还浸在微凉的墨色里,沙山的轮廓像沉睡的巨兽,只有几颗亮星挂在天际,映得月牙泉的水面泛着细碎的银光。江亦辰轻手轻脚地起床时,苏晓棠还蜷在炕上睡得安稳,发梢蹭着枕头,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许是梦到了白天胡杨王下的热闹。他把提前备好的厚外套叠放在炕边,又摸了摸棠棠的额头,确认孩子没踢被子,才拿着相机和背包悄悄出门。
院子里的胡杨在晨风中轻轻晃着枝桠,老木匠爷爷已经坐在石凳上抽烟袋了,烟杆是胡杨木做的,烟锅上刻着片小小的胡杨叶。“起这么早?”老木匠爷爷抬头看他,烟袋锅里的火星明灭,“是去月牙泉占位置吧?看日出得赶早,晚了就挤不上好地方了。”
“嗯,想让晓棠和棠棠看最美的日出。”江亦辰蹲下来帮老人续了点烟丝,“我先去前面的铺子买些热乎的豆浆油条,回来再叫她们娘俩起床,省得路上饿。”老木匠爷爷笑着点头:“还是你想得周到,跟你爷爷一个样,疼人都在这些细枝末节上。”
等江亦辰提着早餐回来时,苏晓棠正好揉着眼睛坐起来,身上还裹着他昨晚披的外套。“你去哪了?”她声音带着刚醒的软糯,看到他手里的早餐,眼睛亮了亮,“买了豆浆油条?我好久没吃了。”
“知道你爱吃,特意绕去老铺子买的。”江亦辰把早餐放在桌上,伸手帮她把睡乱的头发别到耳后,“快洗漱吃饭,我们早点去月牙泉,今天人肯定多。”棠棠也被香味叫醒,蹦蹦跳跳地跑到桌边,手里还攥着昨晚放在枕头边的胡杨金叶:“爸爸,我们今天去月牙泉,能捡贝壳吗?我想把贝壳和胡杨叶放在一起。”
“说不定能捡到呢。”江亦辰揉了揉女儿的头,把油条掰成小块递到她碗里,“慢点儿吃,别噎着。”苏晓棠看着父女俩的互动,嘴角忍不住上扬,低头喝了口热豆浆,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连带着清晨的凉意都散了。
出发去月牙泉时,天刚蒙蒙亮,沙地上还留着夜露的湿气。老木匠爷爷和林阿婆坐在三轮车上,江亦辰推着车,苏晓棠牵着棠棠,小石头跟在旁边,手里拿着个小铲子,说要帮棠棠挖贝壳。“月牙泉的水特别清,”林阿婆坐在车上,给孩子们讲月牙泉的故事,“以前啊,这里的泉水能映出沙山的影子,像把镜子嵌在沙漠里,可好看了。”
棠棠听得入神,时不时问一句:“阿婆,月牙泉里有小鱼吗?它们会不会吃胡杨叶呀?”林阿婆笑着摇头:“月牙泉里的小鱼不吃胡杨叶,它们吃水里的小虫子,是保护月牙泉的小卫士呢。”
走了大概半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月牙泉的轮廓——一弯泉水嵌在沙山之间,水面像被揉碎的银箔,岸边的芦苇丛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几只水鸟掠过水面,留下圈圈涟漪。江亦辰赶紧找了个靠近泉水的位置,铺好带来的布垫,让苏晓棠和孩子们坐下,自己则拿着相机,四处寻找最佳拍摄角度。
“你看,太阳要出来了!”苏晓棠突然指着东边的沙山,只见沙山的顶端渐渐染成了浅红色,像被打翻了颜料盘,接着是橙色、金黄,最后一轮红日从沙山后慢慢升起,把水面映得通红,连芦苇丛都镀上了层金辉。
江亦辰赶紧按下快门,把苏晓棠和棠棠的身影定格在晨光里——苏晓棠穿着浅白色的外套,头发被风吹得轻轻扬起,手里牵着棠棠,棠棠举着胡杨金叶,两人的笑脸比晨光还要耀眼。“太好看了!”苏晓棠看着相机里的照片,忍不住感叹,“这张照片要贴在纪念册的第一页,太有意义了。”
“等会儿再给你拍单人照,”江亦辰收起相机,在她身边坐下,“你站在芦苇丛旁边,阳光刚好落在你身上,肯定特别美。”苏晓棠脸颊微微泛红,轻轻推了他一下:“就你会说。”
太阳完全升起后,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棠棠和小石头跑到泉水边,蹲在地上找贝壳,林阿婆坐在布垫上,帮苏晓棠整理绣绷——苏晓棠特意带了块浅蓝色的绣布,想绣一幅“月牙泉晨景图”,把日出、沙山、芦苇都绣进去。“你看这芦苇的颜色,”林阿婆指着岸边的芦苇,“要选浅绿和浅黄的丝线渐变,这样才像晨光里的样子。”
苏晓棠点头,拿出丝线开始配色,江亦辰则坐在旁边,拿出块胡杨木坯,开始刻“月牙泉木牌”。他打算在木牌上刻上月牙泉的轮廓,旁边刻几株芦苇,背面刻上今天的日期和“辰棠相伴”四个字,作为这次月牙泉之行的纪念。
“线穿错了,”江亦辰刻了一会儿,抬头看到苏晓棠在穿针,线总也穿不进针孔,就放下刻刀走过去,从她手里接过针线,“你眼睛离得太近了,容易累,我帮你穿。”他的手指修长灵活,没一会儿就把线穿好了,还细心地打了个结,“慢慢来,别着急,我们有一整天的时间。”
苏晓棠接过针线,开始绣芦苇的轮廓,针脚顺着芦苇的纹路走,偶尔抬头比对一下,生怕绣错了形态。江亦辰则回到木坯旁,继续刻木牌,刻刀在木坯上轻轻划过,木屑落在布垫上,和苏晓棠的绣线混在一起,竟有种奇妙的和谐。
老木匠爷爷走过来,蹲在江亦辰身边,看着他刻的木牌:“纹路走得很顺,比上次刻‘团圆木’时更稳了。”他指着木牌上月牙泉的轮廓,“这里可以再刻深一点,让泉水的弧度更明显,看起来更像月牙。”江亦辰点头,按照老人的建议调整刻刀的力度,老木匠爷爷则在旁边指导:“刻这种自然景色,要顺着木料的纹理,别跟木纹较劲,就像做人一样,顺势而为才舒服。”
苏晓棠听着爷孙俩的对话,忍不住笑了——老木匠爷爷总能把木刻的道理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简单却深刻。她抬头看向江亦辰,他正专注地调整木牌的细节,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上,睫毛投下淡淡的阴影,连额角渗出的细汗都透着认真的光。
中午的时候,大家在月牙泉边的小饭馆吃午饭,点了敦煌的特色菜:驴肉黄面、杏皮水、烤羊肉。棠棠第一次吃驴肉黄面,吃得满脸都是酱汁,苏晓棠拿着纸巾,耐心地帮她擦脸,江亦辰则把烤羊肉上的肥肉去掉,把瘦肉放在她碗里:“多吃点肉,下午才有力气玩。”
饭后,他们沿着月牙泉的岸边散步,苏晓棠一边走一边观察周围的景色,把想绣进帕子里的细节记在心里:“你看那处沙山的阴影,”她指着远处的沙山,“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是浅棕色,照到的地方是金黄色,绣的时候要注意颜色的过渡。”江亦辰点头,拿出手机拍下那处沙山:“我帮你拍下来,回去你可以对着照片绣,更准确。”
走到一处芦苇丛密集的地方,苏晓棠突然停下来,从包里拿出绣绷:“这里的芦苇长得特别好,我想现在绣几针,感受一下晨光里的芦苇是什么样子。”江亦辰赶紧找了块平整的石头,让她坐下,又从包里拿出小马扎,垫在她脚下:“别着凉了,沙地上凉。”
苏晓棠坐下后,拿起针线开始绣芦苇,江亦辰则坐在她身边,拿出相机,拍下她绣帕的样子——阳光透过芦苇的缝隙落在她身上,绣线在她指尖轻轻跳动,画面温柔得像幅画。“等回去把这张照片洗出来,贴在纪念册里,”他轻声说,“旁边写上‘月牙泉边,晓棠绣晨晖’,多有意义。”
棠棠和小石头在旁边的沙地上画沙画,画的是月牙泉和胡杨王,棠棠还在画里加了一家人的身影,说要把沙画拍下来,贴在纪念册里,跟苏晓棠的绣帕和江亦辰的木牌放在一起。“妈妈,你看我们的沙画!”棠棠跑过来,拉着苏晓棠的手去看,“等会儿风把沙画吹走了,我们赶紧拍照!”
苏晓棠跟着女儿跑过去,江亦辰也拿着相机跟在后面,老木匠爷爷和林阿婆站在旁边,看着孩子们的笑脸,眼里满是欣慰。“你看他们,”林阿婆轻声对苏晓棠说,“多像我们小时候,简单的快乐就能满足。以后啊,要多带棠棠出来走走,让她看看不同的风景,长长见识。”
苏晓棠点头:“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等她再大一点,我们带她去更多地方,看更多的胡杨,看更多的风景,让她知道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
下午,他们去了敦煌古城。古城的建筑充满了西北特色,土黄色的城墙、木质的门窗、挂在门口的红灯笼,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苏晓棠一边走一边观察建筑的细节,时不时停下来记录:“你看这个门窗上的雕花,”她指着一处木质门窗,“可以绣进‘月牙泉帕’的角落,作为装饰,肯定特别好看。”
江亦辰拿出手机,拍下门窗的雕花:“我帮你拍详细点,回去你可以对着照片绣。”他顿了顿,又说,“这里的建筑风格很特别,我们可以拍些照片,回去后我用胡杨木刻个古城的小模型,放在客厅里,跟你的绣帕做个伴。”
苏晓棠眼睛一亮:“好啊!这样我们就能把敦煌的记忆,用手作的方式永远保存下来了。”她拉着江亦辰的手,走进一家卖手工艺品的小店,店里摆满了敦煌特色的木雕、刺绣、泥塑,苏晓棠拿起一个胡杨木雕刻的小兔子,跟棠棠的小兔子玩偶对比:“你看,这个小兔子跟你给棠棠刻的很像,就是纹路更细一些。”
江亦辰接过小兔子,仔细看了看:“这个用的是敦煌老胡杨木,纹理更密,所以刻出来的纹路更细。回去后,我用我们带的敦煌木料,也给你刻一个,比这个更精致。”
棠棠在店里看到一个小骆驼玩偶,眼睛立刻亮了:“妈妈,我想要这个骆驼!它的颜色跟沙山一样!”苏晓棠蹲下来,问她:“你想要这个骆驼,是想把它带回南京,跟你的胡杨木小兔子作伴吗?”棠棠用力点头:“嗯!我还要给骆驼取名叫‘沙沙’,让它记得敦煌的沙子!”
江亦辰笑着买下小骆驼,递给棠棠:“以后我们去别的地方,再给你买不同的小动物,凑成一个‘旅行小队’,好不好?”棠棠抱着小骆驼,高兴得跳起来:“好!谢谢爸爸!”
从古城出来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大家沿着沙路往回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沙地上,像一串连在一起的脚印。“今天玩得真开心,”苏晓棠靠在江亦辰身边,轻声说,“看到了月牙泉的日出,逛了敦煌古城,还绣了几针‘月牙泉帕’,收获满满。”
“明天我们去莫高窟,”江亦辰握住她的手,“我已经提前预约了门票,带你去看壁画,那里的壁画上有很多胡杨的元素,你肯定喜欢。”苏晓棠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啊!我还想把莫高窟的壁画元素绣进帕子里,让‘月牙泉帕’更丰富。”
回到老木匠爷爷家时,已经是晚上了。林阿婆去厨房准备晚饭,老木匠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袋,江亦辰帮着劈柴,苏晓棠则坐在胡杨树下,继续绣“月牙泉帕”,棠棠抱着小骆驼,坐在她身边,看着她绣帕,时不时问一句:“妈妈,你什么时候能绣完呀?我想早点看到完整的月牙泉。”
“快了,”苏晓棠摸了摸女儿的头,“再绣几天就能完了,回去后我们把它装裱起来,挂在客厅里,每天都能看到月牙泉的样子。”棠棠点头,靠在苏晓棠的腿上,慢慢睡着了,手里还抱着小骆驼。
江亦辰劈完柴,走过来坐在苏晓棠身边,看着她绣帕的样子:“累了吧?歇会儿,晚饭快好了。”苏晓棠放下绣绷,靠在他肩上:“不累,跟你在一起,做什么都不累。”她抬头看向天上的星星,“你看,今天的星星比昨晚更亮了,好像离我们更近了。”
江亦辰抬头看星星,又低头看苏晓棠:“星星再亮,也不如你亮。”苏晓棠脸颊微微泛红,轻轻推了他一下:“就你会说情话。”江亦辰笑着把她揽进怀里:“我说的是实话,在我心里,你比星星还亮,比月牙泉还美。”
晚饭的时候,林阿婆做了敦煌的浆水面,还炒了几个素菜,简单却可口。大家围坐在桌旁,一边吃饭一边聊今天的经历,棠棠醒了过来,抱着小骆驼,给大家讲她在月牙泉边捡贝壳、在古城买骆驼的事,说得眉飞色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饭后,江亦辰和苏晓棠坐在院子里,整理今天拍的照片。苏晓棠把照片一一导入手机,挑选出好看的,存进“爱情纪念册”的文件夹里,每张照片下面都写着备注:“癸卯年秋,月牙泉日出,晨光映水,芦苇摇曳”“敦煌古城,土黄色城墙下,与辰并肩,岁月静好”“棠棠与小骆驼‘沙沙’,初遇敦煌的温柔”。
江亦辰凑过来看,指着一张两人在古城门口的合影:“这张照片拍得好,你笑起来的样子特别甜,跟古城的红灯笼很配。”苏晓棠笑着说:“是你拍得好,把古城的韵味和我们的幸福都拍出来了。”她顿了顿,又说,“明天去莫高窟,我们要多拍些照片,尤其是壁画上的胡杨元素,我要把它们都记下来,绣进帕子里。”
江亦辰点头,握住她的手:“好,明天我帮你拍详细点,还帮你讲解壁画的故事,让你绣的时候更有感觉。”他抬头看向天上的月亮,“你看,今天的月亮是月牙形的,跟月牙泉很像,好像是特意为我们的月牙泉之行做的点缀。”
苏晓棠抬头看月亮,又低头看手里的绣绷:“是啊,连月亮都在为我们的旅行祝福。以后每次看到月牙形的东西,我都会想起今天在月牙泉的日子,想起我们一起看日出、一起绣帕、一起散步的时光。”
夜深了,戈壁的风渐渐凉了下来,江亦辰把外套披在苏晓棠身上:“我们回去吧,明天还要早起去莫高窟,别着凉了。”苏晓棠点头,站起来,和江亦辰一起往屋里走。院子里的胡杨在月光下泛着银辉,像个温柔的守护者,静静地站着,看着他们的背影,仿佛在期待着他们明天在莫高窟的新故事。
回到屋里,棠棠已经睡着了,小手里还抱着小骆驼“沙沙”。苏晓棠轻轻帮她盖好被子,江亦辰则坐在炕沿上,看着苏晓棠的侧脸,眼底满是温柔。“今天玩得开心吗?”他轻声问。
“特别开心,”苏晓棠坐在他身边,靠在他肩上,“看到了很多美好的风景,还跟你一起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我现在特别期待明天的莫高窟之行,想看看那里的壁画,想把更多敦煌的元素绣进我的帕子里。”
江亦辰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会的,明天我们会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会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去更多地方,一起看更多风景,一起做更多手作,让我们的‘爱情纪念册’,写满我们的故事,写满我们的幸福。”
苏晓棠在他怀里慢慢睡着,嘴角带着笑,手里还攥着绣帕的一角。江亦辰看着她的睡颜,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像今天这样的美好时光,有胡杨的陪伴,有彼此的守护,有家人的温暖,有传承的力量,等着他们一起去经历,一起去书写,一起去珍藏。
窗外的月牙依旧挂在天上,戈壁的风轻轻吹着,胡杨的叶子在风中轻轻作响,像在为这对恋人祝福,也像在期待着他们明天在莫高窟的精彩旅程,期待着更多温暖的故事,在敦煌的土地上,慢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