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共犯”案,或许并非一个孤立的、由个人仇恨驱动的复仇故事。它可能只是一个更大图景的冰山一角,是一个名为“因果”的古老机器,在当代的一次冰冷运作。
而马国良的死,和这个沉默的金属盒子,像是有人刻意留下的……新的密码。
指向更深处黑暗的密码。
金属盒子里的内容,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陈默心中激起惊涛骇浪。他立刻将发现向李兵做了紧急汇报。
李兵看着那些图纸、照片和隐形墨水写就的文字,眉头拧成了死结,半晌没说话。办公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幽明录》……徐振华……马国良……‘清道夫’……‘簿记官’……”李兵一根手指重重敲着桌面,“陈默,你的意思是,咱们之前破的那个惊天大案,可能只是某个……神秘组织的一次‘业务执行’?”
“目前看,有这种可能。”陈默的声音低沉而清晰,“马国良和徐振华因《幽明录》结识,可能共同加入了某个信奉‘因果报应’并主动干预的秘密团体。马国良扮演‘簿记官’的角色,负责记录、评估,或许还包括提供某种‘技术支持’——”他指了指那些机械设计图,“而徐振华,利用‘心晴港湾’和药物,进行前期的心理筛选和摧残,相当于‘罪证确认’和‘精神审判’。最后,由赵刚这样的‘清道夫’,完成物理层面的清除。”
“那赵娜的案子呢?只是他们选中的一个‘由头’?”林薇忍不住问道,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神情。
“不完全是。”陈默摇头,“赵娜的悲剧是真实的,仇恨也是真实的。这个组织,很可能善于寻找和利用现实中这种极端的、未被伸张的冤屈,将其纳入他们的‘因果’体系,作为他们行动的‘正当性’基础。他们不是在虚构罪行,而是在挑选符合他们标准的‘罪人’,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审判’。”
李兵猛地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所以,马国良这个‘簿记官’,是因为任务完成,功成身退?还是……因为别的原因被‘归于寂静’了?”
这也是陈默最大的疑问。马国良的死,太“干净”了,干净得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谢幕。
“虞倩那边的详细报告出来了吗?”李兵问。
“刚出来。”林薇拿起一份刚送来的文件,“全面毒化筛查显示,马国良体内检测到一种极其罕见的、提取自某种深海藻类的生物碱成分,微量。这种生物碱作用特殊,能引发大脑特定区域产生强烈的安宁感和满足感,同时轻微抑制呼吸中枢,在睡眠中无声无息地导致心脏停搏。几乎无法被常规手段检测出来。”
“也就是说,他是被一种高科技、难以追踪的毒物谋杀的?”李兵眼神锐利。
“可以这么认定。”林薇点头,“而且,法医在死者枕头上发现了一根不属于他的、极其细微的动物毛发,初步判断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雪貂毛。”
雪貂毛?这似乎与那个邻居看到的“深色风衣男人”形象相去甚远。
“这种生物碱的来源能查到吗?”陈默问。
“非常困难,”林薇摇头,“这种藻类生长环境苛刻,提取和提纯技术掌握在极少数顶尖的生物实验室手中,流通渠道完全在黑市之下。”
线索似乎指向了一个拥有高超技术能力和严密组织的对手。
“查!”李兵掐灭烟头,下了决心,“两条线!一,深挖马国良和徐振华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他们共同认识的人,那个集体照上的其他人!二,追查这种特殊生物碱和雪貂毛的可能来源!同时,对马国良的住所进行二次秘密勘查,重点寻找与《幽明录》、那个金属印章符号相关的任何线索!”
任务分配下去,刑警队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只是这一次,气氛比“完美共犯”案时更加凝重。对手从一群扭曲的复仇者,变成了一个隐藏在历史迷雾和现代科技背后的庞然大物。
陈默再次来到了马国良的家。这一次,他带着明确的目标。他仔细检查了书房里的每一个角落,翻阅那些尚未被搬走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文史类书籍,但在一本厚厚的《永乐大典》影印本夹页里,他发现了一张薄薄的、手写的借阅清单,字迹与金属盒子里图纸上的标注类似,是马国良的笔迹。
清单上罗列了几本颇为冷僻的书籍:《古代机关术考》、《药理异闻录》、《群体心控简史》……借阅时间都在十几年前,与他和徐振华共事的时间段吻合。
而在书架最底层,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陈默发现了一块松动的墙砖。移开墙砖,后面是一个小小的凹洞,里面放着一本薄薄的、线装的、没有书名的小册子。
册子的纸张古老而脆弱,里面的文字是手抄的,并非印刷体。内容并非《幽明录》的原文,而更像是一份心得体会,或者……操作手册?里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人的愧疚、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行引导和放大,如何设计“恰到好处”的意外或惩罚来践行“因果”,并强调了“隐匿”与“洁净”的重要性。
在册子的最后一页,画着那个天平与枷锁结合的符号,旁边有一行小字:
“因果非虚,执行为实。清道夫扫除污秽,簿记官平衡善恶。各司其职,静默永恒。”
这几乎证实了陈默的猜测。马国良不仅是“簿记官”,他还是这个组织理念的深入研究者和实践者。
那么,他的死,是因为他失去了利用价值?还是因为他想退出?或者,他记录了某些不该记录的东西?
陈默拿起那本小册子,仿佛能感受到其上附着的、冰冷而偏执的信念。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技侦部门打来的。
“陈警官,我们对马国良家里提取的微量生物碱成分进行了更精细的分子结构分析,发现其与三年前一桩悬案中使用的未知毒素,在结构上存在高度相似性!那起案子也是一位独居老人‘自然死亡’,现场同样极其干净,没有找到任何嫌疑人!”
三年前……时间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