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能潜伏在某个不起眼的服务器里,可能附着在某个普通的软件更新中,甚至可能通过无线信号,隐藏在了城市背景辐射的噪音里。它在等待,等待下一个有能力、也有意愿将其重新激活的“织工”。
张辰在审讯最后那近乎预言般的话,再次在陈默耳边响起:“你们可以抓住我,但‘雅典娜’的理念不会消失……”
这不是结束。这甚至可能只是一个更庞大、更隐蔽的事件的开端。
“这件事,严格保密。”陈默的声音低沉而严肃,“仅限于你我知道。成立一个秘密小组,继续追踪任何可能与‘幽灵代码’相关的异常网络活动。记住,我们要面对的,可能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罪犯,而是一种……理念的幽灵。”
林峰凝重地点了点头,转身离开。
陈默走到窗边,看着窗外被雨水淋湿的、依旧灯火通明的城市。那些光芒之下,是无数依靠数据和网络运行的系统,是无数看似自由实则早已被各种算法影响的个体生活。
“雅典娜”的织机或许暂时停止了转动,但那根名为“控制”与“规训”的线,已经被抛出。它缠绕过赵建国平庸的生命,惊吓过林薇年轻的灵魂,现在,它化作了无形的代码幽灵,潜伏在数字世界的阴影里。
下一个被它选中的人会是谁?下一个试图扮演“神”的人,又会何时出现?
陈默不知道答案。他只知道,作为守护者,他们的战斗,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手如此抽象,战场如此模糊。
他拿起外套,走入淅沥的夜雨中。城市的霓虹在他湿漉漉的肩头闪烁,仿佛无数双窥探的眼睛,又像是无数亟待破解的密码。
平庸之恶,并未随着案件的完结而消散。它只是换了一种形态,继续在这片钢筋水泥与数据洪流构成的森林里,寻找着新的温床。
“幽灵代码”的存在像一根刺,深深扎在陈默和少数知情者的心头。表面上,“雅典娜”案已尘埃落定,张辰和方雪等待法律的审判,媒体在经历了一番狂热报道后,也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新的热点。但刑侦支队内部,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气氛在悄然弥漫。
林薇的回归并非一帆风顺。她依然是那个技术精湛的林薇,但在处理一些涉及深度数据监控或行为预测的任务时,她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谨慎,甚至偶尔会提出质疑。
“陈队,这个公共安全监测系统的算法,是否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它的数据边界在哪里?会不会……有‘雅典娜’的影子?”一次部门会议上,林薇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会议室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队长李兵皱了皱眉,想要说什么,却被陈默用眼神制止了。
“这是个好问题,林薇。”陈默平静地回应,“技术的应用必须有其边界和枷锁。会后,我们可以一起审阅该系统的评估报告。”
他理解林薇的敏感,这并非怯懦,而是一种创伤后的警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抗体”。在所有人都可能对便捷的技术监控习以为常时,需要有人保持这种清醒的质疑。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这么想。会后,陈默听到一些窃窃私语。
“林薇是不是被吓出心理阴影了?有点草木皆兵。”
“那个案子是极端个例,总不能因噎废食吧……”
这些声音不大,却代表了某种普遍心态——对技术潜在风险的麻木,以及对“效率”和“安全”的无条件推崇。陈默意识到,“雅典娜”案虽然揭露了问题,但并未能真正唤醒所有人。张辰那种“理性至上”的毒素,依然在社会肌体中流淌。
更令人不安的迹象出现在几周后。经侦支队的同事在一次闲聊中提到,最近有几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开始内部测试一种名为“员工活力与忠诚度优化系统”的工具,据说能通过分析员工的工作时长、邮件往来频率、甚至食堂消费数据,来“科学”评估员工状态,并进行“个性化关怀”或“预警”。
“听说效果不错,离职率有所下降,工作效率也提升了。”那位同事不无羡慕地说。
陈默立刻警觉起来,他让林峰以技术交流的名义,设法获取了部分该系统的公开白皮书。分析结果让人心惊——其核心算法逻辑,与“雅典娜”的“行为规范度评分”系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只是包装得更加“人性化”,去掉了那些赤裸裸的扣分项,换成了“健康指数”、“幸福度”等温和词汇。
“幽灵代码”……已经开始以商业应用的形式,悄无声息地渗透了吗?
就在陈默思考如何应对这种“合法化”的渗透时,一个意外的发现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物证科在例行整理已结案物品时,发现了一个被遗漏的细节——属于赵建国的一个老旧纸质笔记本。这个笔记本之前因为其内容大多是日常流水账(如“今日买菜花费xx元”、“收到儿子短信”等),被认为没有侦查价值,被归入了待销毁的一般物品中。
但一名细心的女警——苏瑾,在最后一次清点时,无意间发现笔记本最后几页的纸张质地略有不同,而且用笔力度也与前文有细微差别。她尝试用侧光观察,发现这几页有极其轻微的压痕。
技术队立刻用多光谱成像仪进行了扫描。隐藏的内容显现了出来——那不是文字,而是一系列手绘的、极其复杂抽象的符号和几何图形,间或夹杂着一些数字和字母组合,排列方式毫无规律,像是一种密码或者……某种设计草图?
“这不像赵建国自己能画出来的东西。”苏瑾肯定地说,“他只是一个普通科员,没有受过任何相关的专业训练。而且,从纸张和墨迹分析看,这些隐藏内容是在他死亡前很短的时间内被添加上去的,笔迹……经过初步比对,不属于赵建国本人。”
一个新的谜团出现了。谁在赵建国的笔记本上留下了这些隐藏信息?目的是什么?这和他被“雅典娜”系统选中并“矫正”致死,有无关联?
陈默盯着那些扫描出来的诡异符号,感觉它们像是一只只窥探的眼睛。赵建国的“平庸”之下,难道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他本身就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载体”,连他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