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下午,祥瑞居来了两位新客人。一位是神色憔悴的年轻女子,怀里抱着一个约莫两岁、精神有些萎靡的男孩,旁边跟着的正是李伟。
“阿祥师傅,这就是我姐,李静。”李伟介绍道,“我外甥,牛牛。”
李静脸上带着都市人常见的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怀疑,她勉强笑了笑:“阿祥师傅,打扰了。小伟非要我带牛牛过来看看……”
阿祥起身,没有先去看孩子,而是先去饮水机接了杯温水递给李静:“先喝口水,不着急,慢慢说。”
这个细微的举动让李静紧绷的神情稍微放松了些。她接过水,道了谢,这才开始诉说:“牛牛快两岁了,之前睡眠都挺好的。就从上周末从儿童乐园回来开始,一到晚上就哭,睡得特别不踏实,容易惊醒,醒了就哭,怎么哄都没用。白天也没精神,食欲不好。”
“去医院看了吗?”阿祥问,目光温和地落在孩子身上。孩子趴在妈妈肩头,眼睛没什么神采,不像这个年纪该有的活泼。
“看了,”李静叹气,“做了检查,医生说没什么器质性病变,可能就是受了点惊吓,或者情绪问题,开了点维生素d让补补,说再观察观察。可这都几天了,一点好转都没有,一家人晚上都睡不好,快熬不住了。”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家里老人说,是不是在外面‘撞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或者‘丢了魂’,让找个懂的人‘叫一叫’……”
她说这话时,自己都觉得有点难以启齿,毕竟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阿祥点点头,表示理解。“在传统民俗里,确实有‘小儿惊吓’、‘夜啼’的说法。古人认为小孩‘神气未定’,也就是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自我调节能力弱,突然的声响、陌生的环境、或者玩得太疯,都可能导致神气暂时涣散,表现为夜惊、哭闹、精神差。我们不做封建迷信那套,但有些传承下来的‘安抚心神’的方法,本质上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和语言,给孩子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帮助他把‘神’安定下来。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安抚。”
这番解释合情合理,李静眼中的疑虑又散去不少。“那……有什么办法吗?”
“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叫‘床头喊魂’,或者叫‘定神法’。你们今晚就可以试试。”阿祥说道,语气平常得像在介绍一个育儿技巧。
“需要准备什么特殊的东西吗?”李静赶紧问。
“不需要。”阿祥摇头,“就用家里最常见的东西。找一个牛牛经常用的、材质是陶瓷的碗,比如他平时吃饭的小碗就行。再准备一把你们家做饭用的米。”
他接着说具体步骤:
“第一,时间选在晚上,孩子快要睡觉的时候。
第二,让孩子躺在床上,你拿着那个陶瓷碗,装满米。
第三,用一块干净的、红色的布(如果没有红布,找块干净的新毛巾也行),把装米的碗包起来。
第四,把包好的碗,倒扣在孩子的床头(注意是倒扣,碗口朝下)。
第五,你坐在床边,用手轻轻拍着这个倒扣的碗,同时用平稳、缓和的语气,不停地呼唤孩子的乳名,比如:‘牛牛,回家睡觉啦,牛牛,不怕不怕,妈妈在这里……’类似这样的话。持续十分钟左右。
第六,做完之后,这个碗就原样放在床头,不要动。连续做三个晚上。”
李静和李伟都认真记着。
“这就行了?”李伟确认道。
“嗯,”阿祥点头,“核心在于通过你平稳的声音和重复的动作,给孩子传递一个‘这里是安全的,妈妈在陪着你’的强烈信号。陶瓷属土,有安定的属性;米是粮食,代表生机;红色在传统里也有安定、辟邪(不好的信息)的心理暗示。整套流程下来,能有效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和气场。”
方法简单得让李静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阿祥的解释又让她觉得可以一试。
“谢谢您,阿祥师傅,我们今晚就试试。”
“不客气。记住,过程中你的情绪一定要稳定,不要急躁。你的平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抚。”
送走李静姐弟,阿祥继续整理他的资料。他清楚,这种方法对大部分单纯的受惊夜啼有效,但孩子的问题,根源有时在父母或者家庭环境上。
三天后,阿祥接到了李静打来的电话,语气是掩不住的轻松和感激。
“阿祥师傅,太谢谢您了!第一天晚上,牛牛虽然还是醒了一次,但哭得没那么厉害了,哄哄就又睡了。第二天晚上就只哼唧了几声。昨天晚上,一觉睡到大天亮!今天早上起来,眼睛都有神了,嚷嚷着要喝奶!真是太神了!”
“有效就好。”阿祥也为他们高兴,“孩子神气回来了,自然就安稳了。”
“对了,阿祥师傅,”李静像是突然想起什么,“我有个同事,听说了牛牛的事,她最近也遇到点烦心事,她一条很重要的项链找不到了,家里翻遍了都没有。她听说您懂很多,想问您,有没有什么……嗯,比如占卜、测算方位的方法,能提供点寻找的思路?当然,她知道不是万能的,就是想多个希望。”
阿祥听了,对着电话平静地说:“传统的占卜术里,确实有一些简易的方法,可以用来辅助决策和判断方位。比如有一种叫‘小六壬’的掌诀占卜,比较简单实用,不需要复杂工具,掐指一算就能有个初步方向。让你同事有空的话,可以过来,我教她怎么自己算一下,看看能不能提供点线索。”
“好的好的,我马上跟她说!谢谢您!”李静欢天喜地地挂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