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服饰的复兴,头发不跟上怎么不行呢。
其实满族人也是有正常审美的,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发型丑,再好看的容颜遇到他们的发型瞬间就要封印一半。
他们的发型也一直是进化着的。
清朝男子戴帽子非常普遍。
从最早期的金钱鼠尾辫仅保留后脑勺铜钱大小,渐渐的变为猪尾辫,蓄发面积扩大至手掌大了。
然而,这个过程实在是太过缓慢了,于是,她灵机一动剑走偏锋想了一个歪招。
剃头师傅地位都不高,平常也没有什么人关注,从中安插些自己的人搞搞小动作串连串连,当这些人给顾客剃头时,就可以故意稍微多留一点头发。
也不需要立竿见影的改变,只要保证比自然演变快个几倍就好。
一年半载可能没多大的成效,十年八年可就不一样了。
再找些容貌出众,仙风道骨的道家人在京城晃一晃(道家清朝不用剃头),多走动走动这对比一出来总有动心的。
老家伙们可能习惯了,可对有权有钱的年轻小辈们诱惑就可大了,总有些天老大地老二的二代们找着各种借口直接莽上去。
率先做出了违背自己祖宗的决定,虽然不敢一下子成为满头乌发,脑袋上多留一些头发还是不打紧的。
多留点头发容貌就不一样了,然后再把镜子往人身上一照,效果远远大于1+1+1=3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妙青的计划逐渐显现出成效,不管是宫内还是宫外,几乎每个人头上都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头发保留了。
是的,孙妙青把玻璃镜搞出来了,玻璃镜不像铜镜有种朦胧美,把人照得清清楚楚,牵毫必现。
规矩嘛也是可以打破的了,底线这个东西就是这么灵活!
为了家里的不孝子孙,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糊弄过去了,至于汉臣乐见其成看破不说破,巴不得立刻马上恢复汉服汉制。
导致发型和服饰越来越多样化了,
玻璃这个东西具体怎么制作孙妙青也不记得了,使劲回想只记得石英砂和纯碱为主了。
反正这全天下最顶级的工匠都皇权掌控之中,这世间从来不缺聪明人,只要给他们一点点线索和灵感,他们就能完美复刻。
更复杂的琉璃中国古代都有人制造成功,对于制造玻璃孙妙青更有信心。
工匠们虽觉得这想法新奇,但有孙妙青的指示和巨额赏赐,也不敢怠慢,立刻着手实验,不过短短半年就烧制成功了。
玻璃烧出来了,玻璃镜,玻璃杯等其他衍生产品也运应而生。
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让孙妙青获得了巨额财富,也给京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玻璃替换了窗纸,玻璃茶杯横空出世,从紫禁城向全国辐射,玻璃镜不再是奢侈品慢慢走进了千家万户。
甚至玻璃等衍生产品从舶来品返销其他国家让孙妙青赚得盆满钵满,给她赚取了大量的金银,回程的时候又积极收集各种良种,药材,香料等等。
属实是暴利了。
从古至今枕边风与美人计永不过时。
自从孙妙青当了皇后之后权柄越重,权力之大为清朝皇后之最。
不说孙家仰仗着孙妙青和皇子公主发展如日中天,甚至有几分佟半朝的影子。
她自己手下发展的势力经过多年来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的力量,甚至羽翼稍微丰满的时候更是秘密网罗的一批能人异士供她驱使。
中国的海岸线那么长,找一个为据点轻而易举,以宁波为据点将康熙朝停了对外贸易开展起来。
只要掌控了整个宁波,避开朝廷也不算太难,出售各种瓷器、丝绸、茶叶等等,回程途中又带回各种良种、药材,奇珍异宝。
生意规模愈加庞大,赚取到的金银之物更是海量。
当钱多到一定数量以后,真的一个数字了。
可能是老十四回来了,看着两兄弟终于和解心情舒畅多活了几年才寿终正寝。
孙妙青看着面前知兰玉树的大儿子,左瞧瞧,右瞧瞧心里一万分满意。
借着太后的丧仪太子仁孝三年不剃头,满头乌发看着就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从只有80分的颜值,一下子就上升到了120分,看的孙妙青这个老母亲的心啊,重新焕发了蓬勃的母爱。
孙妙青坐在上首,摸了摸他额前的一缕碎发,在爱与期待中出生的孩子,也比其他人更懂得爱人。
五个孩子各个性格不同,偏偏老大比其他的孩子更加依赖母亲,闲暇的时光总是喜欢呆在永寿宫中消磨时光。
打从一岁开始龙凤胎中的妹妹,如果要亲她一口还得等她高兴的时候才会给个面子,就这,亲过之后还会用小胖手擦擦脸颊。
长大之后更是无法无天,带着弟弟妹妹从小就屁颠屁颠的跟在她后面到处撒野。
可是弘承只要孙妙青一想亲近他,脸颊马上就支过来了,就算长大了也会收敛全身的锋芒和野心陪着她练字插花,煮酒焚香。
等到他一长大孙妙青宁波海外贸易,这一揽子事全部都交给了弘承,现在的规模这可比广东十三行的规模更加大。
不同于雍正治国重心主要集中在内政改革和边疆稳定上?,而他的野心却早早瞄准了其他的国家。
把这个钱袋子给他更加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