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为犁终成犁,铁血序章启新篇”的大朝会,以其恢弘的气势和清晰的战略转向,为寒川的“科技兴邦”时代画上了一个辉煌的句点。林牧之那篇总结历史、宣告未来的讲话,如同洪钟大吕,激荡在每一位寒川臣民的心中。朝会上颁布的《纪元更始诏》和一系列新举措,标志着寒川这艘巨轮,已经正式调整航向,驶向了名为“铁血争霸”的未知深海。
然而,就在这新旧纪元交替、举国上下摩拳擦掌准备大展宏图之际,一场并非源于外部威胁、而是来自体系内部深层结构的隐性危机,却如同水下的暗礁,悄然浮出水面,对寒川的未来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场危机,关乎寒川科技兴邦战略的可持续性根基——资源与生态的承载极限。
危机的征兆,最初并非以激烈的形式爆发,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孤立的数据和现象,逐渐汇集到户部尚书王玄策和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的案头。
王玄策忧心忡忡地发现,随着“龙吟”级战舰的加速建造、新式农具的全面推广、以及各地工坊的遍地开花,寒川对几种关键原材料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用于冶炼高级钢材的特殊铁矿和优质焦炭,储量最丰富的几处矿脉已显现出枯竭迹象,开采深度和难度急剧增加,成本飙升;用于制造船帆、绳索的特种麻类和木材,也因为过度采伐,导致部分山区水土流失加剧;甚至连看似取之不尽的水资源,在工坊密集的麒麟工业区,也因冷却和清洗需求巨大,出现了供应紧张的局面。
与此同时,陈烁从技术层面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工造司下属的矿场和冶炼工坊,不断报告矿井深处通风不畅、温度过高、瓦斯积聚等安全隐患,以往依靠增加人力和简单设备的方法已难以为继;工业废水、废料的排放,开始对周边的河流和土地造成明显的污染,引发了农夫与工坊之间的纠纷;大规模垦荒和新建城镇,也改变了局部地区的水文和生态,一些原本风调雨顺的地区开始出现异常气候。
这些问题,单个来看,似乎都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改进技术来缓解。但当王玄策将资源消耗图表与陈烁带来的环境评估报告放在一起时,一幅令人不安的图景清晰浮现:寒川现有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应用模式,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高强度、甚至某种程度上是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在规模较小时尚可维持,但当整个国家都加速奔跑在这条路上时,其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正变得越来越尖锐,如同一条渐渐绷紧的绳索,制约着发展的上限,甚至威胁着长期的生存基础。
更深刻的问题在于,寒川引以为傲的科技体系,其研发方向长期以来更多地聚焦于提升效率、创造新产品、增强军事实力,而对于如何更节约、更循环、更友好地利用资源(即后世的“绿色科技”或“可持续发展”),虽有零星探索(如《科技善治通则》中的环境友好原则),却并未成为主流,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战略投入。
王玄策与陈烁深感事态严重,联名向林牧之和科发委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密奏,题为《论资源之困与长远发展之基》。奏章中直言:“陛下,诸公!我寒川科技兴邦,成效卓着,然观今日之势,若不能及早正视资源渐匮、环境隐忧之实,则今日之繁华,恐成明日之沙塔。国强,非仅强于刀兵之利、工坊之繁,更需强于资源之永续、生态之和谐。 此乃关乎国运命脉之根本,恳请圣虑!”
这份奏章,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正热血沸腾准备开启“铁血争霸”的寒川决策层头上。林牧之览奏,震惊不已。他立即下令召开科发委紧急扩大会议,不仅要求禽滑略(健康状况允许下)、华棠、墨翟等元老参加,更召集了格致学院中研究地质、农学、水文的学者,以及来自工矿、农林一线的资深官员。
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
以大将军郑知远为代表的部分官员认为,当前应以“铁血争霸”为第一要务,资源环境问题可“缓一缓”,甚至主张通过未来开疆拓土来获取更多资源。“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他们强调外部威胁的紧迫性。
但王玄策、陈烁以及多数技术官员和学者则坚持,资源环境问题是内生性、根本性的制约,若不解决,“铁血争霸”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可能因内部崩溃而失败。一位年轻的地质学者甚至大胆提出:“陛下,若矿井深至百丈,通风、排水、支护之术若无突破,则再富之矿亦不可得,强军之钢从何而来?”
林牧之聆听着这场关乎寒川未来道路的深刻辩论,内心经历了巨大的波澜。他意识到,王玄策和陈烁所揭示的,是比任何一个外部敌人都更加严峻的挑战。这挑战逼迫寒川必须进行一次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与升级。科技兴邦,不能仅仅停留在“开源”(创造新资源、新财富)上,还必须学会“节流”和“循环”,必须将发展的基础,从依赖自然禀赋的消耗,转向依靠科技智慧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经过彻夜的深思熟虑,林牧之在翌日的朝会上,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感意外却又深感佩服的决断。他没有因为“铁血争霸”的开启而搁置资源环境问题,反而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他肃然宣告:
“诸公之论,朕已尽悉。王卿、陈卿所奏,乃警世之言,醒国之钟!朕险些因一时之雄心,而忽视了立国之根本!”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若我寒川山河破碎、资源枯竭,纵有千舰万铳,又何以为家?何以争霸?”
“故,朕决定:‘铁血争霸’之国策,必须建立在‘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石之上! 二者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一个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国家,绝无可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他随即颁布了影响深远的《寒川资源永续与生态和谐令》,核心内容包括:
1. 设立“资源与生态尚书省”:由王玄策兼任首任尚书,统筹管理全国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事宜,其权责与工造、户部等衙署平行。
2. 启动“深地勘探与绿色冶炼计划”:投入重金,组织格致学院和工造司专家,攻关深层采矿技术、矿产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与回收技术。
3. 推行“循环农法与生态修复”:由华棠的弟子牵头,研究推广保护地方、节约水肥的农业技术,并对已遭受破坏的矿区、林区进行有计划的生态修复。
4. 将“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纳入官员考核与科技奖励体系,引导整个社会向节约、循环、绿色的方向发展。
林牧之最后斩钉截铁地说:“我寒川的科技之剑,不仅要锋利,更要持久!我寒川的发展之路,不仅要快速,更要健康! 此项工作,其重要性,不亚于建造十艘‘龙吟’战舰!此乃为千秋万代计之伟业!”
此令一出,寒川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校正。科技研发的重点,开始向资源勘探、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等“深绿科技”领域倾斜。这看似“拖慢了”争霸的步伐,实则是在为寒川的强国之路,浇筑最深厚、最可持续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