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内那场关于国家战略升维的宏大构想,余音未绕,寒川帝国这艘巨轮正欲调整航向,驶向以科技文明引领天下的更广阔海域。然而,就在这高歌猛进的关键时刻,一声沉闷的巨响,并非来自远方的战鼓,也非来自天工苑的试验场,而是从帝国运行最基础的深处传来——支撑庞大科技体系的资源供应链,出现了致命的裂痕。这一次的危机,并非外部封锁,而是源于内部高速发展对自然禀赋的过度汲取,是一场更为深刻、也更难应对的“内爆”前兆。
危机的最初信号,并非由边关急报或敌国动向传来,而是由工造总局下属、负责全国矿产调配的“资源清吏司”郎中周铁砚,在一份日常的月度库存核销奏报中,以一种近乎绝望的笔触隐晦提及的。奏报里,在例行公事的数字之后,他附加了一小段朱笔加注的密语:“……滇南钨矿,甲字三号富脉,井深已达极限,岩层破碎,涌水不止,出矿品位骤降逾五成,恐难以为继。各军工坊催钨之函,堆积如山,臣……臣心力交瘁,乞朝廷早作圣断。”
这封看似寻常的奏折,经由通政司,摆在了内阁首辅王玄策的案头。王玄策初看时并未特别在意,直至目光扫过那段朱批,瞳孔骤然收缩。“钨矿”!他太清楚这两个字的分量了。作为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 时常挂在嘴边、被誉为“工业牙齿”的战略金属,钨是制造“破军铳”枪管、“雷龙炮”炮闩以及各种精密机床刀具的核心材料,其硬度和耐高温性无可替代。滇南甲字三号矿脉,是寒川境内已知品质最高、产量最稳的钨矿来源,若它枯竭……
王玄策不敢怠慢,立即持折入宫,求见林牧之。
御书房内,林牧之览奏,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手指点着那段文字,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玄策,钨矿之事,竟已至此地步?陈烁可知情?”
王玄策躬身道:“陛下,此事关乎军工命脉,陈大人定然知晓其重要性。然矿脉衰竭乃地质之事,非人力可速挽。臣恐此非孤例,需立即彻查全国各类关键矿产之实情!”
林牧之当即下旨,命王玄策牵头,户部、工造总局、将作监联合,对寒川境内所有战略资源矿藏,进行一次紧急的、彻底的摸底排查。同时,急召陈烁入宫。
陈烁匆匆赶来,脸上带着连日熬夜的疲惫和显而易见的焦虑。他显然已经先一步收到了消息,不及行礼便疾声道:“陛下!周铁砚所奏属实!甲字三号脉……怕是到头了!如今工造司各坊,尤其是枪炮、精密器械坊,库存钨材仅能维持两月之需!新下线的‘火龙炮’已有三门因等待钨制关键部件而无法交付水师!此事……此事是臣失察,未能早做预案,请陛下治罪!” 他语气中充满了自责与恐慌。
林牧之摆手制止了他的请罪,目光锐利:“此刻非论罪之时。治罪能变出钨矿来吗?朕问你,除了滇南,国内可还有替代矿源?海外采购渠道如何?”
陈烁苦笑摇头,摊开随身带来的矿产图册:“陛下请看,国内已探明钨矿点共有七处,但其余六处,要么品位极低、开采成本高昂,要么矿脉细小、分布零散,远水解不了近渴。海外……云梦泽倒是产钨,但其与我关系微妙,且其自身需求亦增,能否稳定供应,价格几何,皆是未知数。古象国……更不可靠。”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君臣三人焦头烂额之际,坏消息接踵而至。来自将作监的紧急奏报:北方最大的优质焦煤矿区“黑山矿场”,因多年超量开采,深层矿井瓦斯积聚,接连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不得不暂时封闭主要巷道进行整顿,焦煤产量锐减七成,直接影响京城及周边工坊的能源供应和钢铁冶炼。几乎同时,南方“林河”流域管理衙门奏报,因工坊密集,取水与排污激增,流域水质恶化,部分河段已不适宜作为工坊冷却和部分精密加工用水,且引发了沿岸农户的强烈不满和纠纷。
钨矿枯竭、能源短缺、水源污染…… 问题并非单一出现,而是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连锁反应,集中爆发了。这不再是某个环节的紧张,而是整个资源环境体系在高速运转下发出的不堪重负的呻吟。
林牧之的书房内,气氛降到了冰点。王玄策面色凝重,指着摊开的一摞奏报:“陛下,情况比预想的更为严峻。这已非单一矿产问题,而是我寒川发展模式本身,正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刚性约束!以往我等只注重产出,追求速度,如今……代价来了。”
陈烁颓然坐在绣墩上,双手插进头发,声音沙哑:“是臣……是臣之过!只顾着研发、赶工,却未曾真正将资源可持续利用放在首位。只知索取,未思涵养……《资源永续令》颁布多年,却未真正落到实处……” 这位一向自信的科技领袖,此刻显露出了深深的无力感。
一直沉默的情报司主官皇甫嵩也悄然现身,带来了更令人不安的消息:“陛下,据边关暗桩回报,云梦泽和古象国的探子似乎已察觉到我国资源供应紧张的迹象,其边境贸易价格已有异动,恐会趁火打劫。”
内忧外患,一齐压来。林牧之背对众人,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久久不语。他回想起多年前王玄策和陈烁第一次提出资源隐忧时的情景,那时虽重视,却总觉前路尚远。如今,危机真的兵临城下,而且是以这种全面、深刻的方式。
良久,他缓缓转身,脸上已不见了刚才的凝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决绝的冷静。
“诸卿,”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此刻,非是追悔之时,亦非怨天尤人之机。此危机,乃是上天对我寒川的又一次警示与考验!”
“它告诉我们,科技之树,若没有资源之土、环境之水的滋养,终将枯萎。 以往我等‘科技兴邦’,更多着眼于‘技’与‘器’,而今,必须补上‘资源’与‘环境’这至关重要的一课!”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寒川疆域之上:
“传朕旨意:
一、 成立‘国家资源与环境统筹衙门’,由王玄策暂领,陈烁、皇甫嵩及六部相关官员协同,权力高于各部,专司应对此次危机,并制定长远国策。
二、 启动‘开源’紧急预案:一方面,派精干地质人员,由军队护卫,对国内所有潜在矿点进行二次深度勘探,不惜代价寻找新矿源;另一方面,由皇甫嵩和王玄策负责,立即与云梦泽等国展开紧急贸易谈判,哪怕暂时吃亏,也要确保关键物资的短期供应不断链。同时,探索海外矿产的可能性,命水师加强远洋侦察。
三、 厉行‘节流’与‘循环’:陈烁,你工造司立即牵头,对所有军工、民用产品的设计和工艺进行审查,目标是减少对稀缺资源(尤其是钨)的依赖,寻找替代材料,提升材料利用率!推行强制性废旧物资回收重铸制度,特别是金属制品。对高耗能、高污染工坊,立即制定整改标准,限期达标,否则关停!
四、 启动‘环境修复’计划:拨专款,对黑山矿区进行安全和技术改造,对林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推广节水净水技术。此事关乎民生民心,不可懈怠!”
林牧之的目光扫过王玄策和陈烁:“此次危机,是对我寒川治理能力的极限挑战。度过此关,我寒川之发展方算真正扎下深根,可抗风浪。度不过……则前功尽弃。诸卿,国之命脉,系于尔等之手!”
王玄策与陈烁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撼与决心。皇帝没有慌乱,反而以更宏大的视野和更果断的举措,将危机转化为深化改革的契机。二人齐齐跪倒:“臣等遵旨!必竭尽全力,挽此危局!”
旨意传出,整个寒川帝国如同一个被惊醒的巨人,开始以一种带着痛楚却异常坚定的姿态,调整自己的呼吸与脉搏。勘探队的马蹄踏遍荒山野岭,谈判使节的舟车穿梭于邻国边境,工坊里灯火通明,不再是忙于生产,而是忙于对图纸和工艺的重新审视与革新……一场更为深刻、关乎生存根基的“第二次科技兴邦”战役,在资源危机的阴影下,悄然打响。这一次,寒川要征服的,不再是外敌,而是自身发展模式带来的极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