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海、地底、微观世界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寒川帝国如同一艘装备了全新探索工具的巨轮,正试图驶向未知的资源新大陆。然而,任何宏大的战略转向,都必然伴随着内部阵痛与外部的不确定性。就在勘探船初次触碰深海淤泥、深井工程向岩层艰难掘进、微生物实验在培养皿中悄然进行的同时,一股强大的 “反作用力” 也开始在寒川帝国内部滋生、汇聚,对林牧之坚持的“科技兴邦”根本国策发起了自确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这一次的危机,并非来自敌国的刀兵,而是源于帝国内部对持续高投入、高风险探索的 “耐心耗尽” 与 “方向性质疑”。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户部尚书王玄策在年终朝会上,呈上的一份触目惊心的 《辛酉年国家财计决算与壬戌年预算案》。奏折中清晰地罗列了为支持“海洋勘探司”、“深地工程院”和“生物格物所”等新设机构,以及维持“天工苑”庞大研发开支,国库所承受的巨额赤字。更让朝臣们哗然的是,王玄策以近乎悲怆的语气陈述,为了填补这些窟窿,不仅削减了部分边境屯田和水利工程的常规拨款,甚至不得不提高了某些关乎民生的盐铁税费。
“陛下!”一位年迈的御史大夫颤巍巍地出列,老泪纵横,“老臣深知科技之利,然如今矿场事故频传,税赋略有增加,民间已有怨言!那深海探矿,虚无缥缈;地底掘金,险象环生;至于那显微镜下的‘小虫’,岂能变出真金白银?将举国之力,投于这些镜花水月之事,而轻忽眼前之民生边防,臣……臣恐本末倒置,动摇国本啊!”
他的话,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来自地方、更贴近基层现实的官员纷纷附和,言辞激烈者,甚至将新探索比作“劳民伤财的奇技淫巧”,质疑皇帝是否被工造总局的“妖言”所惑。连一向支持林牧之的宗室勋贵中,也出现了窃窃私语,担忧长期的高强度投入会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
朝堂之上,一时间充满了浮躁与焦虑的气氛。要求“暂停不切实际的探索”、“回归务实,巩固既有成果”、“优先保障民生与军备”的呼声,形成了巨大的声浪。就连大将军郑知远,虽然支持军备研发,但对于将大量资源投入看似遥遥无期的深海和地底探索,也面露难色,私下对林牧之表示:“陛下,将士们等着新炮新舰,这钱……是否可先紧着眼前?”
面对汹涌的质疑,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站了出来,他脸色因激动而涨红,试图用技术前景说服众人:“诸公!深海一枚矿瘤,或抵得上陆地十吨矿石!深地一条富脉,可保我百年之用!微生物之术若能成功,更是取之不尽!今日之投入,是为明日之坦途!目光岂可如此短浅?!”
然而,他的辩白在“真金白银”的赤字和“眼前困境”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反对者讥讽道:“陈大人画得饼虽大,可能充饥否?待到尔等成功,只怕国库早已空虚,边关已然生变!”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林牧之,静静地听着这场激烈的朝堂辩论,面色平静如水,无人能窥见他内心的波澜。他深知,这是“科技兴邦”战略推行至今,必然要经历的信心考验。当最初的辉煌成果带来的红利逐渐消耗,当前进的道路陷入未知的泥泞时,怀疑与退缩便会如野草般蔓生。
他没有立即表态支持任何一方,而是下令休朝三日,命各部将意见写成奏章呈上。
当晚,林牧之独自一人登上皇宫最高的观星台。寒风凛冽,吹动他的衣袂。脚下是万家灯火的都城,远处是漆黑一片、象征着未知与困难的远方。他回想起寒川立国之初的筚路蓝缕,回想起“雷火铳”成功时的喜悦,回想起“龙吟”战舰下水的豪情,也回想起资源危机爆发时的焦灼。科技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充满荆棘的攀登。
真正的强国,不仅要有开拓的勇气,更要有在迷雾中坚持方向的战略定力。
三日后,朝会再开。文武百官发现,皇帝的精神似乎比前几日更为矍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不容置疑的决断。
林牧之没有去看那些堆满案头的反对奏章,而是命内侍抬上了一件东西——那是工造司用最新合金技术打造的一具精致的寒川疆域沙盘,沙盘上,不仅标注着山川河流、城镇关隘,更用不同颜色的细小光点(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荧光矿物),标示出了已探明和推测的各类矿藏分布,以及正在进行的勘探项目位置。
林牧之走到沙盘前,手指轻轻划过那些闪烁着微光的地点,声音沉稳而有力,传遍整个大殿:
“诸卿,三日前,朕在此聆听了诸位爱卿的诤言。忧国忧民之心,朕心甚慰。然,今日朕要问诸卿一句:我寒川,因何而立?因何而强?”
他自问自答,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位大臣:
“非因我寒川地域辽阔,非因我子民天生神勇!乃因我辈在绝境中,选择了格物致知,科技兴邦之路!乃因我辈敢于走前人未走之路,敢于探索未知之境!”
他指向沙盘上那些代表新探索项目的光点:“诸卿只见今日之投入,只见账目之赤字,却可曾想过,若无当年对‘雷火铳’的投入,何来鹰嘴崖之胜?若无对‘龙吟’舰的坚持,何来今日海疆之宁?科技之路,其效非立竿见影,其利在千秋万代!”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眼前税费之增,民生之困,朕岂能不知?朕已命王玄策,从朕的内帑拨出专款,补贴受影响的边民和工程!但探索之路,绝不能停!”
“深海、地底、微观世界,看似虚无,实乃我寒川未来之国运所系!今日退缩一寸,明日便需付出十丈的代价去追赶!诸卿欲我寒川子孙,日后仍如我辈创业之初,为几两钨矿、几担焦煤而仰人鼻息、受制于人吗?!”
他转身,目光灼灼地盯着一开始带头反对的老御史:“爱卿言本末倒置,朕却以为,科技兴邦,方是最大的本! 民生需固,边防需强,然若无科技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和资源保障,一切皆是沙上筑塔!唯有掌握了更深邃的力量,拥有了更广阔的来源,我寒川才能真正做到仓廪实、武备修,才能为万世开太平!”
林牧之的这番话,如同一记洪钟,在众人心中震响。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高度,阐明了坚持科技路线的深远意义。他将眼前的困难定义为发展中的阵痛,并将皇室的内帑拿出来共度时艰,展现了极大的决心和诚意。
朝堂上一片寂静。许多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低下了头,开始反思。陈烁等科技派官员,则激动得热泪盈眶。
大将军郑知远深吸一口气,出列拱手,声音洪亮:“陛下高瞻远瞩,臣等不及!是臣等目光短浅了!科技强军,乃臣毕生所愿!纵然前路艰险,臣亦愿追随陛下,万死不辞!”
王玄策也肃然道:“陛下圣明!臣必殚精竭虑,平衡收支,既要保障探索,亦要稳住民生底线!”
反对的声浪,在林牧之展现出的强大战略定力面前,逐渐平息了下去。一场可能动摇国策的危机,被成功化解。
林牧之最后环视群臣,一字一句地说道:“科技兴邦,非一日之功,乃百年之计。其间必有坎坷,必有非议。然,此路,乃我寒川唯一之生路、强路! 望诸卿与朕同心,勿因一时之困而改弦更张,勿因眼前之利而忘却长远。我寒川之未来,不在他处,就在这坚定不移的探索与坚持之中!”
朝会散去,寒川这艘巨轮,在经历了一场内部风浪的考验后,航向更加坚定。林牧之用他的远见和意志,再次扞卫了“科技兴邦”的国策,也向所有臣民展示了何为领导者的战略定力。这种定力,比任何一件新式武器都更为重要,它是寒川能够在充满未知与挑战的科技长征中,走向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第二卷的故事,就在这种历经风雨、初心弥坚的厚重氛围中,缓缓落下了帷幕。而寒川的科技传奇,必将在这份定力的支撑下,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