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字第一号”工坊内那台简陋却意义非凡的蒸汽轮机原型机发出的低沉轰鸣,如同寒川科技寒冬中的第一声春雷,极大地振奋了人心,证明了革命性构想的可行性。第一阶段目标的超额完成,让林牧之更加坚定了支持“蒸汽轮机”项目的决心。然而,所有人都清楚,将实验室的原型机转化为能够实际装船应用的成熟动力系统,其间的鸿沟,远比从无到有制造出那台原型机更为巨大。这不再是小范围、小投入的技术预研,而是需要调动全国顶尖力量、耗费巨量资源、进行系统性工程攻关的宏大计划。一场真正意义上的 “倾尽资源的投入” ,就此拉开序幕,寒川帝国的国家机器,为了这个可能决定未来国运的项目,开始全速运转。
林牧之在御书房仔细审阅了陈烁呈上的、厚达数百页的《“天工—凌云”蒸汽轮机项目第二阶段研制纲要》后,没有片刻犹豫,再次召见了核心重臣。与上次预算审议时的激烈辩论不同,此次御前会议的气氛,多了几分决绝与凝重。
林牧之将纲要副本分发给王玄策、郑知远、皇甫嵩,目光扫过众人,开门见山:“陈爱卿所奏,诸卿已阅。原型机之成,证明此路可通。然,欲使其为我寒川所用,非倾举国之力不可为。朕意已决,启动第二阶段,将其列为帝国最高优先级项目,代号‘神工’!一切资源,优先保障!”
户部尚书王玄策深吸一口气,他面前的纲要详细列出了未来一年所需的巨额资金、稀有矿产、高级工匠名单,其数额令人咋舌。他站起身,并未直接反对,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语气陈述现实:“陛下圣断,老臣深知此项目之重。然,倾尽资源,非同小可。若依此纲要,则来年国库预算需做重大调整,数项计划中的水利工程、官道修缮乃至部分边军换装,皆需延后或削减。此关乎民生与国防,牵一发而动全身,恳请陛下圣裁,明确取舍!” 他的态度,从质疑转向了如何在极限条件下执行皇帝意志的务实考量。
大将军郑知远此刻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远见和魄力,他声如洪钟:“陛下!王相所虑甚是。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神工’若成,我水师将获前所未有之心脏,战略主动权尽在掌握!此乃一劳永逸之功!为此,陆上防御可暂取守势,部分次要项目缓一缓,值得!老臣支持陛下决议,水师上下,愿节衣缩食,全力配合!” 他甚至主动提出,可以从水师的备用经费中挤出一部分,支援项目。
情报司主官皇甫嵩阴恻恻地补充:“陛下,据报,奥伦特方面似已察觉我动向,其内部对高速动力的研究亦有加速迹象。时间,于我至关重要。此倾力一搏,亦是与敌争抢时间之战。”
林牧之听完,决然道:“诸卿既明利害,朕便不再赘言。旨意如下:
一、 成立‘神工项目最高统筹会’,由朕亲任会长,王玄策、郑知远、陈烁、皇甫嵩为副会长,授予临机专断之权,可调动帝国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遇有阻碍,先斩后奏!
二、 实施资源极端倾斜政策:户部设立‘神工’专项金库,享有无限优先拨付权;工部开放所有国家级矿藏、林场,项目所需材料,可直接征调;吏部、兵部,需无条件满足项目提出的人才与工匠需求。
三、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格致学院、自然哲学研究院全部资源向项目倾斜;工造总局下设‘神工项目执行局’,由陈烁兼管,林烁任总工程师;全国各相关工坊、船厂,皆需接受项目局调度。
四、 严格保密与反间谍措施:皇甫嵩负责,对项目所有环节实施最严密保护,凡有泄密者,格杀勿论!”
旨意一下,寒川这台庞大的国家机器,发出了沉闷而有力的轰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资源调配方面,王玄策展现出了高超的统筹能力。 他像一位精打细算的管家,却又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他顶住各部的抱怨和压力,强行调整预算,将资金像血液一样泵向“神工”项目。他甚至创新性地发行了以“未来海军优势”为概念的“强国债券”,从民间募集了大量资金。一船船优质的特种煤炭、一批批稀有的合金元素(如铬、镍)、一根根巨大的特种木材,沿着新修的道路和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神工”项目总部和几个指定的核心工坊。
人才汇聚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陈烁手持皇帝令牌,开始了全国范围的“点将”。不仅格致学院和工造司的精英被悉数征召,就连一些隐居深山、身怀绝技的民间大匠,也被地方官千方百计地“请”出山。一位擅长微雕的玉匠,被安排去研究精密轴承的抛光;一位世代铸剑的大师,被请来攻关叶片的锻造工艺。人才的流动打破了部门的壁垒,不同领域的智慧在“神工”项目下激烈碰撞。项目总部所在的“天工城”(原工造司总部扩建),一时间精英荟萃,昼夜灯火通明。
技术攻关进入了白热化的系统工程阶段。 原型机的成功只是证明了原理,实用化面临三大核心难题:
1. 材料量产与一致性:“青钢”的配方虽然成功,但大规模冶炼时,如何保证每一炉钢的性能稳定?项目局设立了专门的“材料攻关基地”,集中了全国最顶尖的冶金师,像炼丹一样反复试验,制定出极其严格的工艺流程和质检标准。
2. 精密制造与平衡:轮机转子高速旋转,对动平衡要求极高。叶片的加工精度、转轴的同心度,都必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工坊内,工匠们围着新研制的简易镗床、铣床,头发丝般的误差都反复校准,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削液的味道和精益求精的专注。
3. 整体系统集成:轮机本身只是动力源,还需要配套的高效锅炉、减速齿轮箱、轴承密封系统、控制系统等。这些子系统同样技术复杂,需要同步研发。林烁作为总工程师,每天要协调数十个攻关小组,解决层出不穷的技术冲突和接口问题,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材料的批次稳定性问题、加工精度的反复、密封技术的失败……挫折依然接踵而至。但由于资源的充分保障和最高优先级的地位,问题一旦出现,立刻就能得到最顶尖人才和资源的支持,解决速度远超以往。
在这场倾尽资源的投入中,寒川的制度优势和民族韧性得到了极致体现。没有扯皮,没有推诿,只有一个目标:尽快造出可用的蒸汽轮机!这种众志成城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
然而,如此规模的资源倾斜,不可避免地挤压了其他领域。一些非紧急的基建工程停工,部分地区的税负略有增加,引起了些许民怨。朝中一些非核心部门的官员,也因经费被削减而颇有微词。但林牧之态度坚决,亲自出面弹压,强调“神工”项目的极端重要性,暂时维持了内部的稳定。
数月后,当林牧之在王玄策和陈烁的陪同下,再次秘密视察“天工城”时,他看到的不再是那个简陋的“玄字第一号”工坊,而是一个庞大、高效、充满活力的工业研发综合体。巨大的厂房内,机床轰鸣,工匠们挥汗如雨;实验室里,学者们废寝忘食地分析数据;运输车辆川流不息。
陈烁指着正在总装台上进行最后调试的一台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的蒸汽轮机原型机(已放大到可用于小型舰艇的规模),激动地向林牧之汇报:“陛下,二期原型机即将完成总装!若测试成功,即可进入实船安装阶段!”
林牧之抚摸着冰冷的机体,感受着那蕴含的磅礴力量,对左右重臣感慨道:“倾尽资源,非为逞强,实为抓住这千载难逢之机遇,为我寒川奠定万世不易之基! 今日之投入,看似巨大,然与未来之收益相比,微不足道!诸卿辛苦了,寒川的历史,将铭记此刻!”
这场倾尽举国之力的投入,是寒川帝国在科技兴邦道路上最大胆、最决绝的一次战略赌博。它将国家的命运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革命性技术紧紧捆绑,风险与机遇都达到了顶点。寒川这艘巨轮,已经将所有的风帆张开,将蒸汽轮机的轰鸣作为新的动力,义无反顾地驶向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深蓝。成败与否,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百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国运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