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工业区的建成,为寒川的工业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硬件基础。高炉巍峨,水轮飞转,工坊井然,物流畅通,一派蓬勃气象。产能相较于城内杂乱时期,有了显着提升。然而,林牧之与核心层很快发现,这种提升更多是源于规模的扩大和环境的改善,生产组织方式的本质,并未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在崭新的铳械工坊内,景象依旧熟悉:一位技艺娴熟的大师傅,带领几名学徒,围着一个工作台,从打磨铳管、锉制枪机、到组装调试,几乎包办了一支寒川铳的所有工序。这种方式,高度依赖大师傅的个人技术和经验,学徒成长缓慢,且一旦大师傅病倒或战损,整个工位的产出立刻陷入停滞。不同工位之间进度不一,半成品积压,整体效率遭遇了看不见的天花板。
“主公,新铳日产已达三十支,然…似已至极限。”禽滑略面露难色,指着工坊内忙碌却各自为战的场景,“每支铳,仍如雕花般,从头至尾仰仗一两人。优秀匠师就这些,培养太慢!且一人慢,则整铳慢!”
苏婉清也补充道:“物料消耗、工时统计,亦因这种模式,难以精确掌控,浪费与拖延时有发生。”
林牧之巡视着工坊,眉头微蹙。他看到的不是效率,而是瓶颈。标准化解决了零件互换的问题,但组装方式依旧原始。这就像拥有了一堆精良的齿轮,却未能将它们啮合成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
“效率之锁,非仅在器物,更在组织。”林牧之沉声道,目光锐利地扫过工坊,“一人精于一道,远胜众人皆通百道而无一精!为何不能将制铳之流程,分解细化,每人只专司其中一两个简单步骤,如同…如同流水一般,依次而下,最终汇集成品?”
“流水?”禽滑略一怔,随即眼中爆发出精光,“主公之意是…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如同溪流汇河?”
“正是!”林牧之斩钉截铁,“此非奇思妙想,古之制弓造车,已有分工雏形。然我寒川,当将其发挥到极致!此乃突破产能瓶颈之关键!禽滑略先生,此事交由你工造总局,即刻研究试行!”
一场针对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度变革,再次由林牧之点燃。禽滑略如同发现了新大陆,立刻沉浸其中。他召集了所有铳械工坊的大师傅和头脑灵活的年轻工匠,甚至请来王玄策一起参详。
过程,充满了争论与试错。
工序如何分解? 一支寒川铳,近百零件,哪些步骤可以独立?顺序如何安排?哪些步骤必须由高手完成,哪些可以交由生手?
“枪机校准,乃核心技艺,岂能交由学徒?”一位老师傅强烈反对。
“铳管打磨,亦可细分为粗磨、精磨、内膛抛光三步,由不同人负责,或可更快更精!”一位年轻工匠大胆提议。
流水如何衔接? 如何保证上一道工序的半成品,能及时、合格地流到下一道?设置缓冲?还是强制节拍?
节奏如何控制? 是让每个工位按自己最快速度干?还是设定一个统一的节拍,让大家同步?
质量如何保证? 每个工位是否需自检?还是设立专门的检验工位?
禽滑略没有盲目推行,他选择了一个组装工序相对简单的箭簇生产线进行试验。他将制作一支箭簇分解为:冲压雏形、打磨锋刃、淬火、安装箭杆、粘羽、质检,共六道工序。并设计了一条简陋的“流水线”——用木板搭建长台,划分工位。
首次试验,一片混乱。
冲压太快,半成品堆积如山;打磨太慢,下游空等;淬火工位手忙脚乱;粘羽的妇人跟不上节奏…效率反而下降了。
嘲笑和质疑声四起。
禽滑略没有气馁,他日夜守在试验线旁,拿着炭笔和沙漏,记录每个工位的操作时间,计算最优的节拍,调整工位顺序,增加缓冲区域,甚至设计了简单的滑槽和传送筐来辅助物流…
经过数十次调整,箭簇生产线终于流畅起来!每个工人只重复一个简单动作,熟练度飞速提升,整体效率竟然提高了三倍不止!而且因为分工明确,质量问题更容易追溯。
初战告捷,极大增强了信心。禽滑略立刻将目光转回最核心的寒川铳组装线。
这一次,准备更为充分。他绘制了详细的工序分解图和流水线布局图,精心测算节拍,提前培训工人。选择了一个宽敞的厂房,按照设计,安装了一条更为“先进”的流水线——利用工业区充沛的水力,驱动一条缓慢移动的环形皮带(覆以牛皮和木板)作为传送带!各个工位的零件箱和半成品铳就放在皮带上,缓缓移动,工人只需在固定位置完成自己的装配步骤即可。
试运行当日,林牧之亲自到场。所有工造总局的核心成员、大师傅们都屏息凝神地看着。
“开闸!”禽滑略一声令下。
水流冲击水轮,通过齿轮组带动传送带开始缓慢而稳定地移动。
第一个工位的工人,从料箱中取出标准化枪托,固定在传送带上的夹具中。
传送带移动,枪托来到第二个工位,工人迅速安装预先调校好的枪机…
第三个工位,装入铳管…
第四个工位,紧固螺栓…
第五个工位,安装照门准星…
第六个工位,初步校验…
…
传送带匀速移动,每个工位的工人全神贯注,只重复那几个早已练熟的动作,又快又准。一支支半成品的寒川铳,如同被施了魔法般,在流水线上逐渐成型!
整个过程,流畅、高效、节奏感十足!再也没有了以往的等待和混乱。
当第一支完全由流水线组装的寒川铳从末端被取下,交由资深匠师进行最终校验时,所有人都围了上去。
校验匠师仔细检查后,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严丝合缝…动作流畅…与大师傅亲手组装…一般无二!”
寂静之后,是震天的欢呼!
“成了!流水线!成了!”
禽滑略激动得老泪纵横。
林牧之拿起那支铳,掂量着,拉动枪机,听着那清脆的声响,脸上露出了欣慰而震撼的笑容。
“好!好一个流水轰鸣!”他赞叹道,“此非仅一法之变,实乃生产之道的革命!”
流水线生产模式,迅速在麒麟工业区推广开来。从铳械组装,到刀剑打磨,再到铠甲编缀,甚至农具打造…凡是能分解工序的,都开始尝试流水作业。
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
效率暴增:寒川铳的日产量,从三十支,迅速突破五十支、八十支、一百支!且质量更加稳定!
降低了对大师傅的过度依赖:普通工匠甚至培训不久的学徒,都能在流水线上快速胜任特定岗位。
生产节奏可控:管理者能清晰地掌握生产进度,精准调配物料。
工匠技能的提升:专注于一道,更容易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当然,挑战也随之而来:流水线对标准化的要求达到了极致,任何一个零件的不合格都会导致整条线停滞;工作变得极度单调,对工匠的心理是种考验;生产节奏的加快,对上游的原料供应和下游的仓储物流都形成了巨大压力…
但无论如何,寒川的工业生产,凭借“流水线”的引入,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那缓慢而坚定的传送带的轰鸣声,与水力机械的咆哮、高炉的呼啸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工业区最激动人心的乐章。
林牧之站在流水线旁,看着一支支寒川铳如同流水般诞生,心中豪情万丈。
“昔日之寒川铳,乃精雕细琢之艺术品;今日之寒川铳,乃流水轰鸣之杀伐利器!”他对众臣道,“此线,流淌的不仅是器物,更是我寒川…横扫六合之底气!”
“传令:嘉奖禽滑略及所有参与工匠!将此‘流水作业法’,列为工造总局最高机密之一!”
“我要让这流水之声,响彻北境,成为敌人…最恐怖的噩梦!”
流水线的成功,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寒川的军事潜力,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一种基于分工、协作、效率的现代化生产理念,开始在这片古来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科技兴邦的道路,因这智慧的轰鸣,变得更加宽广而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