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内部的道路桥梁建设如火如荼,水泥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内部交通,但林牧之与核心层清醒地认识到,仅靠自身在黑暗中摸索,突破那些深层次的技术瓶颈(如高性能钢材、精密加工、高效动力)将无比漫长且代价高昂。寒川的科技之树,在经历了初期的野蛮生长后,急需外来的养分进行嫁接,才能焕发新的生机。然而,在这片群雄逐鹿、彼此封锁的大陆上,获取先进技术无异于虎口夺食,难度极大。
转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降临。皇甫嵩的情报司通过隐秘渠道获得一条惊人消息:位于大陆西南边陲、素以航海和精密制造闻名的城邦联盟“洛林”,因内部权力更迭,一批不愿效忠新执政官的高级工匠和学者正计划携技术秘密出逃,其中甚至包括精通钟表制造、精密仪器和新型冶金术的专家。他们理想的避难所是相对稳定、且对技术持开放态度的势力。
几乎同时,郑知远麾下的边境巡逻队,在一次清剿马匪的行动中,意外俘获了一小股伪装成商队的萧铁心精锐斥候。从其携带的物品中,除了常规的侦察工具外,还发现了几个结构极其复杂、带有螺旋调节刻度盘的金属窥管(疑似高级瞄准镜) 和几件硬度、韧性都远超寒川当前水平的精钢匕首。经禽滑略亲自检验,这些物品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令人震惊,绝非萧铁心本部所能制造,极可能通过秘密渠道购自外界,甚至与遥远的西夷有关。
这两件事,如同在寂静的湖面投下两颗石子,在林牧之心中激起巨大波澜。他敏锐地意识到,寒川苦寻不得的技术钥匙,或许就在高墙之外。然而,如何获取这些技术?是冒着巨大风险主动接触洛林的流亡者,还是设法破解缴获的样品?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引进的技术能够被寒川消化吸收,而非成为依赖他人的“舶来品”?
朝堂之上,争议激烈。
王玄策持谨慎态度:“主公,洛林局势不明,那些流亡者底细难查,恐是陷阱。且引入外人,若其技术真远超我等,恐反客为主,动摇我寒川根本!”
郑知远则从军事角度支持:“主公,缴获之物已显敌有长技!若不能知己知彼,他日战场相遇,必吃大亏!纵有风险,亦当一试!”
禽滑略最为激动:“主公!那窥管之精,匕首之利,其技艺乃我梦寐以求!若能得其法,我寒川军工必能突破困局!机会千载难逢啊!”
林牧之沉思良久,最终决断:“闭门造车,终非良策;博采众长,方为大道! 然,引进非照搬,关键在于以我为主,消化吸收,化为己用!”他定下基调:
“一、 对洛林流亡者,由皇甫嵩情报司主导,秘密接触,谨慎评估。重其技,更察其心。若确为真才实学且愿归化者,可厚待安置,但须隔离研究,逐步融合,绝不容其自成体系。”
“二、 对缴获样品,由禽滑略工造总局成立‘逆向工程组’,不惜代价,全力剖析!不仅要仿制,更要究其原理,悟其匠心!”
“三、 今后凡缴获敌之新式器械、图谱,或发现外界技术线索,皆需第一时间上报,列为重要情报。”
一场围绕“技术引进与消化”的隐秘行动就此展开。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智慧。
一、 谨慎的引进:洛林工匠的安置与融合。
皇甫嵩的精干密探历经周折,终于在第三方中立地带与洛林流亡者的代表接上了头。经过反复试探和严格审查,确认了其中数名工匠(一名钟表师、一名光学仪器匠、一名冶金师)的身份和诚意。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这批工匠及其家眷被伪装成商队,历经艰险,秘密抵达寒川。
林牧之给予了极高规格但严格控制的接待:
? 隔离研究:将他们安置在麒麟工业区边缘一处僻静但设施齐全的“外技苑”,生活待遇优厚,但活动范围受限,与外界的接触受到严密监控。
? 项目合作:禽滑略亲自带队,挑选一批最顶尖、最可靠且学习能力强的寒川年轻工匠,与洛林工匠组成联合技术小组。寒川方提供资源和基础支持,洛林方提供技术指导,共同攻关寒川面临的具体技术难题(如高精度机床的改进、光学镜片的研磨、特种钢材的冶炼)。
? 知识转移:核心要求不是直接为寒川制造产品,而是传授技术原理和关键工艺。寒川工匠必须全程参与,记录、学习、提问,目标是最终能够独立掌握并超越。
初期,双方存在语言、习惯和技术理念的差异,摩擦不断。洛林工匠对寒川相对落后的基础条件感到失望,寒川工匠则对对方某些“故弄玄虚”的技艺心存疑虑。但在禽滑略的巧妙协调和林牧之的持续关注下,随着共同攻克了几个技术难点(如改进了镗床的导向精度,成功研磨出更纯净的镜片),信任和默契逐渐建立。洛林工匠也被寒川工匠的刻苦钻研和举国之力的支持所触动,开始倾囊相授。
二、 艰苦的消化:逆向工程的攻坚。
与此同时,对缴获的“高级窥管”和“精钢匕首”的剖析更为艰难。
? 精细拆解与测绘:禽滑略亲自操刀,在特制的洁净工坊内,像外科手术般将窥管一点点分解,用改进后的显微镜观察内部结构,用极限精度的卡尺测量每一个齿轮、透镜的尺寸,绘制出极其详细的分解图和零件图。
? 材料分析:华棠的药石司负责分析匕首的材料。通过反复的挫磨、火烧、酸蚀试验,对比寒川已知的各种钢材,初步判断其含有某些特殊的合金元素(如铬、钒),并尝试推测其热处理工艺(如特定的淬火、回火曲线)。
? 原理领悟:最大的难点在于理解设计思想。为何透镜要如此曲率?为何齿轮要如此啮合?为何钢材要如此配比?逆向工程组日夜研讨,反复试验,失败无数次。例如,为了复制窥管中的一种微型弹簧,耗费了数月时间,试遍了各种钢丝和缠绕工艺。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进展缓慢,但每一点发现都令人兴奋。他们不仅复制出了可用的零件,更重要的是,开始理解背后涉及的光学原理、力学计算和材料科学的皮毛。
三、 创新性的转化:“寒川化”再创造。
林牧之始终强调“化为己用”。引进和消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出一样的“窥管”或“匕首”,而是为了提升寒川自身的技术水平。
? 触类旁通:从窥管的精密齿轮传动结构中获得的启示,被用于改进“雷火”步枪的击发机构和正在研制的新型机械钟表的可靠性。
? 工艺提升:借鉴匕首的材料分析和热处理思路,禽滑略的团队调整了“银龙术”的配方和工艺,试制出的新型钢材在硬度和韧性上有了明显提升,虽然距原品仍有差距,但已是巨大进步。
? 标准融合:将学习到的高精度加工理念和测量方法,融入寒川正在推行的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寒川工业的整体精度门槛。
成果,在潜移默化中积累。
一年后,“外技苑”联合小组成功研制出了寒川第一台利用螺旋测微原理的精密尺,其测量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逆向工程组则成功仿制并改进了那种“高级窥管”,将其命名为“寒川锐眼”,并开始小批量装备精锐狙击手和炮兵观测手,极大地提升了远程打击的精度。更重要的是,一批寒川工匠在合作与逆向工程中成长起来,成为了既懂实践又有理论眼光的技术骨干。
林牧之视察这些成果时,欣慰地对禽滑略和皇甫嵩说:
“此乃借他山之石,攻我寒川之玉!今日方知,开门之路,虽险而必行!”
“然,尔等需谨记,”他话锋一转,神色严肃,“引进消化,终是途径,自主创新,方为根本!切不可满足于模仿,乃至产生依赖!待我寒川根基深厚,他日,当使我之技术,流布四方,为人所引进!”
“传令:对洛林工匠,依其贡献,赐予宅邸、爵位,准其家眷入籍,使其真正成为我寒川之人!对逆向工程有功人员,重赏!”
“此法,当定为国策!持续关注外界技术动向,建立长效机制,广纳天下英才,汇融百家之长!”
寒川在技术引进与消化上的初步成功,标志着其科技发展策略的成熟。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开始以自信、开放的姿态,主动从外部世界汲取营养,并通过强大的内生能力将其转化为自身血肉。这条“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道路,虽然伴随风险,却极大地缩短了寒川与先进势力的技术差距,为其最终实现科技兴邦的宏伟目标,注入了强劲而鲜活的外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