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的“逆向工程”能力初具雏形,仿制敌铳的成功极大地提振了士气,也证明了寒川具备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并再创造的潜力。然而,这种“点”上的突破,非但没有缓解寒川整体面临的资源困境,反而像在干涸的河床上新开了几道引水渠,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寒川这棵蓬勃生长的“科技树”,其根系所能汲取的养分,已远远跟不上枝杈疯狂伸展的速度。
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发展方向的激烈争论,在寒川最高决策层爆发,其核心直指一个根本性问题:在资源极限的约束下,寒川有限的国力,究竟应该优先倾注于哪些科技领域?
争论的导火索,是几份几乎同时摆在林牧之案头、却彼此冲突的紧急申请:
? 禽滑略呈上《新式后装线膛枪及配套钢材急造疏》,言辞恳切:“主公!逆解敌铳,已明其理。然仿制终非长久,我需自研更优之后装快枪,方能持技于手,不仰人鼻息!此需特等钢材、精密机床、新式火药并举,请拨付巨资及顶尖匠户三百,攻坚三年,必成利器!”
? 华棠紧随其后,上《高等火药及医用化学深研奏议》,理由充分:“主公,复合火药之效已见瓶颈,磺胺衍生之术亦遇难关。欲求火药之威再上一层楼,医药之术活人更多,非深究物性根本不可!请设‘格物院’,专司药石本源之探,此乃百年大计,然需持续投入,广纳贤才,恐十年方见小成。”
? 王玄策则从国计民生角度,上《水利、农具、交通扩营造疏》:“主公,军工虽重,然民以食为天,国以路为脉。现有水泥之利,当速扩用于修水库、造良渠、制高效农具、通四方道路。此乃固本培元之策,需调动民夫十万,耗资甚巨,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甚至郑知远也从军事需求出发,补充《重炮及攻坚器械研发要略》:“主公,野战虽利,然攻坚拔寨,仍需重器!请速拨资源,研制大口径重炮及云梯、冲车等械,以备不时之需!”
每一份奏疏都理由充分,关乎寒川的未来。然而,寒川的国库并非取之不尽,顶尖的工匠和学者就那么多,庞大的民力也不能无休止地征用。若同时铺开所有项目,结果必然是资源分散,进度迟缓,一事无成,甚至可能拖垮整个寒川的财政和民生。
都督府的议事厅内,气氛凝重。往日同心协力的重臣们,此刻为了各自领域的优先权,争得面红耳赤。
禽滑略坚持:“军械乃立身之本!无锐器,则无寒川!一切当以强军为先!”
华棠反驳:“无医药则将士枉死,无新药则军工亦无更强之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王玄策力争:“民困则国乱,粮缺则军散!无稳固之内政,一切军工皆为镜花水月!”
郑知远也加入:“战场瞬息万变,岂能只持一铳?需全面发展,方能应对万全!”
林牧之端坐于上,沉默地聆听着这场关乎国运的辩论。他面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寒川“科技树”图谱,上面枝杈纵横,每一个节点都代表着一种可能的方向,闪烁着诱人的光芒,但根基处的养分(资源)却只有有限的一池。他必须做出痛苦而明智的抉择,砍掉一些枝杈,或延缓其生长,以确保主干和关键分支能获得足够的滋养,茁壮成长。
这不是战术层面的取舍,而是战略方向的决断。其难度,远超指挥一场战役。
“诸公且住。”林牧之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尔等所言,皆是为寒川千秋计,朕心甚慰。然,国力有穷,而欲壑难填。若如幼童逐雀,四面出击,恐终将一无所获。”
他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寒川疆域图前,目光深邃。
“今日之争,非为对错,实为先后、缓急、轻重之辨。朕以为,当此之时,我寒川科技之发展,须遵循三原则:一曰生存优先,二曰基础渐进,三曰民生为本。”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开始做出具体裁决:
“其一,军工领域,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
“禽滑略所请之后装线膛枪项目,准!然,规模缩减,集中最优资源,成立‘精铳攻关组’,目标定为:两年内,吃透技术,造出可小批量装备精锐之可靠样枪。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全面换装,但求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代差优势。”
“郑知远所言重炮及攻坚器械,暂缓!现有‘寒川一式’炮及‘一窝蜂’火箭,足堪当下防御与野战之用。待精铳有成,再图重器。”
“理由:军工乃寒川存活之基,必须保持锐度。然,需将资源用在刀刃上,形成拳头产品,而非摊大饼。”
“其二,基础研究,长期投入,但求生根发芽。”
“华棠所请设‘格物院’之议,准!然,规模从简,先以药石司现有精干为基,附设‘基础格物所’。初期不求实用产出,允许失败,使命为:系统整理已知物性,探究火药燃烧、金属化合之根本原理,为长远之突破蓄力。资源调配,次于紧急军工项目。”
“理由:无源之水必枯。然此源之开凿,非一日之功,需耐住寂寞,持续滴灌,待其自成江河。”
“其三,民生与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固本强元。”
“王玄策所请水利、农具、交通项目,大部准行!然,需分阶段、有重点。优先保障关乎明年春耕之水利修缮与高产农具推广;道路修建,以连接核心矿区、粮区之‘经济命脉线’为主,暂缓偏远支线。”
“理由:民富则国强,路通则业兴。此乃寒川根基,不可动摇。然亦需量力而行,避免过度透支民力。”
“其四,其他领域,或维持现状,或鼓励民间自为。如被服、日常工具等,在保证军需前提下,可逐步放宽,允民间工坊参与,繁荣市场。”
这一系列裁决,如同一位高明的园丁,对寒川的科技树进行了精心的修剪。它没有满足所有人的胃口,甚至延缓了一些看似诱人的项目,但却为寒川的未来勾勒出一条清晰、务实、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禽滑略、华棠等人虽略有遗憾,但深知这是当前形势下最合理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林牧之的决策为他们指明了方向,避免了内耗和资源浪费。
“诸公,”林牧之最后肃然道,“科技之树,生长有序。贪多求全,乃取祸之道;聚焦重点,方为强盛之基。 今日之取舍,非为退缩,实为蓄力!待我寒川根基更深,国力更盛,今日暂缓之枝桠,他日必令其繁花似锦!”
“传令:依此方略,调整各司计划,重定预算!望诸公摒弃门户之见,同心协力,各司其职,各攻其坚!”
寒川在科技发展道路上这次至关重要的“艰难抉择”,标志着其科技兴邦战略从粗放式扩张进入了精细化经营的新阶段。它体现了林牧之和寒川决策层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日益成熟的战略定力和长远眼光。这条有所侧重、循序渐进的科技发展路径,或许步伐会慢一些,但必将走得更稳、更远,为寒川的崛起奠定最为坚实的根基。这棵经过精心修剪的科技树,将在未来的岁月中,向着阳光最充足的方向,生长出更加挺拔和茂盛的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