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阁内,林牧之所擘画的寒川科技兴邦最终愿景,其阐述如黄钟大吕,在诸位核心重臣心中激荡起深远而持久的回响。那幅 “富强而仁爱、先进而和谐、开放而自主、引领时代造福万民” 的宏伟蓝图,不仅为寒川未来指明了超越眼前功利的崇高方向,更如同一剂强心针,将众人从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拔升至全新的战略高度。愿景的种子已然播撒,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其落地生根,转化为寒川迈向新纪元的切实步伐。
会议落幕之后,林牧之并未让这份战略激情止于空谈。他深知,再崇高的愿景,若不能转化为具体行动纲领与可执行计划,终将沦为空中楼阁。翌日,都督府接连颁布数道措辞严谨、目标明确的诏令,将 “最终愿景” 拆解为可操作的阶段性任务,纳入各司衙门核心考核范畴,确保每一项部署皆有落点、每一份责任皆有归属。
一、战略规划的升级
首当其冲的是战略规划体系的迭代。王玄策奉命牵头,遴选府中精干文吏,并吸纳禽滑略、华棠等技术重臣参与,正式成立 “寒川长远发展规划署”。该署首要职责,便是依据最终愿景,编制为期十年的《寒川科技兴邦发展纲要》。这份纲要不再局限于罗列具体技术项目,而是首次系统性地将科技发展、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国防安全、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领域统筹整合,形成多维度协同的发展框架。例如,纲要中明确载明:“至纲要末期,基础蒙学入学率需达七成以上;主要官道及战略资源通道需全面实现硬化;基于蒸汽动力的矿山排水系统需覆盖所有核心矿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需延伸至所有城镇及大型村落……” 这些量化指标,将宏大愿景稳稳锚定在现实土壤之上。
二、组织架构的调整
与此同时,寒川的技术管理组织架构同步优化。为强化跨领域协同效能,林牧之下令将原先相对独立的工造总局、药石司、舆图司、农事司等技术相关部门,纳入更高级别的 “技术统筹联席会议” 机制。该会议由林牧之亲自主持,定期召开,专门协调解决涉及多部门的重大技术项目(如全国道路网规划、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资源分配争议与技术标准统一问题,旨在打破部门壁垒、凝聚协同合力,避免以往 “各自为战” 的低效困境。
三、专利制度的校准
然而,愿景的落地之路远非一帆风顺。最先迎来挑战的,竟是此前备受推崇的专利制度。随着愿景中 “仁爱”“造福万民” 理念的深化,制度与民生需求的矛盾逐渐凸显。典型案例便是:一位工匠改进传统纺车,使生产效率提升近三成,随后申请专利,并要求其他织户缴纳高额许可费方可使用。此举本为激励创新,但在寒川尚有大量贫苦织妇挣扎于温饱线的背景下,高昂许可费无疑是雪上加霜。有御史据此上书,质疑专利制度是否与 “藏富于民”“仁爱治国” 的愿景相悖。
此议在朝堂引发激烈争论:一派官员主张 “法不容情”,强调专利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励长远创新,不可因短期民生贫弱而废弛制度根基;另一派则坚持 “民为本”,认为技术普惠应优先于个人牟利,若制度背离民生福祉,便失却其设立初衷。争议最终呈至林牧之面前,他沉思良久后裁定:“专利之制,其本在激扬创造,其用在惠及天下,非为垒砌牟利壁垒。” 随即指示专利司修订细则,创新性引入 “民生专利” 概念 —— 凡涉及农具改良、基础医药研发、日常纺织工具升级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技术改进,若发明人愿以低价或免费形式许可贫困使用者使用,官府将给予其额外荣誉表彰(如 “惠民匠师” 称号)或税收减免优惠,以此平衡 “保护创新” 与 “技术普惠” 的关系。这一调整,既体现了愿景对具体政策的校准作用,更彰显了林牧之在制度原则与民生关怀间的精准权衡。
四、外部环境的挑战
更大的考验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寒川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尤其是 “寒川一式” 蒸汽机这类标志性成果,虽经严密保密,仍难免通过商旅、流民等渠道零星外泄,引发周边势力,尤其是宿敌萧铁心部的高度警觉与深切不安。往昔,萧铁心仅将寒川视为边陲 “蛮勇之邦”,虽骁勇却不足为惧;如今,关于寒川犀利火器、坚固棱堡乃至 “能自行发力之铁兽” 的传闻接连传来,使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一种所谓 “技术差距恐慌” 开始在北狄联盟内部蔓延。
皇甫嵩的情报司精准捕捉到这一动态。密报显示,萧铁心已不再满足于零星的技术窃取,而是启动系统性技术追赶计划:其一,不惜重金通过隐秘渠道,向西域乃至海外招募流亡工匠;其二,强化对境内铁矿、铜矿等战略资源的管控与开采,夯实工业基础;其三,调整审讯策略,将俘获的寒川工匠、士兵的审讯重点转向技术细节挖掘。更令人忧心的是,情报显示萧铁心正尝试与南方部分对寒川崛起心存忌惮的势力接触,谋求构建技术层面的 “围堵联盟”。
这一动向,对寒川 “开放而自主” 的愿景构成严峻考验:若继续坚持技术开放交流,恐面临核心技术外流风险;若全面转向封闭保守,又与 “博采众长” 的愿景初衷相悖。林牧之召集核心重臣密议后,最终定下 “外松内紧,分级管控” 的应对策略:对外,维持正常商贸与文化交流,甚至可选择性展示民用纺车改良、新式农具等非核心技术成果,既彰显寒川自信,亦迷惑潜在对手;对内,进一步强化核心军工技术(如后装铳制造、蒸汽机核心工艺)、关键生产流程、顶尖技术人才的保密与保护力度,划定 “绝密技术红线”,明确凡触碰红线者,无论身份,立斩不赦。同时,加大逆向工程与自主创新投入,力求在火器精度、动力机械效率等关键领域保持代差优势。这一策略,无疑是在 “开放” 与 “安全” 间行走的平衡艺术,考验着寒川的战略定力与执行精度。
五、愿景的感召力
与此同时,愿景的积极感召力也在民间逐步显现。寒川公布的《发展纲要》中,关于兴修水利、普及医卫、推广农技的内容,通过官方告示张贴、学堂学子宣讲等形式,逐步传遍城乡。许多原本对 “科技” 感到陌生甚至畏惧的普通百姓,开始意识到这些看似高深的 “技术”,最终竟与自家田亩收成、家人健康息息相关 —— 新式水车可解灌溉之困,惠民药局能治常见病痛,改良犁具可省耕作之力。一种朴素而真切的期待感在民间悄然滋生,部分开明乡绅甚至主动捐资,支持本地兴办学堂、修缮塘坝。寒川的社会凝聚力,在共同发展愿景的感召下,获得了无形却坚实的提升。
这一日,林牧之轻车简从,前往正在扩建的 “通济学堂”(前身为技术学堂)巡视。他看到讲堂之内,年轻学子们既研习机械制图、算学测量等实用技艺,亦诵读新编的《格物致知篇》,围绕 “技术如何不伤民生”“器械如何服务伦理” 等议题展开讨论;工坊之中,学子们在导师指导下,尝试制作兼具军工监测与农田水位测量功能的简易水准仪,将 “学以致用” 的理念融入实践。禽滑略陪同在侧,感慨道:“主公观之,如今这些后生所思所想,已不似我等当年那般仅求‘威力之强’,更重‘民生之益’。此等转变,正是愿景塑造新一代人才的明证啊。”
林牧之颔首微笑,目光越过忙碌的校园,望向远方苍茫群山,心中交织着多重心绪 —— 有对往昔创业艰辛的感慨,有对当下成效的欣慰,更有对未来漫漫征途的清醒认知。
“愿景已立,前路已明。” 他轻声对禽滑略,亦似自我剖白,“然,此去路途,必是雄关漫道真如铁。内有传统观念之掣肘、资源供给之约束;外有强敌环伺之压力、技术竞逐之挑战。此等愿景之实现,非一代人所能竟其功,需我辈乃至子孙后代,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但,” 他话音一转,语气重归坚定,“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通济学堂’的读书声,这工坊里的敲打声,便是寒川迈向新纪元最坚实的脚步声!”
寒川科技兴邦的第二卷,在此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缓缓合上篇章。它记录了一个边陲势力凭借对科技的执着追求与深刻反思,从无到有、由弱渐强,逐步构建起涵盖军工、民生、人才、制度的完整科技体系的奋斗史诗;更重要的是,它为寒川未来树立了一座高耸的精神灯塔 —— 一个超越单纯武力与财富、饱含人文关怀与文明理想的终极愿景。尽管前路仍布满未知与挑战,但寒川这艘航船,已然校准航向、鼓足风帆,正向着那闪烁科技与文明之光的广阔新纪元,开启波澜壮阔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