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见·中国共产党
一>、见·共产党对国民党战后政策的反击与正义立场坚守
一九四五年八-九月,当国民党以“维护独裁统治”为核心,推行“对日以德报怨”、“独占受降权”等政策时,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利益至上”与“民族正义优先”的原则,从政治发声、军事行动、群众动员三个维度展开有力反击。
这些反击既不是“盲目对抗”,也不是“权力争夺”,而是对“战后秩序公平性”的扞卫,对“千万牺牲同胞利益”的守护,更是对“独裁统治”的坚决抵制,为后续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塑奠定了正义基础。
二>、见·政治反击:以“公开声明加舆论揭露”
撕破国民党政策的“虚伪性”
共产党深知,国民党“对日宽容”的背后是“维护独裁”的私心,“独占受降”的本质是“压制人民力量”。因此,通过《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舆论阵地,结合中央文件、领导人讲话,系统性揭露国民党政策的矛盾与危害,争取全国民心与国际认同。
1、批判“以德报怨”:揭穿对侵略者的“纵容”,扞卫民族正义 针对蒋介石“以德报怨,不念旧恶”的受降原则,共产党从“民族情感”与“历史正义”双重视角展开批判:
1)、《解放日报》的尖锐发声:八月二十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揭穿蒋委员长的“以德报怨”》,直指国民党政策的核心矛盾:“三七年南京大屠杀,三十万同胞尸骨未寒;苏北‘三光政策’,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对这样的侵略者‘以德报怨’,就是对千万牺牲同胞的背叛!”社论列举日军在华犯下的暴行,质问国民党:“允许日军携带三十公斤行李、保留尊严,可曾想过那些被日军抢走粮食、烧毁房屋的百姓,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2)、领导人的公开表态:毛泽东在八月二十五日《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指出:“对日政策必须坚持‘正义审判’与‘合理处置’,既要遣返普通士兵,更要严惩战争罪犯;既要接收日军资产,更要将其用于补偿百姓损失,而非成为国民党派系争夺的‘肥肉’”。这一表态清晰区分了“普通日军”与“战争罪犯”,既体现“人道主义”,又坚守“历史正义”,与国民党“不分罪责、一概宽容”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3)、揭露“宽容”的真实目的:共产党通过地下党收集的情报,在《新华日报》曝光国民党“对日军宽容”的隐性图谋——允许日军保留部分指挥体系,是想“利用日军协助对抗共产党”;避免使用“战俘”称谓,是想“争取国际社会对其‘合法统治’的认可”。
八月三十日,《新华日报》刊登《日军军官与国民党官员的秘密接触》,揭露部分日军将领与国民党地方军阀(如阎锡山)私下勾结,试图“以武器换庇护”,彻底撕下国民党“以德报怨”的虚伪面纱。
2、抵制“独占受降”:争取“人民受降权”,打破独裁垄断 国民党依赖美国支持,宣称“自身为唯一合法受降方”,禁止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受降。对此,共产党从“法理+事实”双维度反击,争取受降权的公平性:
1)、依据《波茨坦公告》争取法理支持:共产党在八月十八日致国民党的公函中明确指出,《波茨坦公告》规定“所有日军应向同盟国指定的受降方投降”,而“同盟国指定”应包含“中国所有抗日武装”,而非“国民党一家”。
公函列举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实绩:“八年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十二万余次,歼灭日伪军一百七十余万人,解放国土一百余万平方公里,保护百姓一亿余人——这样的人民武装,完全有资格参与受降,接收日军武器以保卫家乡!”
2)、以“局部受降实践”打破垄断:针对国民党“禁止共产党受降”的命令,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在敌后展开“局部受降”,用事实证明“人民武装有能力、有资格接收日军”。
例如,八月二十三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包围北平周边的日军据点,通过“军事压力+政治劝说”,迫使驻通州日军中队缴械,接收步枪三百余支、机枪十二挺;八月二十八日,新四军苏中军区部队在泰州迫使日军一个小队投降,将接收的武器用于武装当地民兵——这些实践不仅打破了国民党“独占受降”的谎言,更让百姓看到“人民武装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力量”。
3)、揭露“受降乱象”争取民心:共产党通过地下党与群众反馈,收集国民党在受降中的“贪腐与混乱”,在《新华日报》开设“接收黑幕”专栏:曝光上海国民党官员“争夺日军纱厂,爆发武装冲突”;揭露北平接收官员“将日军黄金、珠宝据为己有”;披露南京国民党部队“放任日军破坏工厂设备,却优先抢夺物资”。
专栏还刊登百姓来信,如上海工人王阿福的控诉:“鬼子投降了,国民党来了却比鬼子还凶,抢走我们工厂的机器,让我们没饭吃!”这些揭露让国民党“维护秩序”的谎言不攻自破,民心逐渐向共产党倾斜。
三>、见·军事反击:以“有理有利有节”的行动,
扞卫人民武装的“受降权”与“生存权”
国民党在军事上推行“调动七十八个师抢占战略要地”“限制共产党武装发展”的独裁部署,共产党则以“不主动挑起冲突,但绝不放弃权益”为原则,通过“局部自卫反击+受降攻坚”,既保护了敌后根据地百姓,又展现了人民武装的战斗力与正义性。
1、反击“军事围剿”: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蚕食” 八月下旬开始,国民党部队以“接收沦陷区”为名,频繁向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起进攻:胡宗南部从陕西向华北根据地推进,阎锡山部在山西袭击八路军驻地,汤恩伯部在华东试图切断新四军与华中根据地的联系。对此,共产党采取“自卫反击”策略:
1)、上党战役的预演反击:八月二十五日,阎锡山部趁八路军主力赴东北之机,出兵侵占山西长治(古称上党)地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迅速发起反击,仅用五天就收复长治外围五座县城,歼灭国民党军三千余人。
这场反击不是“主动进攻”,而是“保卫根据地”的必要行动,既粉碎了国民党“趁虚而入”的图谋,又向国民党传递“人民武装不会放弃根据地百姓”的信号。
2)、华中根据地的防御部署:针对国民党部队对苏北、苏中根据地的“蚕食”,新四军军长陈毅下令“各部队坚守阵地,对来犯之敌坚决反击”。八月三十日,国民党军一个团进攻苏中根据地姜堰镇,新四军苏中军区部队依托工事顽强抵抗,同时组织民兵破坏国民党军的补给线,最终迫使国民党军撤退。
战斗结束后,新四军将缴获的粮食、衣物分给当地百姓,百姓们自发组织慰问队,为战士们送茶水、缝棉衣——军事反击与群众支持形成良性互动,让国民党“围剿根据地”的计划彻底破产。
2、攻坚“拒降日军”:以实战证明“人民武装才是终结侵略的主力”国民党对“拒降日军”的纵容(如高邮、邵伯日军),本质是“想借日军消耗共产党力量”。共产党则以“攻坚拒降日军”为突破口,既完成“终战清算”,又反击国民党“不担当”的政策:
1)、晋察冀军区的受降攻坚:八月二十七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包围河北遵化日军据点。该据点日军拒不向八路军投降,反而勾结国民党地方武装,试图顽抗。八路军发起总攻,战士们冒着日军的机枪火力,用炸药包炸开据点围墙,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战斗持续三小时,最终歼灭日军八十余人,俘虏一百二十余人,接收步枪二百余支、迫击炮二门。战后,八路军将日军掠夺的粮食、布匹还给百姓,百姓们敲锣打鼓,为八路军送上“抗日英雄”的锦旗。
2)、新四军的“局部受降”推进:八月至九月,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对拒不投降的日军发起十余次攻坚:在淮安,迫使日军一个中队缴械;在盐城,歼灭拒降日军一百五十余人;在南通,接收日军仓库,将其中的药品、医疗器械用于救治根据地伤员。这些行动不仅是对“日军顽抗”的反击,更是对国民党“放任日军拒降”政策的无声批判——共产党用实战证明,只有人民武装,才会真正为“终结侵略”负责,为“百姓安全”担当。
四>、见·群众反击:以“动员+实践”凝聚民心,
构建“人民主导战后秩序”的基础
共产党深知,对抗国民党独裁政策的根本力量是人民。因此,通过“减租减息”“公平接收日军资产”“组织群众参与受降”等实践,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共产党政策的正义性”,形成“反对独裁、支持人民力量”的群众基础。
1、公平处置日军资产:与国民党“派系争夺”形成鲜明对比 针对国民党在接收日军资产中的“贪腐与混乱”,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公平接收、为民所用”的政策:
1)、资产分配优先百姓:在华北、华中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接收日军遗留的粮食、衣物后,优先分给受灾百姓;接收的工厂、矿山,交由地方工会管理,组织工人复工,工资按“战时标准加倍”;接收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签订“减租减息契约”。例如,在山东沂蒙根据地,八路军接收日军一座面粉厂后,每天生产的面粉优先供应前线战士与当地百姓,仅九月就为百姓发放面粉五千余斤,百姓们感慨:“国民党接收是为自己,共产党接收是为我们!”
2)、严惩汉奸与贪腐 :在根据地内,共产党对“与日军合作的汉奸”、“侵占日军资产的贪官”零容忍。八月下旬,苏北根据地召开公审大会,将三名“勾结日军、欺压百姓的汉奸”公开审判,没收其财产分给百姓;九月初,华北根据地查处二名“私吞日军黄金的干部”,开除党籍并移交司法机关——这种“公平公正”的处置,与国民党“派系包庇、贪腐丛生”形成鲜明对比,赢得百姓的高度信任。
2、组织群众参与受降:让百姓成为“战后秩序的主人” 共产党打破“受降是军队专利”的传统,组织群众参与受降的“辅助工作”,让百姓切实感受到“自己是战后秩序的主导者”。
1)、群众参与警戒与物资运输: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百姓组成“受降支援队”,协助八路军警戒日军据点、运输接收的武器弹药;在苏中根据地,渔民们驾船协助新四军渡过河流,包围日军据点;在华南根据地,农民们为部队带路,摸清日军的隐蔽工事。这些参与让百姓意识到:“受降不是国民党的‘专利’,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事,是为自己争取和平的事。”
2)、开展“反独裁”群众运动:九月上旬,共产党在各大根据地组织“反对国民党独裁、要求公平受降”的群众大会。在延安,上万群众集会,高呼“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参与全国受降”、“严惩战争罪犯”“反对国民党调动军队围剿根据地”的口号;在重庆,地下党组织学生、工人举行游行,向国民党政府递交《要求公平战后政策的请愿书》,迫使国民党当局公开回应“将考虑共产党参与受降的合理诉求”。
3、结语:正义立场奠定的历史走向 一九四五年八-十月,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反击,本质是“正义对独裁”、“人民利益对派系私利”“民族情感对侵略者纵容”的抗争。这些反击没有采取“极端对抗”的方式,而是以“政治揭露争取认同、军事自卫保护百姓、群众动员凝聚力量”为路径,既坚守了“战后秩序的正义底线”,又展现了“和平建国的诚意”(如毛泽东八月二十八日赴重庆谈判,试图与国民党达成“和平建国协议”和十月十日双十协定等)。
从历史视角看,这场反击的意义远超“权力博弈”:它让百姓看清了“国民党独裁政策的危害”,凝聚了“支持人民力量”的群众基础;它打破了“国民党独占战后秩序”的幻想,为共产党后续参与全国政治协商、推动民主建国创造了条件;它更扞卫了“民族正义”,让千万牺牲同胞的利益得到尊重——这些都为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奠定了“人民主导国家命运”的历史根基。
四、见·烽火映初心
一>、见·1945年冬的约定与使命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的苏北,暖阳驱散了战后的寒意,临时搭建的画室里,颜料与阳光交织出温暖的光影。陆沉早已扔掉拐杖,左臂的伤口虽仍留着浅疤,却不妨碍他握着炭笔,与宋清并肩勾勒华中野战军受降的画面——画布上,日军低头缴械,战士们举着红旗,百姓们捧着热茶,每一笔都浸着胜利的踏实。
旁边堆叠的几张画稿,记录着不同据点的受降场景,有的画着战士接过日军指挥刀,有的画着百姓烧毁膏药旗,皆是硝烟散尽后的珍贵定格。
“等解放了,你要做什么?我们又要做什么?”宋清放下画笔,指尖还沾着赭石色颜料,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陆沉停下笔,转头看向她,嘴角扬起熟悉的笑意:“解放了,咱们要投身新中国建设!跟着马列主义,跟着毛主席的思想路线,准没错。”他指着画布上的天空,眼神亮得像燃着的星火,“我们要造飞机,组建人民空军,让中国的领空再也不受欺负;要造军舰,组建人民海军,守住咱们的海岸线;还要造导弹,组建人民火箭军,让任何侵略者都不敢再靠近!”
宋清听得入神,刚想开口,却见陆沉突然收了玩笑神色,声音轻却坚定:“别的……如果我想娶你,你会同意吗?”“我!我!我愿意!”宋清的脸颊瞬间红透,声音虽轻,却字字清晰。“那就好!”陆沉猛地笑出声,故意逗她,“我要让你给我生十个小陆沉,再添两个小宋清”!“去!尽胡说八道!我又不是猪!”宋清又羞又气,抓起画笔轻轻砸向他,扔下一句“我才不给你生呢,急死你”,便撒丫子跑出画室,蓝布衫的衣角在风里扬起,像只轻快的蝴蝶。
陆沉看着她奔跑的背影,无奈又宠溺地摇了摇头,指尖还残留着与她并肩作画的温度,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盼——既有建设新中国的豪情,也有与她相守的柔软。
就在这时,警卫员陈晓舟(陈小兰的哥哥)快步走来,神色严肃却难掩兴奋:“报告旅长!粟裕将军请您立马去指挥部!”陆沉收起笑意,整理好军装,快步赶往指挥部。刚进门,粟裕将军便大步迎上来,握着他的手上下打量:“陆老弟,胳膊恢复得怎么样了?”“报告司令!早好利索了!”陆沉挺直腰杆,语气里满是底气——从徐州会战的文艺兵,到苏北抗战的指挥员,这身军装早已融入骨血。
“好!好!”粟裕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递过一份鲜红的任命书,“这是军部对你的新任命:任命陆沉为华中野战军特战师师长!”他顿了顿,加重语气,“特战师的兵,从各野战部队里挑最精锐的,包括你原来的独立旅弟兄,十天后到司令部报到,好好带这支队伍,未来的硬仗,还得靠你们!”陆沉双手接过任命书,指尖触到纸页上烫金的“华中野战军”字样,心脏猛地一跳。
这不是简单的升职,是沉甸甸的信任——特战师是未来战场的“尖刀”,是守护新中国的“利刃”。他想起刚才与宋清的约定,想起画布上的受降场景,突然明白:建设新中国的誓言,从这一刻就要以更坚定的姿态践行。
“请司令放心!”陆沉立正敬礼,声音铿锵,“我一定带好特战师,不辜负军部的信任,不辜负百姓的期盼,更不辜负咱们对新中国的承诺!”阳光透过指挥部的窗户,落在任命书上,也落在陆沉坚毅的脸上。门外,宋清或许还在某个角落偷偷脸红;而门内,他已扛起新的使命,一边是与爱人相守的柔软约定,一边是为家国奋斗的铁血担当,这两份初心,将陪着他,在解放与建设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五、见·铁血集结
一>、见·特战师练兵场上的荣耀与誓言
十一月中旬的苏北,寒风掠过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外的练兵场,却吹不散七千将士身上的锐气。近七千人的队伍如钢铁阵列般整齐排列,灰布军装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步枪斜挎、腰杆挺直,每一双眼睛都透着“精锐”的锋芒——他们是从各野战部队里挑出的佼佼者,有的是曾在徐州战役中炸碉堡的爆破手,有的是在盐阜反“扫荡”里精准狙击的神枪手,有的是跟着陆沉从独立旅一路拼杀过来的老兵。
高台之上,陆沉握着话筒,左臂的伤疤在寒风里若隐若现,却丝毫不影响他声音里的力量。“同志们好!”他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操场,每一个字都砸在将士们心上,“欢迎大家来到特战师!”
“这是一份荣誉——”陆沉的目光扫过队列,从前排老兵坚毅的脸,到后排新兵兴奋的眼,“你们能站在这里,不是偶然!是你们在战场上敢拼敢杀、在训练中精益求精,才从万千将士里脱颖而出!这份荣誉,是用你们的汗水、甚至鲜血换来的,是野战军对你们‘最能打、最可靠’的认可!”
“这是一份责任——”他的语气陡然加重,像铁锤敲在铁砧上,“特战师不是‘仪仗队’,是野战军的‘尖刀’,是未来战场的‘突击手’!以后,哪里有硬骨头,哪里有险仗,哪里就有我们!守护华中根据地,粉碎任何分裂阴谋,保护百姓的安稳日子,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是刻在‘特战师’三个字里的使命!” “这是一份荣耀,
更是一份信任——”陆沉举起右手,指向操场东侧飘扬的军旗,红旗上“华中野战军特战师”七个字格外醒目,“党把七千精锐交给我,交给特战师,是相信我们能扛住压力、能打胜仗、能不辜负万千牺牲的战友!这份信任,比任何勋章都珍贵,我们要把它揣在心里,扛在肩上!”
“我们有缘聚在一起,是缘分,更是党的信任!”他放下话筒,走下高台,沿着队列缓慢行走,每经过一排将士,都停下脚步与他们对视,“你们来自不同部队,却有着同一个目标——打胜仗、建新中国!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是能把后辈交给彼此的兄弟!”
讲到组建特战师的意义,陆沉的声音里多了几分凝重:“我们为什么要组建特战师?这个问题,你们心里都清楚!日本投降了,但某些势力还在觊觎胜利果实,还在调兵遣将想抢我们的根据地
未来的战场,需要更灵活、更精锐、更能攻坚克难的队伍!特战师,就是为应对这些挑战而生的——我们要练出以一当十的本事,要成为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力量,要让所有人知道:中国的土地,由我们守护,中国的未来,由我们开创!”
话音刚落,操场上传来雷鸣般的掌声,将士们的呐喊声震得空气都在颤抖:“听师长的!练出真本事!”“打胜仗!建新中国!”
陆沉抬手示意安静,目光重新变得锐利:“下一项——武力大比拼,现在开始!”他顿了顿,补充道,“记住,点到为止!比拼的是本事,不是戾气!要在较量里找差距、学本事,把彼此的长处变成特战师的长处!”
命令下达的瞬间,练兵场立刻沸腾起来:射击区的战士们迅速卧倒,枪口对准靶心;格斗区的两人一组,拳脚往来间尽是章法,却绝不伤及要害;爆破区的老兵手把手教新兵捆炸药包,讲解如何精准控制爆破范围……陆沉站在高台上,看着将士们全力以赴的模样,嘴角扬起笑意——这支部队,终将在战火与训练里,成长为守护新中国的“钢铁利刃”,而他与宋清“建设新中国”的约定,也将从这片练兵场开始,一步步变成现实。